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亞希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新導向頁面
重定向至:
阿瑟•亞希金 Arthur Ashkin | |
---|---|
出生 |
1922年9月2日 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哥倫比亞大學 康奈爾大學 |
獎項 |
約瑟·凱特利獎(2003年) 哈維獎(2004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 |
阿瑟·亞希金(英語:Arthur Ashkin,1922年9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在貝爾實驗室和朗訊工作,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也是史上獲諾貝爾獎時最高齡(96歲)的得主。
他與熱拉爾·阿爾貝·穆胡(Gérard Albert Mourou)、唐娜·西奧·史垂克蘭(Donna Theo Strickland)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因為他發明光鑷(optical tweezers)與光鑷在生物系統領域的應用。
他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使用雷射操縱微觀粒子,於1986年發明光鑷。他還開創光學捕捉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的輻射壓(radiation pressure)來移動微觀粒子,這方法被用來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阿瑟·亞希金被認為是光鑷之父。[1]
阿瑟·亞希金的工作為朱棣文使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工作奠定基礎,促使朱棣文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