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俄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俄羅斯、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之間的雙邊關係。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已有接觸,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紀時,俄軍入侵中國,與清軍拔劍弩張,兩國其後訂立條約,此後時有往來,並保持密切的雙邊關係,但俄羅斯亦獲得了不少中國領土。1910年代,中俄兩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國原來的君主統治(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分別被推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和蘇聯)成立。中華民國和蘇聯互相向對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同一戰線;同時中華民國與俄國之間陷入矛盾,因為蘇聯鼎力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到台灣。蘇聯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適逢朝鮮戰爭爆發首先進行軍事援助,斯大林死後,接班人又需要中國的支持,蘇聯領導階層處處援助中國,派出的駐華大使羅申受到元首級接待。可是195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出現分歧,更爆發軍事衝突;蘇聯撤銷一切對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把蘇聯視為敵人,交惡30多年。中蘇關係在蘇聯將要解體時有所改善;時至今天,兩國在中亞的勢力影響上雖也存在衝突,但總體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有着友好且緊密的關係,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軍事等方面俱有合作,這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1]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時尤甚。2019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是戰略盟友,但不是針對任何國家的軍事聯盟。
早期歷史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即已進行過互動;當時,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均是唐朝前期的領土。8世紀時,活躍於當今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和蒙古國的維吾爾族人協助唐室平定安史之亂,小寧國公主因此下嫁族人的國王英武可汗;根據俄羅斯學者的推斷,英武可汗為小寧國公主興建了一座城堡,城堡位於捷列霍爾湖中央,外觀與唐代的宮殿相似。
南宋末年,蒙古帝國揮兵直搗俄羅斯,軍隊沿着伏爾加河北上,並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逾200年;一些俄裔士兵隨蒙古大軍抵達元朝大都,他們部分人參加了蒙古攻打金國和南宋的戰爭。
明朝曾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控今中國東北地區,範圍曾一度擴大到黑龍江江口以及庫頁島(當時被稱為「苦兀」),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其治所奴兒干城建立了永寧寺,並留下了石碑。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於1434年廢除。
經貿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蘇貿易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截至1950年,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截至1953年,蘇聯出口到中國的總額占蘇聯對外貿易額的18%。在中蘇兩國最為友好的時期,蘇聯向中國供應的工業器材多是重工業設備,這些設備的價錢一般比美國、英國的市場價格便宜。此外,蘇聯也向中國提供援助,派遣專家來華,協助改善經濟。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承諾援建逾百個大型項目,如製藥廠、火電廠、飛機製造廠、拖拉機廠等,促進了經濟建設;為補償蘇聯在華援建,中國向蘇聯供應了銅、銻、橡膠等物資。
1958年,隨着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單方面撤銷援助中國核工業的協定,又撤回全數在華專家。由於中蘇交惡,中國與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的雙邊貿易額大幅下降,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亦因而有所發展。中蘇交惡後,有指中國被蘇聯逼使償還債項、而致出現饑荒(即「蘇聯逼債」),這說法曾被廣泛流傳;但有史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文獻和記錄,認為「逼債」之說子虛烏有,而蘇聯更曾在三年困難時期容許中方推遲還債。
文化關係
在中蘇關係密切時,俄語成了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普遍選擇,中國的教育政策也全面地仿效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大規模裁減綜合大學、建立單科大學,剔除教會大學等,制定統一的教材和教案,並減少文科學生、增加理科學生,這些合併後的高校在1990年才重新編制回英美式的綜合大學。
在1950年代,中蘇兩國音樂的交流高度政治化;當時的中國引入蘇聯在音樂教育、創作、表演等方面的經驗,也有蘇聯音樂家來華。中國音樂學家薛范合共翻譯了近1000首俄羅斯或蘇聯的歌曲,當中既有俄國民俗音樂、也有蘇聯音樂作品;他的譯作包括《斯拉夫送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頓河好漢》等。俄語歌曲《喀秋莎》[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蘇聯耳熟能詳的軍歌;這首歌在中國非常著名,還成了志願軍赴朝參戰的軍樂。當時,蘇聯電影在中國也很流行。
後來,中蘇之間的學術交流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在此期間,中方曾驅逐蘇聯的記者,蘇聯當局也曾和中國留學生爆發衝突。文化大革命期間,蘇聯經常以霸權、獨裁等負面形象出現在中國的文藝創作里;中蘇糾紛稍為緩和時,關於蘇聯的中國文藝作品有些是描寫異國人反抗沙俄或蘇聯侵略,有些則以緝捕蘇聯間諜為題。
視頻
中俄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圖解克里米亞危機,鳳凰網
- ↑ 【俄語歌曲】經典名曲喀秋莎Катюша,江蘇嘻哈音樂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