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鲁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廖鲁言 | |
---|---|
政治家 | |
出生 | 1913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廖广鏖 |
职业 | 政治家 |
廖鲁言(1913-1972),男,原名廖广鏖,南京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后任山西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军政训练班指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团政治部、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科长、党务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1]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农业部部长。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廖鲁言(1913-1972),原名廖广鏖,南京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后任山西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军政训练班指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团政治部、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科长、党务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农业部部长。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
生平简历
廖鲁言,1913年生,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出身小店员家庭。1929年高中毕业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大学。在校期间参加进步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并担任所在学校和北平市"左联"负责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并组织支援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活动。1932年5月底任中共北平市委成立的抗日团体"北平市民众义勇军"执行委员长兼党团书记。7月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军委的工作,以民众义勇军代表的身份参加北平市抗日团体联合会,担任常务委员,并参加该会党团工作。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8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到山西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2月任太原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室编辑。
抗日战争
1937年初至1940年初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1937年5月任山西太原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指导员。8月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大队政治工作员。12月调任决死队第二纵队第六总队政治部主任,并兼管第六总队中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1月至5月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上党中心区秘书,晋城中心区--长治中心区秘书。5月至12月任山西新军政卫第二○九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10月在《牺牲救国》杂志上发表文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取消新军的叫嚣,同阎锡山的反共倒退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底被调到延安。1940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友军科副科长、科长。1941年8月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王明的政治秘书。1942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友军工作委员会委员。1944年春起调任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党务组组长、主任、研究员,从事党的政策研究工作。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并担任大会记录组组长。10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党务研究组组长。
解放战争
1946年4月后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同年6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1947年6月参加中央机关封城土改整党工作团,参加晋察冀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并参与指导晋西北土改试点工作。同年底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的秘书。1948年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政治组组长、副主任。1949年6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讨论委员会秘书。
建国之后
建国后仍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49年12月起任政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主任。1950年至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属党组小组副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副秘书长。1952年11月至1962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3年至1955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机关党组副书记。195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5年11月至1959年6月兼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协助国务院总理掌管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和中央气象局的工作。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参与制定党的农村工作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1960年1月起任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9月带职下放到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兼任中共石家庄地委书记。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11月19日逝世。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追悼会,给予平反昭雪。
人物生平
廖鲁言家庭较富裕。少年时期走上街头,参加游行。读高中时和进步同学组织文艺团体"人间社",开展革命活动。
1930 年夏季,到北平军医学校读书。后又追寻抗日救国道路,和几位好友一起创办《杠杆》 杂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两年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组织活动能力强,党组织调他到"北平民众义勇军"任执行委员长和党团书记。他带领热血青年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在市区贴标语、撒传单,组织飞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2 年7 月,北平地下党组织决定发动进步学生和民众,在市区举才了'八一"示威活动,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宣传团结抗日思想,廖鲁言担任示威现场总指挥。
1939年6 月,廖鲁言调任山西新军209旅政治部主任。1939 年冬季,廖鲁言逃出敌占区,后进入陕甘宁边区,到达延安。
1943年春, 党中央成立中央研究局, 刘少奇任局长,杨尚昆任副局长。下设党务研究组、材料组、图书馆。廖鲁言调任党务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调研工作,为党中央制定各项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两年后,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2岁的廖鲁言当选候补代表和大会记录组组长。后来他又调任刘少奇的秘书。1948年,中央成立政策研究室,彭真任主任,廖鲁言任秘书长和副主任。他主要给中央书记处起草文电,搜集有关材料,编辑《党内资料》供中央领导阅读。
1952 年10 月17 日,他就"五反"运动问题,向中央报告:"为使小城市和大集镇的工商户安心经营,促进城乡交流和经济生活进一步活跃,避免影响秋后旺季的市场活动,建议结束"五反"运动。党中央认为建议十分重要,指示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市、区党委,参照廖鲁言的意见,根据各地情况,迅速结束"五反"。
1953年10月15日,邓子陕正在南方考察。毛主席在中南海突然召见廖鲁言和陈伯达谈话,提出"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 第二年,年仅41岁的廖鲁言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并兼任国务院七办副主任。他是共和国农业部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他参与起草、制定《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合作社内部的经营管理作了详细明确规定,并代表起草小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说明,获得通过,推动了合作化的顺利发展,农村出现一片兴旺景象。
1961年5月,他到山西长治调查回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时,主张"在偏僻山区,应该允许分散的住户设立独立包产组,应该允许山庄独立户作为独立包产户"。1964年2月,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周总理指派廖鲁言带工作组到山西大寨蹲点调查,实事求是总结大寨经验。一个月后,他向总理递交《调查报告》 ,实事求是总结大寨经验的同时,也如实指出:到大寨参观访问的人太多,必须由中央和省、县加以控制。他认为,民兵部门要求射击比赛第一,文化部门要求培养歌手等等,也非控制不可。要求一个先进单位什么都第一,这是不可能的。表现了他大胆直言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刚刚完成,工农业生产开始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此时国内政治风云却悄然发生变化,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五反"和'四清"运动逐渐升温。"五反"在城市开展,"四清"在农村进行。按中央要求,两个运动'都是打击和粉碎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央指示下达后,国家机关轰轰烈烈掀起'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农业部的干部也发动起来了。身为部长的廖鲁言,有思想、有智慧、有水平、有能力、有才气,但他工作要求严,为人自负,也有傲气、有脾气、有官气,尤其对领导干部态度严厉。稍不如意就发火、训人、骂人,司局长都怕他,敢怒不敢言。有些问题处理有偏差,得罪了一些人。加之,他平时生活方式比较讲究,运动中许多人就贴大字报,主攻铺张浪费和官僚主义,形成了声势和气氛,引起中央重视,中监委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 当年9 月,党中央决定廖鲁言带职下放河北石家庄,兼任地委书记。昔日在政治舞台上有过辉煌历史的耀眼明星,从此逐渐离开中央决策圈。
1966年国庆节上午,他刚从天安门城楼观礼下来,农业部的红卫兵就紧急出动,打着" 造反有理"和" 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旗号,把他揪回部机关大楼挂上牌子,开始批斗。他是经过铁窗烈火、战火风云和历次政治运动考验的坚强战士,当然坚决抗争。
1971 年春,原农业部留守处干部到秦城监狱,给他送衣服、粮票、家信等。次年11 月廖鲁言离开人世,年仅59岁。1978年底,党中央决定为廖鲁言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大会。
参考资料
- ↑ 南京名人,南京现代名人, 第一星座网, 2015-08-07
- ↑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部长, 腾讯网, 201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