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培文
陸培文(1912年- ),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1935年畢業於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農事教育系,後留校任研究實驗幹事,從事農村成人教育。1936年由業師吳福楨介紹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植物病蟲害系工作,任技佐、技士。抗戰期間隨所遷四川。1946年起開始從事蔬菜害蟲防治試驗。他長期從事蔬菜、果樹害蟲及蟋蟀、豌豆象防治研究,成績顯著。陸培文提出專業測報與群眾性測報相結合的構思和實踐,為提高農民植保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病蟲測報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1]。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2],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內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目錄
成就貢獻
一、皖北蟋蟀和豌豆象防治研究的成就 油葫蘆
1950年,安徽等6省蟋蟀暴發為害,陸培文受命赴發生嚴重的安徽省阜陽縣插花區調查研究並進行防治試驗,在南京考查主要種類的生物學特性。皖北發生的主要種類是油葫蘆和大棺頭蟋,南京為油葫蘆和長顎蟋。油葫蘆、大棺頭蟋蟀越冬卵於次年5月孵化,7月下旬若蟲發育至7齡出現翅芽時開始為害。他試驗六六六毒餌誘殺,將麥麩炒黃髮香,融餌料與引誘物於一體,施用一次持效3天,防效顯著,農民歡迎,當即在皖北發生區推行防治。
安徽有種植豆(豌豆)茬麥的制度,由於日本侵略者傳入了豌豆象,受到很大的威脅。1951年陸培文和錢永慶一道研究了豌豆象越冬成蟲的田間活動和產卵習性;種群消長與豌豆品種開花結莢的關係;豌豆種子成熟、收穫和種子內蟲態比例等,提出收穫後處理種子消滅豌豆象的期限。引用過去氯化苦熏殺豌豆象試驗結果,結合農村建築物條件,確定用量和熏蒸時間;以阜陽插花區為單元,作為集中熏蒸試驗示範區。在中共區委的組織下,試驗取得了成功,贏得領導和群眾的信賴。針對每家每戶分散種豌豆,就沸水燙種防治豌豆象的時間、水豆比例、發芽率等進行系列試驗,按鐘擺原理設計簡易計時器,作為鐘錶代用工具。這一試驗結果,立即被阜陽地區農業部門所採納,發動全面防治,情況喜人。他們為安徽省恢復和發展豌豆麥栽培提供了技術保證。
二、研究柑桔害蟲防治方法,為浙江對外貿易作出貢獻 黑片盾蚧
黃岩柑桔是浙江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50年代初蟲害問題十分嚴峻。1953-1958年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組織了柑桔綜合研究組,以黃岩柑桔試驗場為基點,兼顧衢縣桔區,陸培文任副組長、組長。他從整理前浙江省昆蟲局資料入手,以保梢、保果、保質、保樹勢、保樹體5個環節開展害蟲防治研究。
保梢。他以研究防治惡性葉蟲保護成年樹春梢為重點,在加強清潔樹體消滅第三代成蟲越冬場所的同時,綜合天氣、柑桔生育期,試驗提出噴布六六六粉劑防治第一代幼蟲的安全有效濃度和時間,迅速大面積推廣防治,穩定柑桔產量。其後又試驗敵百蟲替代六六六,並調整原來初春噴布松鹼合劑清潔樹體的時期,推遲到夏末,結合防治黑片盾蚧嚴重的桔園,提高果實品質。到1955年黃岩已基本控制了噁心葉蟲發生為害。幼年樹,他以研究潛葉蛾保護夏、秋梢為對象,按柑桔品種抽梢特性和潛葉蛾的發生消長與產卵選擇性,提出滴滴涕乳油的防治生物指標、次數和時期,為以後改進化學農藥品種作參考,在桔區推廣實施。
保果。他看到桔農長期因受銹蟎為害而限制柑桔外銷的嚴重性,分析了桔農俗稱「銅病」(銹蟎為害的柑桔外部呈古銅色,因此桔農稱為「銅病」)果造成的實質,研究銹蟎活動規律、發生世代與氣溫的關係,以及推廣銅劑防治柑桔瘡痂病後加重銹蟎為害的原因,試驗提出銹蟎防治的生物指標、關鍵時期和石硫合劑的有效比重度。針對發生分散,因園易發生時間不同的情況,普及微小銹蟎檢查方法。建議並指導當地組織生產石硫合劑。過去無法擺脫的「銅病」果損失,從此得到了解除,外貿柑桔量迅速遞增。再是正當黃岩決策繼續向山地發展栽培柑桔之際,出現了吸果夜蛾為害的新問題。此蟲國內文獻記載不多。他聯合當地有關單位考查了受害桔園的地理環境,採集到成蟲14種,以嘴壺夜蛾為主,次要的3種,並對嘴壺夜蛾進行生活史考查,查明幼蟲的寄主植物及其生長環境,這是國內最早的記錄,引起了學者的重視。
三、發展了蔬菜害蟲防治技術
1946年-1947年,陸培文與上海病蟲藥械製造實驗總廠農藥專家程暄生共同設計復配研製的「菜蟲藥」,由該廠定型生產,獲得1950年華東區第一次農業展覽會獎勵。1950年他試驗氟鋁酸鈉滑石粉劑拒避黃守瓜食害瓜苗,取代長期依靠人力驅趕的防治法,在南部諸大城市推廣應用。
1960起,陸培文開始菜蚜防治研究。他分析了十字花科蔬菜種類多、周年栽培的特點,以南京為調查研究基地,考察蘿蔔蚜和桃赤蚜周年活動規律與氣溫、十字花科蔬菜生產季節的關係,找出蘿蔔蚜夏季的為害品種與發生環境,確定十字花科蔬菜兩種蚜蟲早春和秋季的防治菜田和時期。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測試氰戊菊酯-樂果乳油的有效濃度、持效期、貯藏期與藥效的關係等,取代有機氯製劑;根據治蚜預防病毒病感染的雙重要求,取代敵敵畏乳油,更新化學防治技術。他從十字花科栽培作物的全局考慮,兩種蚜蟲也是為害油菜和傳布病毒病的主要害蟲,苗期感染病毒病對生產影響最大,開花後難於進行化學保護和緩解農藥與放蜂采蜜間的矛盾,他提出加強秋末苗期防治和初冬消除殘蚜防止春季轉害花蕾的策略,初步形成菜蚜防治技術的整體方案。
四、病蟲群眾性測報的倡導與實踐 農作物病蟲的群眾性測報
1965年,陸培文被指派為太倉縣瀏河公社樣板工作組組長。他看到部分作物病蟲為害的實況,思緒萬千,有的病害防治技術還沒有過關,可以理解;而有的害蟲為害機制已很明確,何以防治技術得不到應用或正確運用?
陸培文對科研部門的科研結果怎樣為生產服務,病蟲測報站的情報內涵,縣級技術人員的業務要求等進行分析,得出一個認識。戰勝病蟲,要由廣大農民正確執行才能實現,這是植物保護工作的目的所決定的。他逐步構思專業測報與群眾性測報相結合的路子,以瀏河公社九大隊為實驗基地,探索群眾性測報的組織和工作方式。
通過基點實踐,陸培文和胡建章用地方語編寫了《太倉縣農作物主要病蟲群眾性測報辦法》,以點推面,10餘個省市聞風先後到基地參觀。「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計劃中的設想被迫停止。但這個《辦法》和構思在一次會議上被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看到了,他們建議擴充內容,編寫出版,發行全國。幾經周折,由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太倉縣和上海科技出版社組成《農作物病蟲的群眾性測報》編繪組,由陸培文、浦茂華為主編。該書以傳播植保知識、輔導社隊植保員調查病蟲發生和掌握防治技術、提高縣級病蟲測報站測報能力,改進防治方式、將科研結果送到農村轉為生產行動為目的,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歷時一年,於1973年出版後,連續印刷5次,發行33萬冊,1982年又修訂發行第二版。江蘇里下河農區所一位科研人員說,揚州市植保工作的深入發展,防治工作的提高,該書確實起了十分重要作用。江蘇農學院一位老師說,群眾性測報研究課題是科學工作者長期深入生產實踐系統調查研究的結果,也是科研成果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轉化為生產力的一次開創性工作。南京農業大學一位副教授認為這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一本好書,對我國70年代以來專業人員與群眾相結合全國性病蟲測報網的鞏固與發展起了相當重要作用。1977年,美籍華裔昆蟲學家姜淮章教授英譯此書害虫部分發表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植物保護公報》。
五、勤奮耕耘 積極奉獻
陸培文勤他所承擔研究的課題要看到為生產所採用後才算完成。為了找到幾種主要吸果夜蛾幼蟲的食料植物,幾次深入黃岩山區調查研究;為了摸清夏季蘿蔔蚜為害蔬菜和發生環境,冒着酷暑奔走於南京市郊區。數十年間他與家人分居寧滬兩地,將家庭重擔交給在醫院工作的妻子,每年3月去黃岩工作,到次年元月才回南京,途經上海,從不藉機逗留,互通情況後,稍停即過。
陸培文作風嚴肅認真,自律甚嚴,對同事也要求嚴格。他寫論著,恪守「言有據,行有果」。70年代起他主持組織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江蘇農學院、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科教人員編寫《植物保護手冊》,已先後出版有《水稻病蟲害》、《麥類、油菜、蠶豆豌豆病蟲害》、《棉花麻類病蟲害》、《農藥》、《植保器械》等5個分冊,200餘萬字,他精心審閱,嚴格把關。1986年他突然接到《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編輯部邀約參加編寫「中國近代昆蟲學史」條目,時間緊迫,他晝夜查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有關中外文雜誌資料,如期完成編寫任務。他的文風嚴謹,年輕同志常將文稿請他審閱,他總樂於接受,斟字酌句,認真修改。他對年輕科研人員諄諄教導,既有嚴格批評,又予鼓勵慰勉。現在他鬢華雖改,壯心不衰,尤埋首思考重寫《中國近代農業昆蟲學史稿》。他的這種默默奉獻、無私無悔的敬業精神,值得學習。
視頻
陸培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樣的人稱為科學家,糗問,2020-06-06
-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豆丁網,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