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十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十还作家编辑俄国文学研究者、翻译者、教师,原名孟显直,又名孟宪智,笔名孟咸直、咸直、孟斯根、斯根,1908年12月24日出生。

原籍辽宁,曾留学苏联10年,在黎烈文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许多俄国和苏联文学译文,与鲁迅合作翻译《果戈理选集》等书,与鲁迅来往密切,《鲁迅全集》里收有多封鲁迅写给他的信。1949年到台湾工作,是国立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现在的斯拉夫语言文学系)首任主任。

孟十还
居中[1][2]
出生 (1908-12-24) 1908年12月24日(115歲)
国籍 中国
别名 孟咸直
职业 作家、编辑

孟十还简介

有很长一段时间,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俄文组是台湾惟一的一个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现在仍然是公立的惟一,另有民办的中国文化大学和澹江大学),早年台湾自行培养的俄语人才都是他的学生。在台湾"白色恐怖"和"反共抗俄"的严酷时期下,这位俄国文学研究的先驱对自己留学苏联的经历讳莫如深,更绝口不提鲁迅,并停止文学创作和译介,只在1961年因应教学需要编著出版《俄文文法》,也已绝版多年。退休后移民美国

孟十还轶事

本文摘自《文坛话旧》(钦鸿 著)

文坛之事,常令人遗憾。有人如昙花一现,却留下了声名,有人成绩粲然,反倒湮没无闻。孟十还就是后者。

在二三十年代文坛上,孟十还是比较活跃的作家。他是专攻苏俄文学的翻译家,同时也写新诗和散文小品。他既在《论语》、《现代评论》一类杂志发表作品,同时也是么海燕》、《中流》、《太白》等进步或"左翼"刊物的作者。他在文坛上有广泛的联系,特别与鲁迅交往甚密。可是现在,不单是一般读者对他极为陌生,即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们也知之甚少,已经出版和正在编印的各种名人辞典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就连权威的《鲁迅全集》关于他的释文也语焉不详。

即使如此,1981年版《鲁迅全集》对他的介绍还是迄今最详尽者。我们不妨把全集的几处释文综述在此: 孟十还,辽宁人,原名孟斯根。翻译家,曾留学苏联,《译文》的经常投稿者。鲁迅曾约他同译《果戈理选集》。1936年主编《作家》月刊。

显然,这些介绍,对于著名翻译家孟十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过于简略,且不乏错误。

例如,孟斯根就不是他的原名。1989年夏,我曾与台湾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周锦谈及孟氏。周锦与孟氏乃相交数十年的老友,对他的情况相当熟稔。据周锦所述,他的原名是孟显直。

这使我想起20年代初以咸直、孟咸直的笔名在辽宁文坛活动的孟宪智来,他的别名便是孟显直。从籍贯、姓氏以及活动的时间、区域等因素综合考察,孟十还即孟宪智(孟显直)当可确定。这一发现,为我们勾勒出他早期文学活动的轨迹。

同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孟十还也是以诗歌创作走上文坛的。他最初写了一些新诗,如《泪和血》、《流水中的落叶》等,也写了《一个秋里底哀声》等散文诗,分别发表在1923年沈阳《盛京时报》、1925年大连《青年翼》等报刊上。当时他尚未投身时代洪流,其作品不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1927年下半年,他开始转写杂文和散文小品,并向北平、上海的报刊投稿。以后去苏联留学,成为苏俄文学研究专家。回国后,在鲁迅指导下,他翻译了许多优秀的苏俄文学作品,一时闻名遐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与友人孙陵、周锦相偕赴台湾,从此定居数十年。

摘自"网易书库"

1932年孟十还从苏联回国后,来到上海,开始以"孟斯根"为笔名,发表了很多篇介绍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文章和译文,还在《论语》、《人世间》等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散文小品。1934年鲁迅发起创办的《译文》创刊后,孟十还向《译文》投了一篇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我怎样写作》的译稿。负责编辑《译文》的黎烈文觉得这篇译文的署名"孟斯根",多次在林语堂主编的《论语》等刊物上出现,就跟鲁迅提出是否能请译者换个笔名发表。鲁迅允诺后,就委托孟斯根的朋友聂绀弩同他协商。聂绀弩立马找到孟斯根,顺手从书架上抽出本《红楼梦》,说是随手翻到哪个人物就参照他取个笔名。不料,聂绀弩一下子翻到了贾环,就自感有些唐突。贾环这个人物口碑不好,怎么能参照他来取名呢!正踌躇间,孟斯根说:"不妨事,贾环口碑不好,我比他还差上十倍,叫十环如何?"聂绀弩说:"既然这样,莫如换个字,叫'孟十还'。"随后,孟十还就给鲁迅写信将自己的新笔名告诉给他。从此,孟十还的名字经常在各家报刊上出现,就成了大家公认,自己认可的名字了。

鲁迅对孟十还很重视,因为当时的《译文》是将译介俄苏文学作为重头戏的,很需要介绍俄苏文学名著和苏联文艺理论的文章,所以,在孟十还的译文发表后,他与鲁迅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当时的孟十还还是个青年人,涉世不深,在译文选题上还摸不准时代的脉搏。鲁迅告诉他翻译作品的选题,要避免与别人重复,出版社是要盈利的,重复的译著不好卖,就不容易出版;还告诉他选题切忌"犯忌"。有些敏感的苏联作家容易犯忌,而选择那些俄罗斯的经典作家的作品则稳当些。受到鲁迅教导的启发,孟十还翻译了果戈理的《五月的夜》。当他将译稿给鲁迅看时,鲁迅非常激动。因为他早就想介绍果戈理的作品,现在有人翻译了,而且译文水平很好,于是就同孟十还商量准备翻译一套《果戈理选集》,纳入译文社与生活书店合作出版的《译文丛书》出版。经过协商,他们计划这部选集为六部,只有《死魂灵》由鲁迅翻译,其他五部由孟十还完成。在鲁迅抱病翻译《死魂灵》时,孟十还得知鲁迅正在搜集各种版本的插图,到处访求,后在一家小书店寻得,随即买了下来赠给鲁迅。这套选集因鲁迅病逝只完成了鲁迅译的《死魂灵》和孟十还译的《密尔格拉德》两部,后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孟十还改名

人们熟知的斯根,其实乃是孟十还的笔名。周锦告诉我,孟氏在研究苏俄文学中,对小说家托尔斯泰和诗人普希金(旧译普式庚)特别崇敬,遂从他们两位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略加变幻,而得此笔名。

孟十还译作

《米尔格拉德》 《米尔格拉德》 《米尔格拉德》

孟十还主编

民国珍稀新文学期刊新善本-《作家》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 1936年4月)书籍作者:孟十还主编 鲁迅、茅盾、巴金、胡风、萧红、萧军、草明等撰搞

本书介绍

民国珍稀新文学期刊新善本-《作家》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 1936年4月15日初版,1936年4月18日再版]。345页,12页广告,10页插图,目录页封底几张书页边有粘。《作家》为孟十还主编,1936年4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上海杂志公司发行。由于其进步色彩和抗战意识浓厚,遭到当局查禁,1936年11月15日第2卷第2期出版之后停刊,共出8期,是当时有影响的大型左翼文学刊物之一。主要撰稿人有鲁迅茅盾巴金胡风萧红萧军靳以周文欧阳山、荒煤、草明、黎烈文、萧乾、丽尼、孟十还、鲁彦、唐弢、罗烽、叶紫、郑伯奇叶圣陶、张香山、舒群、东平等。《作家》以发表文学创作为主,《作家》几期中也发表了几篇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中有影响的文章,其中有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吕克玉(冯雪峰)《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莫文华(刘少奇)《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胡风驳周扬的论争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