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VCD(Video Compact Disc;VCD),又称影音压缩光盘、影音光盘,是一种在光盘(Compact Disc)上存储视频信息的标准。VCD可以在个人电脑和VCD播放器以及大部分DVD播放机中播放,但大部分蓝光光盘播放机已不支持VCD。

VCD标准由索尼飞利浦、JVC、松下电器等电器生产厂商联合于1993年制定,属于数字光盘的白皮书标准。

目录

技术规范

VCD是全动态、全屏播放的视频标准。格式可分为:

分辨率为352×240像素,每秒29.97幅画面(适合NTSC制式电视播放)

分辨率为352×240像素,每秒23.976幅画面(适合电影每秒24格的影片)

分辨率为352×288像素,每秒25幅画面(适合PAL制式电视播放)

整体来说,分辨率大约是对应电视制式分辨率的四分之一。VCD的视频采用MPEG-1压缩编码,音频采用MPEG 1/2 Layer 2(MP2)编码,码率分别为视频1150kbit/s、音频224kbit/s。

VCD的比特率和普通音乐CD相当,因此一张标准的74分钟的CD可以存放大约74分钟的VCD格式影片。

发展过程

前世

CD是Compact Disc的缩写,一般称为光盘或激光唱片,最初主要是为了播放音乐而开发的。很多人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是把声音记录在一个滚筒上,经过很多人的不断改进,发展为唱片,通过一个与唱片接触的机械唱针探知唱片上的凹凸变化,并把这种振动变成声音播放出来。唱片留声机一度非常流行,形成那个时代的时尚,很畅销。

但唱片需要使用与其有机械接触的唱针来感知,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唱片的磨损,一般播放几十次就会造成明显划痕,很难播放上百次,寿命比较短。

人们很快发现,记录及读取数字信号比使用模拟信号有很多优势。比如,唱片落上灰尘或有划痕,使用模拟读取就无法还原记录的声音,而使用数字方式记录,采用纠错码,在损坏不大严重的情况下就可以完全恢复,没有任何影响。

又经过十多年的技术研究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包括数字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专用的可以记录、复制及读取数字信号的光盘技术的研究,陆续形成一系列标准,包括1985年制定的规定CD中存储的数字文件格式的ISO9660标准、1980年制定的存储音频声音轨道的CD-DA光盘标准、1983年制定的CD-ROM数据光盘标准等,相关技术逐渐成熟。

常用的光盘主要分为CD-ROM、CD-R、CD-RW三类。

契机

1980年代,多个公司的CD产品已经上市,相关核心元器件(如盘片和机芯)也已研制出来,技术已基本成熟。虽然CD设计标准可为计算机设备读取,但当时个人计算机才刚推出不久,还远未普及,CD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听音乐,即作为激光数字唱盘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使用。其中记录的数字音频Digital Audio采用的是未经压缩的16bit PCM编码,120mm直径的标准光盘中可以存储大约70分钟的双声道(立体声)音乐。当时CD行业的引领者是飞利浦和索尼[1],定位是高端音乐设备,是少数人才能玩得起的昂贵音响的一部分。

既然声音信号可以数字化并记录在光盘上,人们自然会想到视频信号是否也可以呢?其实1988年就成立了制定运动图像和语音压缩标准的组织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动态图像专家组),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的,现在我们对MPEG及相关标准已经耳熟能详了,因为目前普遍使用的数字音视频标准大都是其发布的。但在1992年底,第一个标准MPEG-1正式被批准时,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当然这也与其设计的标准偏低有关,352×240的分辨率只相当于当时家用录像机VCR的水平,分辨率只有当时普遍使用的NTSC的720×480及PAL的720×576电视机分辨率的四分之一。

虽然如此,因为是一个完整的音视频数字化标准规范,也受到一些公司的关注,并推出相关芯片,这就包括一度风光无限的C-Cube公司。C-Cube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小芯片公司,成立于1988年,位于美国加州,创立者是美籍华人孙燕生。1992年4月,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公司总经理姜万勐来到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看到了C-Cube公司展出的MPEG解压技术,立刻被吸引,并同C-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燕生相见。次年,万燕公司成立,投资者包括姜万勐所在的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公司及孙燕生创立的DVS,还有一个投资方是韩国现代,不久研制生产的VCD影碟机就推向了市场。

万燕推出的Video CD一经上市,很快就被模仿,改开前沿的广东出现大量家庭作坊式工厂,把CD机芯和解码板连接起来,使用螺钉固定到外壳上就变成整机,比组装计算机简单多了。VCD的机芯及解码板就像计算机组装配件一样在市场上售卖,生产VCD配件及组装因利润丰厚不断吸引各种行业的人加入其中。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品牌,以大量投放广告而引入注目,先后出现了爱多、新科、厦新、万利达、金正、先科、小霸王、步步高等,迅速占领市场。VCD机火爆到当时数年的央视广告标王都被其占据,而城市家庭中价值仅几百元的VCD机占比也迅速提升,成为必备家电。

衰落

不仅最初研制出VCD的万燕在混战的市场中迅速被人遗忘,整个VCD行业到1998年后也逐渐衰落,最辉煌的时间也就5年多,如同昙花一现。

从技术上看,VCD只是一种过渡产品,技术定位比较低。CD的容量设计是为了存储一曲完整的交响乐的不压缩数字音频,CD的驱动及读取部分都是按照这种要求设计的,记录数据密度低,容量约650MB,码率相对也较低,约为1.5Mbps左右。这种记录密度和码率对音乐是足够了,但对视频播放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而适合CD播放的MPEG-1压缩编码方式就只能使用低分辨率,只有当时家用电视分辨率的四分之一,清晰度还不如有线电视。

正因为如此,虽然VCD在国内火爆,但在发达国家几乎不受重视,因为缺少市场需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VCD在中国首创,而不是在更有技术积累的日本,这是一个历史机遇,但国内市场的混战及低价倾销,只管营销赚快钱而无暇顾及技术积累,最终又丧失掉这个机遇,随着一度风光无限的几家VCD企业一蹶不振或倒闭,几年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真正彻底打败VCD的并不是DVD,19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兴起并迅速普及开来,通过网络传输视频逐渐流行,并成就了迅雷、电驴等下载软件,许多网吧也以存储的大量视频来招揽客户。到了2000年代,很多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可在电脑上看在线视频,已不需要使用激光碟片,后来电脑更几乎淘汰了光驱;2010年代,手机几乎人手一部,通过WIFI或4G看视频更方便。

回响

VCD的短暂辉煌大约持续了五六年,是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成就了一些企业。不过,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及企业家,大多已不见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借着此风口飞了起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小霸王的段永平,离开后创立步步高公司,vivo手机就是其旗下品牌;而步步高分出的一部分则创立了oppo手机[2]。厦新、万利达、金正等公司也曾进入手机行业。

而在芯片方面,研发MPEG解码器也成就了一些公司,C-Cube一度风光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被另一家芯片公司LSI收购。LSI也生产视频编解码芯片,当然生产线更长,包括很多系列,不过目前成了博通的一部分。

视频

VCD 相关视频

香港老电影VCD片头集锦 回忆光盘放进影碟机的那一刻
那些年,这些VCD广告天天播,我家终于也买了一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