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郎、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或者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被统称为山越。

晋书》曾把西晋将领王濬灭东吴的过程称为“王濬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山越为古百越部落后人,因不纳王租占山为王,平时也劳作,和平民百姓无异。

分布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因往往占山为根据地,故亦称“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1]。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翦伯赞著《中国史纲要》中称,山越分布在“长江以南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白翠琴亦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史》中指出,山越“主要分布于吴郡、会稽郡新都郡鄱阳郡丹阳郡东阳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衡阳郡、长沙郡、始安郡、桂阳郡等东吴的扬州诸郡和曹魏的庐江郡。总之,三国时山越分布范围东及于海,西达湘江,北抵长江,南邻交州,相当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等省的部分山区”。何光岳指出山越“分布于古代扬州区域内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即相当于今长江以南的皖、苏、浙、赣、闽等省交界的山区丛林地方”。可以看出关于山越的分布状况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维持在今长江以南的皖、浙、赣、闽等省的交界地带。

丹阳郡为山越的活动中心,即今天的皖南及与之相毗邻的山区。安徽在三国时期为魏、吴两国所分割,大致以合肥安庆一线为界,皖南全境为东吴政权所有。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以来,皖南诸县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称“秣陵”)一直都是丹阳郡的辖地,时至孙权定都建业,皖南诸县就成了东吴腹心之地。皖南南部的黟、歙二县(今安徽徽州一带),山川险阻,北抗长江,可与北敌相遥应,东连三吴,南接豫章,可通浙东,是沟通江东与南方各地往来的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皖南沿江重镇芜湖,北抵中原,西达荆湘,“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足见其军事重要性。山越在此腹心地带的丹阳、宣城、泾县陵阳、始安、黟县歙县诸险县异常活跃。

来源

关于山越的来源和族属,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翦伯赞和一些史学家认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后裔”,其中又有:①山上土著说、②吴越遗民说、③汉武帝迁闽瓯逃亡说等。唐长孺等史学家则认为“山越即山民[2]、宗部“,与普通汉人无异,占山为匪,或是久居山中避乱的普通汉人后裔,如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写的类似。种种说法不一。但山越作为一个广阔五省的分散武装集团,单一来源的可能性很小,更多是兼而有之,其中固有当地土著,同时也有上山为匪的普通汉人,亦有外部迁入的百姓。

东汉末年,吏治混乱,牧野割据,兵连祸劫,劳动人民为避战乱,逃入深山,有的豪强大族也往往合宗入山,甚至发展成匪盗。如在北方的徐无山中,田畴率其宗族,且耕且守,数年间发展至五六千家,还自立法度;又如关中山贼山郑甘、庐水等。这在三国时期是普遍的现象。在孙氏统治下的江南,山越、山贼、山民、宗部等词也时常互用,甚至将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其他农民反抗势力也一概称为山越、山贼,如严白虎、祖郎、太史慈等。

视频

山越 相关视频

原来古时候山越人是这样成婚的,让外地人看了十分惊奇!

参考文献

  1. 简析孙吴时期安徽境内的山越,道客巴巴 , 2012-11-19
  2. 关于山越人的几种说法,豆瓣, 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