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男,涿郡人(今任丘市人)。《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文帝時曾任博士,漢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

目錄

簡介

韓嬰是著名的今文經學家,尤以詩經研究見長,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

著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南宋後僅存外傳,可能已經過後人修改。清趙懷玉輯有《內傳》佚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韓詩故》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

據說他還對《易經》有研究,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

主要成就

韓嬰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襲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後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惡」。使儒家內部鬥爭最激烈的兩派觀點達到統一。他吸收周秦觀點,並加以改造和更新,認為「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多欲」。統治者必須節制欲望,「輕謠薄賦」,「使民以時」,避免戰爭;以「謙德」為立身行事的準則,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其身」。

為了維護大一統,他主張忠高於一切,孝從屬於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則寧做忠臣,不為孝子。臣下對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調君而輔之」。對君主進諫要講究方式,他認為比干「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

伍子胥「以諫非君而惡之」,是「下忠」。因而反對廉潔直方,不贊成傳統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等人的廉潔氣節,而贊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由其道,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從而使臣民不為名不為利,能上能下,不憫不怨。不恥污君,不辭小官,百依百順的順民。

他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貴民」的思想。認為「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統治者要「以百姓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須「養民」。統治階級必須不淫佚侈靡,應節儉,「用不靡時,養不害生」,以達到「天下和平,國家安寧」,為此,必須「教民」。以為「愚民百萬,不為有民」。

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眾,提出「國之命在禮」的主張,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隕社稷也」。

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復禮,繼承和發揚荀子「禮起於欲」,「養人之欲,給入之求」的主張,提出「因情從欲」的觀點,認為「人的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則亂,從之則穆,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

否定孔子「禮不下庶人」的觀點,主張對百姓「教御以禮義」,認為「百禮洽則百意遂,百意遂則陰陽調,陰陽調則寒暑均,寒暑均則三光清,三光清則風雨時。風雨時則群生寧,如是雨天道得矣」。

個人作品

韓嬰的思想主張為廣泛傳播儒家思想,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了思想準備。

漢書·藝文志》《》類有《韓氏》二篇;《詩》類有《韓故》36卷,《韓內傳》四卷、《韓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

南宋以後,僅存《韓詩外傳》。

趙懷玉輯《韓詩內傳》佚文。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韓詩故》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

 
原圖鏈接韓嬰著作

作品範例

《韓詩外傳》一則

魏文侯狐卷子:「父親賢明,子女就可以依賴嗎?」狐卷子回答說:「不可以。」「兒子賢明,父母就可以依賴嗎?」「不可以。」「兄長賢明,弟妹就可以依賴嗎?」「不可以。」「弟弟賢明,兄長就可以依賴嗎?」 不可以。」「臣子賢明,君主就可以依賴嗎?」「不可以。」魏文侯立刻變了臉色,怒氣沖沖地責問:「我問您五個問題,你都說不可以依賴,這是為什麼?」

狐卷子回答說:「父親賢明,沒有能超過堯的,而他的兒子丹朱傲慢荒淫,後被流放;兒子賢明,沒有超過的,而舜的瞎眼父親與小兒子合謀殺害舜,後被拘禁;兄長賢明,沒有能超過舜的,而他的弟弟象被放逐;弟弟賢明,沒有能超過周公(周旦)的,而他的兄長管叔因搞叛亂被殺;臣子賢明,沒有能超過商湯周武王的,而其主夏桀商紂因荒淫殘暴,遭到討伐。所以老是想依賴他人,是不會達到目的的;恃仗他人也是不會長久的。(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你想使國家得到治理,應該從自身做起。別人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