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奧馬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颱風奧馬爾(英語:Typhoon Omar),在菲律賓名為颱風露西恩(英語:Typhoon Lusing),是繼1976年的颱風帕梅拉以來吹襲關島的最強颱風,也是對該島造成破壞最嚴重的颱風之一。系統源於1992年8月23日西太平洋上空的大規模季風槽[1],在向西移動的過程中緩慢強化成熱帶風暴,但因附近另一個熱帶氣旋的影響而沒有馬上得以進一步增強。兩場風暴間的距離拉開後,奧馬爾迅速發展成強勁颱風,於8月28日以風力時速195公里強度登陸關島。次日,氣旋達到最高強度,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其1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40公里,屬「超級颱風」標準。9月4日吹襲台灣東部前,奧馬爾有大幅減弱,次日再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上空,於9月9日逐漸消散。
奧馬爾在關島奪走1條人命,並造成4億5700萬美元的損失。時速高達248公里的強烈陣風令全島絕大多數區域停電數天之久。停電還令供水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島上的辦事處連續11天無法發出災害公告。島上有2158套房屋受損或被毀,3000人無家可歸。關島的建築法規從此提高標準,規定建築物需要抵禦時速250公里的狂風襲擊,多家保險公司也停止對那些不是採用混凝土建造的房屋提供新的保險政策。從菲律賓以北較遠處海域經過期間,颱風造成11人死亡,並對538套房屋造成價值9.03億菲律賓比索(相當於3540萬美元)的破壞。奧馬爾接下來給日本南部島嶼帶去狂風和小雨,該國農作物遭受了4.76億日圓(相當於380萬美元)的損失。氣旋在台灣部分地區引發洪災,導致3人遇難,經濟損失約65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業損失。
氣象歷史
8月20日,西太平洋開放水域上空出現熱帶擾動,並表現出對流或雷暴持續存在的跡象。在此期間,西太平洋盆地有兩個熱帶氣旋消散,還有一個轉變成溫帶氣旋,這使得西太平洋上空的季風槽(西太平洋的大部分風暴都是由該季風槽催生出來)變得更有利於熱帶天氣系統發展。據日本氣象廳記載,之後發展成奧馬爾的熱帶低氣壓是於協調世界時8月23日下午18點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系統的發展速度沒有這麼快,於UTC當晚21點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再於次日開始針對第15W號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
低氣壓總體向西移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8月25日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則在次日跟進。氣旋向西移動的速度開始減慢,其西側不遠處的熱帶風暴波利在奧馬爾上空產生強烈風切變,令其強化速度減緩。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指出,風切變可能會使風暴的環流和對流分離,令其強度下滑。但隨着奧馬爾和波利之間的距離拉大,兩個氣旋間發展出高壓脊[2],奧馬爾因此轉向北上,再轉朝西偏北方向飄移,並因行經洋面風切變減弱而得以繼續增強。8月27日清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奧馬爾升級成颱風,UTC當晚23點左右,系統中開始呈現出風眼。8月28日,奧馬爾進入快速增強期,日本氣象廳也在這時將其歸類為颱風。此後不久,風暴以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95公里強度登陸關島,直徑37公里的風眼從該島北部緩慢經過,行進過程歷時2.5小時。
據日本氣象廳估算,奧馬爾於UTC8月29日下午18點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最低氣壓920毫巴(百帕,27.1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颱風在此強度下保持了24小時,然後開始逐漸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氣旋的1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40公里,達到超級颱風標準。兩天後,颱風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監控海域,該機構將風暴命名為「露西恩」(Lusing)。到了UTC9月3日下午15點,日本氣象廳已把奧馬爾降級成熱帶風暴,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估氣旋直至次日都還有颱風強度。風暴總體繼續向西移動,於9月4日從花蓮縣秀姑巒溪口登陸台灣東海岸。奧馬爾用了7小時穿越台灣,然後從雲林縣進入台灣海峽。9月5日,風暴在經過台灣海峽後從福建省廈門市附近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接下來奧馬爾迅速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然後轉向西偏南,在穿越中國南部期間繼續急劇弱化,於9月9日在越南北部上空完全消散。
視頻
颱風奧馬爾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說說季風槽,微博,2016-09-06
- ↑ 什麼叫高壓脊?什麼叫高壓脊線,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