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國道
213國道(或「國道213線」、「G213線」)是在中國的一條國道,起點為內蒙古策克口岸,終點為雲南勐臘磨憨口岸的國道,全程2977千米。
這條國道經過甘肅、四川和雲南3個省份;而通過磨憨口岸[1]可到達老撾的磨丁口岸。
在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新增加了內蒙古段,起點則改為內蒙古西北中蒙邊境的策克口岸。
目錄
公路概況
213國道起點為蘭州市西固區岸門村,終點為西雙版納自治州勐臘縣磨憨口岸,全程2827公里。途徑的地級以上行政區主要是蘭州-臨夏-甘南-阿壩-成都-眉山-樂山-宜賓-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
213國道全線主要路名如下:
甘肅省臨夏自治州:劉臨路
四川省阿壩自治州:郎川路-川汶路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
雲南省玉溪市:明珠路
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大道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南路-東盟大道[2]
沿途城市
郎木寺
郎木寺其實不是一座寺廟,而是一個地名,準確地說,它叫郎木寺鎮,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與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交界處。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微縮版「香格里拉」。
九寨溝與黃龍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地處岷山南段弓杆嶺的東北側。距離成都市400多千米,系長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頭的一條大支溝。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殊。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2000米,中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主溝長30多公里。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也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
黃龍名勝風景區,坐落在四川省松潘縣境內,是我國著名的風景遊覽區,榮獲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等殊榮。占地4萬公頃,包括了本部黃龍溝、牟尼溝景區、紅星岩景區、雪寶頂景區、四溝景區及丹雲峽景區。
杜甫草堂和武侯祠
坐落於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現今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蹟地,年遊客量達百萬餘人次。
成都武侯祠是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廟宇所在。它肇始於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惠陵修建時,在修建惠陵的同時也修建了漢昭烈廟。約在公元500年前後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從成都「少城」遷建惠陵、漢昭烈廟旁,這格局持續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獻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為一體」為由,將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為一體,由於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響超過劉備,民間習慣稱為「武侯祠」。明末,武侯祠毀於戰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舊址上恢復重建武侯祠,形成當代所見格局。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1997年三義廟整體搬遷至武侯祠,2003年成都南郊公園與武侯祠合併,2004年10月錦里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武侯祠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1月錦里二期開肆。武侯祠現占地15萬平方米(230畝),由三國文化遺產保護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即西區,原南郊公園)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組成。作為全國僅有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及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武侯祠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年平均接待觀眾約1000萬人次。
磨憨口岸
磨憨位於雲南省最南端,地處北緯21度、東經101度,與老撾接壤,毗鄰泰國,國境線長174公里,轄區內有3條公路直通老撾(分別為曼莊至老撾豐沙里、新民至老撾勐賽、磨憨口岸至南塔)。全區國土面積80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區98平方公里,建成區2.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5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525毫米,森林覆蓋率達83.11%,素有「南國雨林,醉氧之都」的美稱,是極為理想的商旅休閒和養生勝地。
視頻
213國道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老邊境磨憨等國家級口岸和邊境通道正常雙邊開放 ,知乎專欄,2020-7-1
- ↑ G213國道:蘭磨線 ,走114查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