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弼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

别 称 :古笔、笔头、笔公

民 族 :鲜卑族

官 职 :司徒

出 生 地 :代郡(今山西省代县)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452年

主要成就 :拜侍中、尚书令、司徒、建兴郡公

古弼(?~452年),本姓吐奚氏[1],代郡(今山西省代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

  • 忠诚谨慎,喜爱读书,善于骑射。起家猎郎,敏捷忠直,赐名古笔,拜西部大臣,掌管机要,辅佐太子拓跋焘,封立节将军,封灵寿县开国侯。
  • 经历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敬寿帝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四朝,南伐赫连定、北灭并州胡人,东征北燕冯弘,西讨仇池杨难当,随宜都王穆亮一同辅政,拜侍中、尚书令、司徒、建兴郡公。
  • 文成帝兴安元年,古弼在朝议时不合旨意,被降为外都大官。后被诬陷为巫蛊之罪,连同太尉张黎一起伏诛,当时的百姓认为他们很冤枉。

人物生平

辅佐太子

古弼年轻时忠诚谨慎,喜爱读书,善于骑马射箭。古弼起初担任猎郎,后因出使后秦符合旨意,而改任门下奏事,以敏捷正直闻名。明元帝拓跋嗣赞许他,赐名为古笔,取自正直而有作用之意;后来,改赐名为古弼,意思是说他有辅佐的才能。

  • 泰常七年(422年),当时古弼掌管西部,明元帝命他与刘洁卢鲁元等人担任东宫官属,辅佐太子拓跋焘,分别负责掌管机要,传达政令和报告。
  •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去世,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太武帝继位后,古弼因辅佐之功,升任立节将军,赐爵为灵寿侯。征讨并州反叛的胡人,还师后,升任侍中、吏部尚书,掌管南部奏事。古弼与安原在巳尼陂降服东部高车族(亦称铁勒、丁零等),并与刘洁驻守五原黄河北岸,来防备叛变的百姓。
  • 神麚二年(429年)十月,太武帝北伐回师后,将柔然、高车各部落降附的百姓迁到漠南,安置在东到濡源,西到五原阴山的三千多里广阔草原上,命他们在这里耕种放牧,向他们征收赋税。拓跋焘命令古弼与长孙翰、刘洁、安原共同镇守安抚他们。[2]

攻打胡夏

  • 不久,古弼担任安西将军。神麚三年(430年)十一月,古弼随军征讨大夏皇帝赫连定。太武帝到达平凉,停驻在泾水南。派遣古弼和侍中张黎攻打平凉。赫连定从安定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前来救援,和古弼等人相遇,古弼假装后退来引诱他。太武帝派高车飞奔攻打赫连定,斩首数千级。古弼乘胜攻取安定。 [3]

讨伐北燕

  • 后与永昌王拓跋健等人讨伐北燕皇帝冯弘。冯弘环城固守,古弼砍除他的禾稼后返回。后来又征伐冯弘,冯弘向高句丽求救。高句丽救兵到来,冯弘将投奔东方,民众大多感到为难。北燕大臣古泥,利用民心的不想外逃,就率领部众攻打冯弘,打开城门来招引魏军。古弼怀疑古泥诈伪,不进城。高句丽军队到来,冯弘于是跟随他们。冯弘逃奔时,命妇女穿上钟甲处在中央,精锐的兵士和高句丽排列军队在外部。古弼的部将高苟子率领骑兵冲击敌军部队,古弼喝醉酒,拔出刀来制止他,所以冯弘得以向东逃奔。将领士兵都抱怨古弼不出击。太武帝大怒,征召他返回,贬为广夏门卫兵。 [4]

镇守长安

  • 不久,古弼复任侍中,与尚书令李顺出使凉州。被任命为安西将军,赐爵位为建兴郡公,镇守长安,十分有威名。等到商议征伐凉州,古弼和李顺都说凉州缺乏水草,不适宜出兵。太武帝不听从。攻克姑臧后,太武帝对他略有嫌隙,因他有军事谋略,所以没有责备他。[5]

平定仇池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遣将领裴方明等人攻打南秦王杨难当,杨难当派遣使者请求北魏派兵救援。没有到达,杨难当奔向上邽后,裴方明攻克仇池,立杨玄庶出的儿子杨保炽。于是太武帝赐给古弼符节,统领陇山以西各军。刘义隆派遣秦州刺史胡崇之驻守在仇池,古弼和平西将军拓跋齐在浊水拦击胡崇之,在战阵中将他擒获,他的部众逃回汉中。古弼等人从祥郊山南面进入,和东路将领皮豹子等人讨伐仇池,派遣永安侯贺纯攻打南朝宋,堵塞狭窄的通道。南朝宋守将姜道祖退守狭亭。各将领因山路险峻,这时又有很深的雪,用马不方便,都停留不前进。古弼独自进军,派拓跋齐、贺纯等人攻打狭亭,姜道祖向南逃跑,仇池平定。
  • 不久,氐人又推举杨文德为头领,包围仇池。古弼调发上邽、高平、汧城各军讨伐他,仇池的包围解除,杨文德逃到汉川。这时皮豹子统领关中各军停驻在下辨,听说仇池的包围解除,商议要退兵。古弼派人对皮豹子说:“近来接连打败贼军,恐怕他们君臣没有体会天命,耻于他们的失败,或许前来报复。如果退兵,贼寇部众再到来,今后出动就将困难。不如修治兵器练习兵法,积蓄力量等待他们。不超出秋冬,南面敌寇必定前来,我们以逸待劳,是百战百胜的策略。”皮豹子于是停止撤退。太武帝听说后,说:“古弼的话,是长远的策略。制服南秦,古弼的谋略就足够。”[6]

辅佐景穆

  • 景穆太子拓跋晃总摄朝政,征召古弼为东宫四辅,与宜都王穆寿等人共同参与政事。诏书以古弼为东宫师傅,有老练成熟的辛勤,赐帛一千匹、绵一千斤。升任尚书令。古弼虽然事务繁多紧凑,而读书不停止,端方严谨慎重保密,口中不说宫中的事,功名和张黎相等而廉洁赶不上他。 [7]

辅弼太武

  • 太武帝大阅兵,将要在黄河以西狩猎。古弼留守,诏令把肥壮的马匹给予骑乘的人,古弼命令给予瘦弱的马匹。太武帝大怒道:“尖头奴(指古弼),竟敢限制我!我回朝廷,首先斩杀这个奴才。”古弼的头尖,太武帝时常称他为笔头,所以当时人叫他为笔公。古弼的属官恐惧担心被杀。古弼告诉他们说:“我以为侍奉君主使狩猎不至于娱乐游逸,罪过是小的。不防备意外,使敌寇放肆,罪过是大的。现在北方部族很强盛,南方敌寇没消灭,用狡猾的心愿窥伺边境,是我所忧虑的。所以挑选肥壮马匹预备军事需要,做不测事件的长远考虑。如果使国家有利,我为什么逃避死亡呢!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劝说,这是我的罪恶,不是你们的过失。”太武帝听说后赞叹说:“有如此的臣子,是国家的宝贝!”赐给古弼衣服一套、马二匹、鹿十头。
  • 后来,太武帝在山北狩猎,大量捕获麋鹿几千头,诏令尚书调发牛车五百辆去运输。不一会儿,太武帝对随从的人叹气道:“笔公(指古弼)必定不会给我车,你们不如用马运得迅速。”于是返回。行走一百多里后而古弼的奏疏送到,说:“秋季谷粟成熟,麻菽遍布田野,猪鹿偷吃,鸟雁侵扰,风暴所消耗,早晚相差三倍,乞求怜惜从缓,使农民能够收割运载。”太武帝对左右的人说:“笔公(指古弼)果然如我所预测,可以说是国家重臣。”
  • 当初,杨难当前来,诏令古弼送其所有子弟到京城。杨玄的小儿子杨文德,用四十斤黄金贿赂古弼,古弼接受黄金,留下杨文德而对待他没有礼节,杨文德逃亡到南朝宋。太武帝因古弼正直有战功,不加以治罪责罚。 [8]

晚年生活

  • 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遇弑后,南安王拓跋余继位,任命古弼为司徒。
  • 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古弼与张黎都因议论不合旨意而获罪,遭到罢官免职。二人免职之后,有埋怨诽谤的言论,他们的家人诬告使用巫蛊手法,因此都接受死刑,当时人认为他们很冤枉。[9]

人物轶事

  • 指桑骂槐

上谷民众上书,说苑囿过大,民众没有田地,乞求减少一大半,来赐给贫困的人。古弼阅览见到这件事,入宫要上奏,遇上太武帝和给事中刘树下棋,一心不听报告。古弼侍奉坐了很久,不能得到机会报告。于是起身,在太武帝面前揪住刘树的头,拉下床来,用手打他的耳朵,用拳头打他的背说:“朝廷不理事,实在是你的罪过!”太武帝变脸放下棋说:“不听取奏事,实在于我本人,刘树有什么罪?放下他!”古弼将事情详细报告。太武帝惊异古弼的公正耿直,全部同意他的上奏,将土地赐给百姓。古弼说:“做臣下的在君主面前逞其心志,不是没有罪的。”于是前往公车门,取下帽子打起赤脚,弹劾自己请求治罪。太武帝派遣使者召见他。等他到达后,太武帝说:“你戴上帽子穿起鞋子。我听说建筑祭祀处所的时候,跛着脚而修筑,端正帽子而敬神,神赐给他福禄。如此说来你有什么罪过?从今以后,如果利于社稷,有益国家便于民众,即使困顿仓促,你就尽管行事,不要有所顾虑。” [10]

人物评价

  • 拓跋焘:①“古弼之言,长策也。制南秦,古弼谋多矣。”;②“有臣如此,国之宝也!”;③“可谓社稷之臣。”[11]
  • 魏收《魏书》:①“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 ;②“以敏正著称。” ;③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11] 

史籍记载

  • 《魏书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古弼传》[11] 

参考资料

  1. 古弼.学习强国.2020-03-21
  2.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冬,十月,魏主还平城。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三千里中,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命长孙翰、刘絜、安原及侍中代人古弼同镇抚之。
  3.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拜安西将军,从征赫连定。驾至平凉,次于泾南。遣弼与侍中张黎击平凉。赫连定自安定率步骑二万来救,与弼等相遇。弼伪退以诱之。世祖使高车敕勒驰击定,斩首数千级。弼乘胜取安定。
  4.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又与永昌王健等讨冯文通。文通婴城固守,弼芟其禾而还。后又征文通,文通求救于高丽。高丽救至,文通将东奔,民多难之。其大臣古泥,因民心之不欲,遂率众攻文通,开城门以引官军。弼疑古泥谲诈,不入城。高丽军至,文通乃随之。文通之奔也,令妇人被甲居中,其精卒及高丽陈兵于外。弼部将高苟子率骑冲击贼军,弼酒醉,拔刀止之,故文通得东奔。将士皆怨弼不击。世祖大怒,征还,黜为广夏门卒。
  5.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寻复为侍中,与尚书李顺使于凉州。拜安西将军,赐爵建兴公,镇长安,甚著威名。及议征凉州,弼与顺咸言凉州乏水草,不宜行师。世祖不从。既克姑臧,微嫌之,以其有将略,故弗之责也。
  6.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未几,诸氐复推杨文德为主,围仇池。弼发上邽、高平、汧城诸军讨之,仇池围解,文德走汉川。时豹子督关中诸军次于下辨,闻仇池围解,议欲还军。弼使谓豹子曰:“比连破贼军,恐彼君臣未体大分,耻其负败,或来报复。若其班师,寇众复至,后举为难。不如缮兵练甲,蓄力待之。不出秋冬,南寇必来,以逸待劳,百胜之策。”豹子乃止。世祖闻之,曰:“弼之言,长策也。制南秦,弼谋多矣。”
  7.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恭宗总摄万几,征为东宫四辅,与宜都王穆寿等并参政事。诏以弼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赐帛千匹、绵千斤。迁尚书令。弼虽事务殷凑,而读书不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功名等于张黎而廉不及也。
  8.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初,杨难当之来也,诏弼悉送其子弟于京师。杨玄小子文德,以黄金四十斤赂弼,弼受金,留文德而遇之无礼,文德亡入刘义隆。世祖以其正直有战功,弗加罪责也。
  9.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高宗即位,与张黎并坐议不合旨,俱免,有怨谤之言。其家人告巫蛊,俱伏法。时人冤之。
  10.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世祖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丐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11. 11.0 11.1 11.2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国学导航.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