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顆粒
懸浮顆粒或稱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氣顆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顆粒(particulates),泛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顆粒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度的差異。在環境科學中,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顆粒散布與懸浮為空氣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可能造成生物體不適或影響生態及能量圈循環範圍涵蓋尺度廣泛,從水霧、塵埃、花粉、皮屑、過敏源、霾;人為排放廢氣、灑布農藥、肥料、以及廢棄物如畜牧的糞便遇風揚塵等,一直到前驅物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及銨鹽。
其中,空氣動力學直徑(以下簡稱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 (µm)的顆粒物稱為顆粒物(PM10)[1];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稱為細顆粒物(PM2.5),例如室內的二手煙霧。顆粒物能夠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並可隨呼吸進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中,影響身體健康。 PM2.5細小顆粒 ,比病毒大,比細菌小,容易帶有毒物質進入人體。
目錄
來源及成分
顆粒物的成分很複雜,主要取決於其來源。主要的來源是從地表揚起的塵土,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是顆粒物的第2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一部分顆粒物是自然過程產生的,源自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浪花等。
PM2.5還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開發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
在室內,塵蟎、二手煙是顆粒物最主要的來源。顆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煙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煙也只是吸煙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對於人體有害。
對健康的影響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注意到顆粒物污染與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在美國,每年由於顆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22000-52000人(2000年數據),在歐洲這一數字則高達20萬。
現在,許多研究已證實顆粒物會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氣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過早死亡。母親懷孕期間的高PM2.5暴露也被證明和孩子的血壓升高相關。
顆粒物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最終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較大的顆粒物往往會被纖毛和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即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以穿透這些屏障達到支氣管和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比表面積大於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在城市中以重金屬元素最為嚴重,較突出的有Zn、Pb、As、Cd等,而不同地區也有着各自的特點)、有毒微生物等。由於體積更小,PM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更小的微粒(直徑小於等於100納米)會通過肺部傳遞影響其他器官。
其中,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PM2.5會導致動脈斑塊沉積,引發血管炎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心臟病或其他心血管問題[2]。這項始於1982年的研究證實,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 μg/m3,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 μg/m3,總的死亡風險會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 中國科學院陳竺院士等研究者,於《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估計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人數在35萬-50萬人之間。
視頻
懸浮顆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PM10(可吸入顆粒物)是什麼?,綠色呼吸,2014-1-22
- ↑ PM2.5,中國科學院,20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