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
高雄港 |
---|
|
高雄港是位于台湾高雄市的海港,为中华民国四座主要国际商港之一,港区毗邻高雄市中心,范围横跨高雄市6个行政区;除了商港功能之外,也是台湾的海军及渔业基地之一。营运机构为台湾港务公司高雄港务分公司。其为台湾第一大港、以及世界第18大货柜港口,货柜吞吐量约占台湾整体的港口货柜吞吐量四分之三,货物吞吐量约占台湾港口总量的二分之一。
2014年10月14日,高雄港取得EcoPorts生态港认证,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生态港[1]。
目录
历史
明清时期
高雄港原称打狗港,原为渔村,荷兰与明郑时期都有开拓,清初已成为高屏地区商品集散中枢。
清治时期咸丰年间(1858年)依照中英天津条约,高雄港开口通商,1863年成立海关高雄关。光绪年间,清廷在此修建火炮等阵地,英法领事与洋商时来勘查。
在清治时期,打狗港原是南部仅次于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后来安平港港口淤积严重,使洋船难以进入,于是逐渐由打狗港取而代之。由此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渐开发,加上物价低廉,逐渐吸引外商前来采购民生物品以及在此投资。从此打狗港便成为英、美商人争逐的焦点,但其后由于美商经营不善,使打狗港逐渐成为英商的地盘。且随著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打狗港附近产生许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许多地名如旗后庄、盐埕埔庄、哨船头、苓仔寮、三块厝等地便是此时开始发迹。
日治时期
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并发起战事抵抗,日军于1896年9月方占领港区。日本为强化本港货运功能而兴建打狗港。
第一期筑港:近代化港埠的建立
日本政府在国内建设重要港口,并运用学习自欧美的工程技术在港口建设,而在作为殖民地的台湾,日本政府则是希望将近代化的筑港观念与方式带入,试图让台湾殖产兴业能顺利发展。随著台湾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南部的物产大多都集中在打狗港,然而,当时的打狗港却无法完全配合大量物产的输入,打狗筑港的需要便在此显得更加急迫。1908年3月份,日本帝国议会通过筑港事业6年计划,同一年台湾总督府设置“临时台湾总督府工事部打狗支部”的事务所于哨船头街,本部则设置在总督府,这标志著打狗第一期筑港事业的开始,将打狗港建设为良好的商业港口是第一期筑港计画的目标,日本政府希望打狗港能以进出3,000吨级,达到每年货物吞吐量45万吨为目标,筑港的预算费用为473万3千圆。
工程计画对于打狗港的淤塞与港口容量不够进行改善,并且处理当南风吹来时,港口缺少屏蔽等缺失。日后因筑港时间过长,无法配合台湾本岛内产业的迅速发展,因而由6年改成5年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打狗港已经可以容纳下11艘3千吨级船只,年吞吐量可达31万吨,打狗港作为一近代化港口的状态已经形成。[2]
第二期筑港计画:港埠的扩张
虽然第一期筑港计画还尚未完成,但由于打狗港进出货物急遽增加,港口设备很快地不敷使用,因此 1911 年台湾总督府土木部打狗出张所所长山形要助提出筑港扩张计画的三个设计方案,最后总督府采用折衷的第二个方案,并于1912年3月的第28回帝国会议提出获得通过,计画预算1,278万4千圆。此计画原先预计于1925年完成,但中间遭遇财政因素与需求扩充,计画规模反复改变,终于在1937年完成实际施行长达25年的第二期筑港工程。
第二期筑港之规划,首先以能容纳1万吨级船只之进出与停靠为目标;再来是第二码头(今盐埕埔一带)的扩建,包含增设仓库及水陆联系设备,在增加之仓库群与工厂之间,布设多条港区铁路行驶于打狗驿(盐埕埔庄)与仓库之间,提供货物装卸、存放,并能载送至火车站之运输效能。另外,哨船头船渠的扩建与变更,打狗地区的渔业中心,逐渐从旗后移转至哨船头。修建后的陆上设备则包含竞卖场、渔市场事务所、仓库、旗后间渡船及渡船休打狗所、渔船用重油槽等,形成日后鼓山渔港的基础空间型态。
总督府有感于打狗因筑港事业的进展,人口快速增加,都市计画规模已经不足,市区必须扩张,因此配合筑港计画,同时也公布打狗市区改正计画,并开始著手进行打狗川河道整治,经由疏浚、矫直,成为提供小型船只运输两岸及后方工厂所需材料的运河,也就是现今爱河的雏型。
昭和12年(1937年)完成二度改建,可停8,000吨船只,码头扩至16座,仓库19座。10,000吨船只也可进出港区。航线方面,大正13年(1924年)已有高雄-横滨线、高雄-广东线、高雄-天津线、台湾-朝鲜/满州国线等,贸易总额当年吞吐量为158万吨。昭和14年(1939年)吞吐量升至320万吨,成为日治时期高雄港的运量高峰。
第三期筑港:“南进要港”的扩建计画
第二期筑港工程于1937年完工,但高雄港的营运量发展快速,加上日本政府在同年7月7日发动中日战争,原本作为商港的高雄港增加军事运输任务,货物吞吐量达250万吨,以致甫完成不久的港湾设施不敷使用。为配合战争需要,紧接著进行第三期的筑港工程,预计投资770万日圆、持续6年的港湾建设事业。
由于当时高雄港港埠护岸陆上的设备并未整备齐全,而且港口吞吐量不断急增、农产品以外的货物进出亦增加之下,陆上设施扩充的需求更加急迫;因此,第三期筑港工程的重点是在于港埠护岸与设备,以及既有空间之修筑改善。除了第三期计画工程的执行,随著战事的需要,总督府进一步以高雄港为南进基地,不仅计画改筑高雄港为军港,并在寿山北端潟湖开辟另一港口(即左营军港)。
昭和19年(1944年)中期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反攻,美军已渐次赢得新几内亚、塞班岛、菲律宾等战场胜利,美国陆军航空军已能对台湾、琉球直接空袭。10月以后,高雄港遭到盟军猛烈轰炸,所有码头仓库几尽摧毁。日军为避免美军登陆作战时利用该港补给物资,自沉大船五艘封锁港道。
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日本战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于12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务局管理高雄港业务,同时打捞沉船以清理航道。
民国48年(1959年)后,高雄港展开12年扩建计画等多项措施,至民国69年(1980年)完成中岛商港区,并增加深水码头27座,浅水码头2座。附设高雄加工出口区、前镇渔港、临海工业区、中国钢铁公司、台湾国际造船公司,以及第一、二、三、四货柜中心等。民国64年(1975年)第二港口开通,并在民国73年(1984年)完成高雄港过港隧道。第五货柜中心,于民国78年(1989年)完成。
由于不断扩建,高雄港在1960年代起超越港区狭小扩建不易的基隆港,成为台湾第一大商港,并持续至今[3]。
高雄港于民国88年(1999年)位居世界货柜吞吐量第3大港,当年货柜进出口量约700万TEU;仅次于香港与新加坡。近来由于受到区域内其他港口,包括传统大港香港、釜山以及新兴港口深圳盐田、上海洋山、浙江宁波、山东青岛之竞争挑战,高雄港排名略有下滑,民国105年(2016年)货柜装卸量约1,046万TEU[4]。
民国92年(2004年)高雄港总进出港船次为39,045艘次,为历年高峰;民国99年(2010年)为35,312艘次[5]。高雄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台湾整体港口货物吞吐量五成、货柜装卸量则占整体七成左右。高雄港进出港旅客人数排名台湾第3(仅次于基隆港、台中港)。民国101年(2012年)3月1日台湾港务公司成立后,前高雄港务局改制为前述公司属下的高雄港务分公司。
2021年6月3日11:30左右,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一艏货轮失控,擦撞拖倒岸上两台桥式起重机,导致起重机倒塌,有1人受伤,2人被困但没生命危险。[6][7]
港区地理与设施
高雄港所在湾区是一狭长海湾,原为一潟湖,总长度12公里,宽度约为1公里至1.5公里。入口宽度则只有100公尺,形状类似口。高雄港港区面积为17,736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871公顷,占全港面积之10.55%,水域面积15,865公顷,占全港面积之89.45%,有两个入海通道,进出港航道长18公里,港区海域设有两套防波堤。目前高雄港航道和港区水域水深为11.3公尺至17.6公尺不等,[8]可供15万吨级海轮进出港和停泊。港区水域锚地2处,设浮筒泊位24组,可泊万吨级以上船24艘,超级油轮浮筒2座,分别可泊15万吨级和25万吨级巨型油轮。锚泊地总泊数可达190多艘。
高雄港现有营运码头约116座,其中杂货码头30座、货柜码头24座、散装码头32座、榖类码头2座。此外客轮、军舰、港务、工作码头共28座。另有仓库96座,容量57.6万吨。货柜场5处,供货柜转运。港区现有货柜装卸桥(桥式机)及装卸搬运机械170架。港区未来将建置污水下水道系统。
高雄港的码头依照位置与特性,可以分为蓬莱商港区、盐埕商港区、苓雅商港区、中岛商港区、前镇商港区、小港商港区、中兴商港区与大仁商港区。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渔港、造船厂与修船场等等。
影片
参考文献
- ↑ 高雄港顺利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生态港. [2014-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 ↑ 刘碧株. 日治时期高雄港的港埠规划与空间开发. 成大历史学报. 2017, (52): 47-86.
- ↑ 高雄港蓬莱商港区1-10号码头历史轨迹 - 历史轨迹 - 栈库群 - 高雄港区土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 ↑ 货柜装卸量统计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务分公司.
- ↑ 进出港船舶艘次 高雄港务局.
- ↑ 货轮撞毁桥式起重机 高雄港货柜坍塌1人伤2人受困│TVBS新闻网. TVBS. [202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Chinese (Taiwan)).
- ↑ 台湾高雄发生货轮撞码头事故,两部起重机倒塌,1人受伤2人被困. finance.sina.com.cn. 2021-06-03 [202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绿港政策主题网>台湾商港环境监测报告>高雄港,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