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84鱼叉反舰飞弹
AGM-84鱼叉(Harpoon)反舰飞弹[1] 是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反舰导弹,在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也是美国海空军现役最主要的反舰武器,可以自飞机,各类水面军舰以及潜艇上发射。此外,美国海军利用鱼叉飞弹开发出远程陆上攻击型(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在美国三军通用编号当中,AGM-84为空射型,RGM-84为舰射型,UGM-84则是水下潜艇发射型,但是他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
目录
发展沿革
在鱼叉飞弹开发前,美国海军已经有可空射的AGM-12飞弹,1965年由美国海军航空司令部推动研发的鱼叉飞弹是一种空射、主要设定目标是潜舰,计画射程45公里;美国海军在1960年代初尚无认真地思考舰载反舰飞弹的需求,当时核子武器可以将大部分的威胁给解决掉。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俄制冥河飞弹击沉了以色列的艾拉特号驱逐舰,美国海军才意识到反舰飞弹对水面舰的威胁,并成立团队评估舰载反舰飞弹的需求。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艾蒙·松华特上将推动下,鱼叉飞弹在1968年开始方案论证,1970年11月确定开发计划,1971年1月进行招标,同年6月从参予竞争的5家公司中选定麦道公司为主承包商,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鱼叉飞弹发展计划分为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和使用鉴定试验3个阶段。计划中共用样本飞弹102枚,其中设计用的有32枚,研制用的有40枚,用于鉴定试验有30枚;其中80枚为配备寻标器及控制系统的版本,仅有10枚为装上战斗段的全功能实弹。
首批原型弹1972年10月17日试射,原型弹是由固态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不过在后续技术需求上射程加倍至90公里,麦道因此放弃火箭推进,决定以涡轮喷射发动机作为飞弹动力。鱼叉飞弹的动力测试直至1977年3月才试验结束,共发射样本飞弹40枚;至1974年起鱼叉飞弹的主动寻标器开始进行测试。1975年7月投入首批生产,同年12月完成研制,在1977年7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服役,空射型鱼叉飞弹在1979年服役,配备至P-3巡逻机上;潜射型鱼叉飞弹则到1981年才完成研发服役。
鱼叉飞弹开发经费3.823亿美元,第一批量产总经费39.096亿美元,共生产原型弹84枚、量产弹3,929枚,全速生产状态为每个月40枚,单价97.4万美元。至2004年,鱼叉飞弹家族的总产量超过7,500枚。在搭配滨海战斗舰的鱼叉Block II+因LCS量产提前告终而停止研发后,美国军方目前反舰飞弹采购计画以AGM-158C远程反舰飞弹为主要优先,未新购鱼叉飞弹,仅继续将库存升级与翻修。目前的鱼叉飞弹量产线主要供应国外用户订单,量产将持续至2026年。
舰射型鱼叉飞弹绝大部分都装设在Mk 141飞弹发射架上,但某些缺少放置发射架空间的舰种也可以使用Mk 13型飞弹发射器或MK-16反潜火箭发射器投射,如派里级跟诺克斯级。至今仍不相容Mark 41垂直发射系统。
中华民国空军的F-16 Block 20是全世界F-16族系中第一款整合鱼叉飞弹做为主力反舰武器的型号。
性能
鱼叉飞弹设计主要分成四个结构:寻标器、导航电脑、弹头、引擎。
初期型鱼叉飞弹主动寻标器型号为AN/DSQ-28,它为一款操作频率J波段的二维雷达,可在飞行方向45度角区域内进行搜索,由于鱼叉飞弹原始设计为攻击上浮的潜舰,对小型目标的寻获锁定功能不差,对现代驱逐舰搜索距离最远可达40公里,一般可搜索距离也有18公里。导航电脑代号AN/DSQ-44,DSQ-44并无使用惯性导航系统,而是运用可测定三轴空间的姿态参照系统(Attitude Reference Assembly,ATA),ATA导航准确度虽差于惯性导航,但是对配备主动寻标器的鱼叉飞弹来说是一个可以容忍的设计权衡。至2000年代后,鱼叉Block II之后的新型号导航段引入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导航设备,具有所谓“沿岸目标压制模式”(Coast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亦即对沿岸、港湾内,甚至陆上目标的攻击能力,在准确度与可调整的导航点都大幅精进。
鱼叉飞弹弹头制式编号WDU-18/B,长90公分,重211公斤,为半穿甲高爆弹设计;陆攻型的弹头更换为WDU-40/B,重360公斤。
AGM-84鱼叉导弹有各种衍生型号,其性能如下:
导引设计
- ATA导航,末端主动雷达导引(AGM-84A/B/C/G)
- 惯性导航、GPS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导引(AGM-84E/H)
- 惯性导航、GPS、地形匹配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导引(Grand SLAM)
结构
- 引信:近炸引信/触发引信
- 弹重;540公斤(AGM-84A/B/C/G),627公斤(AGM-84E),725公斤(AGM-84H)
- 弹长:3.85米(AGM-84A/B/C/G),4.50米(AGM-84E),4.37米(AGM-84H)
- 弹径:343毫米
- 翼展:914毫米(AGM-84A/B/C/E/G),2430毫米(AGM-84H)
特点
因为美军认为只用一两枚鱼叉飞弹直接击沉大型船舰并非易事,而且美国海军具有明显空优,鱼叉飞弹在美国海军的角色是瘫痪敌舰,再由航母的舰载机空袭击沉,所以在设计鱼叉飞弹时,预定鱼叉飞弹攻击中大型船舰时,将采取俯冲攻击及低空引爆模式,在飞行末端迅速爬升,再立即俯冲到目标上方引爆弹头,利用冲击波及碎片破坏敌舰装设在舰桥及桅杆的雷达设备,令其失去目标侦测及射击控制能力,然后再派舰载机击沉已失去作战能力的敌舰。此种攻击方式不但可减少错过目标的机会,敌舰也难以回避,但因为此模式不适用于攻击小型舰艇,所以后来可选用穿甲引爆模式。
发射过程
AGM-84鱼叉导弹发射前,由载机上的探测系统提供目标数据,然后输入导弹的zh-cn:计算机;zh-tw:電腦;内。导弹发射后,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0.75马赫的速度飞行。在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导引头根据所选定的方式,开始搜索前方的区域。于捕获到目标后,AGM-84鱼叉导弹进一步下降高度,并贴海飞行。当接近敌舰时,导弹会突然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穿入舰桥内部爆炸,以提高摧毁敌舰指管通情能量效果。
实战纪录
鱼叉飞弹于1981年与1982年总计发生了两次的误射事件。其中一次发生于美国海军,另一次则发生在丹麦海军的巡防舰上。
鱼叉飞弹首次实战纪录发生于两伊战争期间。1980年11月,伊朗在珍珠行动之中以飞弹快艇袭击并击沉了两艘伊拉克所属的“黄蜂”级(OSA-class)飞弹快艇。其中伊朗所使用的武装即包括了鱼叉飞弹。
1986年,美国海军在锡德拉湾以鱼叉飞弹击沉了两艘利比亚所属的巡逻艇。其中两枚飞弹系由CG-48约克顿号所发射的,但可能没有命中目标;A-6入侵者式攻击机另外发射了数枚鱼叉飞弹,并据信皆命中其锁定之标的。虽然攻击后的初步报告显示由约克顿号所发射的飞弹亦击中所瞄准的巡逻艇,但后续报告显示这些鱼叉飞弹所命中的可能仅仅是假目标,并非原先所认为的巡逻艇。
1988年,美国以鱼叉飞弹击沉了伊朗海军所属的砂罕号(Sahand)巡防舰。伊朗方面亦向美国CG-28温赖特号飞弹巡洋舰发射了一枚鱼叉飞弹,但遭到美军之电子干扰而没有命中目标。
同年12月,一枚由美国海军CV-64所属的F/A-18战机所发射的鱼叉飞弹击中了一艘印度籍的货船Jagvivek号。据信其发生原因为该货船于离港时因没有接到海上演习通知而误入演习海域。因此安装演习弹头的鱼叉飞弹误以为该船为其锁定目标,并造成一人死亡。
衍生型
AGM-84E/F/G/H/J/K/L/M SLAM飞弹,即AGM-84的远程空射攻击型
RGM-84E/F/G/H/J/K/L/M SLAM飞弹,即RGM-84的远程舰射攻击型
UGM-84G/L SLAM飞弹,即UGM-84的远程潜射攻击型,它们合起来称为战区外攻陆导弹 除了以上的近代衍生型,还有近年来被广为所知的卜派飞弹和巡弋飞弹的鼻祖,尤其是战斧巡弋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