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語
閩東語,是漢語族閩語支的一種語言,通行於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東)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1]。在中國大陸,閩東語被當做漢語的一種方言,因此又被稱為閩東方言。
福州和寧德的使用者將該語言稱為平話(閩東語:平話,平話字:Bàng-uâ),意思是「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浙江泰順、蒼南一帶的使用者,則將其稱之為「蠻講」、「蠻話」或「蠻講話」。
目錄
分布
閩東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於福建東部的福州地區和寧德地區以及浙江南部溫州的泰順縣及蒼南縣東北部,因其通行地域位於福建省東部,故而得名。閩東語一分支的福州語[2]也是中華民國連江縣馬祖列島上的通用語言,在桃園市八德、中壢等區的馬祖移民聚落,亦通行該語言。此外,東南亞的印尼、文萊、馬來西亞的東馬(砂拉越州詩巫省有新福州之稱,通行閩東語)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和新加坡也有福州族群的移民使用閩東語;20世紀下半期,美國的福州移民亦不斷增加,致使紐約曼哈頓唐人街南日東百老匯一帶(紐約有三個唐人街,分別在曼哈頓、布魯克林及皇后區)形成閩東語使用區。
歷史
福建原為百越七閩之地,戰國末期,楚國滅越國,越國王族南下福建,建立閩越國。前110年,閩越國為西漢所滅,漢朝駐軍進入福建境內,並帶來了古吳語和古楚語,與屬於壯侗語系的閩越語相融合,形成了原始閩語。此後,在西晉時發生了八姓入閩的事件。唐末,王審知率河南固始籍軍隊進入福建,將大量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音韻融入閩語中。大約在唐末至五代時期,原始閩語分化為閩東語、閩南語和閩北語。大約在宋朝建立以後,因興化地區(今莆田市)行政區劃歸屬的變動,閩東語與閩南語發生語言接觸,形成莆仙語。
因福州的行政中心地位,在閩東語各方言中,福州話長期居於優勢方言地位。今日的寧德市一帶曾長期屬於福州管轄之下,元朝至元年間始設福寧州,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寧片)方言才漸漸出現差異。南片的代表方言福州話對周邊地區語言的影響甚大,閩東語全境皆存在能聽會說福州話之人。北片則以福安話為代表方言,在北片全境皆可通用。而在閩東語流通的極北地域,受到吳語溫州話的影響,融入不少吳語的元素。
近代,閩東語使用者發生較大的人口流動。一些人向福建內陸遷移,使閩北地區也出現了使用不少閩東語的社群。另一些人則向東南亞國家乃至北美移民,使得閩東語在海外也有一定影響力。
視頻
閩東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漢語13大方言,為何福建一省就獨占5種,福建有何特殊?,微文周刊, 2019-12-22
- ↑ 福州話,豆瓣,20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