星際邊界探測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星際邊界探測器(英語: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簡稱IBEX)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顆旨在繪製太陽系和星際空間邊界地圖的人造衛星。這項任務是NASA小探測器飛行任務的一部分,由飛馬座XL火箭於2008年10月19日17:47:23(UTC)成功發射。
IBEX探測器獲得的數據多次震驚了科學界,並推翻了舊理論[1]。首次震驚是因為它發現了一次窄帶高能中性原子噴射。然後它發現了此帶隨時間的移動。另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未找到弓形激波。推翻弓形激波理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幾十年來的研究都是以其為基礎的。
這次任務的設計和運行是由美國西南研究院所領導的,此外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高技術中心參與了合作,分別負責研製IBEX-Hi和IBEX-Lo傳感器。軌道科學公司製造了這個航天器,也是衛星進行實驗測試的地點。名義上本次任務至少進行兩年,以觀測整個太陽系邊界。而這已經於2011年完成,之後它的任務延長到了2013年以繼續進行觀測。
IBEX以面向太陽自旋穩定的軌道繞地球運轉。2011年6月,IBEX變軌到了一個更有效的軌道。這個軌道不再接近月球,維持軌道所需燃料也有所減少。
天文學成果
最初的數據出乎人們意料:很窄的粒子帶比天空中任何天體都明亮兩三倍。當時的解釋是「星際環境對於形成太陽圈的影響比先前認為的大得多」。「沒有人知道是什麼產生了高能中性原子,但每個人都同意教科書上關於太陽圈的圖片是錯誤的。」太陽目前正在穿越本地星際雲,太陽圈的大小和形狀是確定它屏蔽宇宙射線能力的關鍵因素。IBEX應該能檢測到粒子帶的形狀變化,這可以說明太陽圈是如何與本地星際雲相互作用的。它也探測到來自地球磁場的高能中性原子。
2010年10月,也就是六個月之後,根據IBEX觀測獲得的第二批數據,粒子帶被發現發生了重要變化。
「 「我們在六個月間發現的IBEX(所觀測的)粒子帶和其他來自太陽系中性原子的變化表明,我們的太陽和銀河系的相互作用是令人驚訝地活躍。」 」
—— D·麥科馬斯,IBEX的主要研究者
衛星繼續觀測太陽系外的中性原子,發現它們的組成與來自太陽的不同。IBEX還發現太陽沒有弓形激波。太陽圈與本地星際雲的相對速度被認為大約是84,000千米每小時(52,000英里每小時) ,而不是先前估計的95,000千米每小時(59,000英里每小時)。這項結果意味着太陽圈的壓力大約比先前估計的小25%[2]。
視頻
參考文獻
- ↑ NASA衛星首度捕捉到太陽系尾巴,衛星參數網,2013-12-25
- ↑ IBEX提供太陽系邊界的新線索,中國天文科普網,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