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鹅銮鼻保安宫

鹅銮鼻保安宫
图片来自xuite

鹅銮鼻保安宫,是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鹅銮里台湾本岛最南端的土地庙

目录

沿革

传说神像是台湾清治时期为兴建鹅銮鼻灯塔的工人从湄州岛带来。原木雕神像供奉于在鹅銮鼻珊瑚礁岩洞,因风吹雨淋又信徒参拜不便,邱姓信徒临时安置在鹅銮鼻居民张进秀家里,直到战后时期信徒募捐,即在现址鹅銮鼻公园左侧兴建庙宇,取名“保安宫”。但当时政府办理土地登记时没去登记,因此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所有。1986年办理寺庙登记。

此庙是台湾本岛最南端的土地公庙。庙宇建造方位坐东朝西。历经7届管理委员会主委李南宏、江宗万、吴清凤、周志成、叶启东等人率委员扩建,又在2002年增建屋顶雕塑彩绘及左右护室。

2009年,乩童说祖庙是来自湄州一间石雕土地公小庙,本地信徒岁遂连续三年三次登陆寻根,并捐助50万元扩建祖庙。庙方主委叶启东表示是一位信徒依循梦境找寻找到的,而供奉的土地公和保安宫的神像相同。

多年来有庙无地,经由管委会副主委李梅菁向立法委员苏震清陈情后,购回部分地,剩下部分得以向国有财产署承租。庙方为扩建庙宇、发展庙务,还在2012年聘请专人设计文创品,并请苏震清为庙宇代言。

第七届管委会主委叶启东、副主委李梅菁、顾问陈也梗,透过恒春镇长叶明顺争取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帮助,于2010年11月25日内政部公告垦丁第3次通盘检讨计划,正式变更为此庙土地。

祭祀

该庙与恒春半岛西麓的高山岩福德宫、东侧的满州乡茶山福德宫、中央恒春福德宫、北方车城福安宫,结盟成五方土地公,一同绕境祈福。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