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學的重要著作。王惟一撰於天聖四年 (1026)。當時曾木版刊行及刻石於醫官院以廣其傳。然現存最早者只有明政府於正統八年 (1443)重刊此書的復刻本數種、原書石刻的殘石數塊及明代石刻的拓本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有閑邪聵叟 (佚名)者將本書內容略加增補和註解,由3卷改編為5卷,題為 《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清代及1949年前後均有金大定5卷本之影印本。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3卷。卷上載仰伏人尺寸圖、臟腑圖、十二經脈及任督脈經穴圖等,又按照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及督、任二脈順序分別記述了經脈循行、主病及所屬經穴的位置; 卷中載針灸避忌圖,並論四肢以外身體各部,如頭、面、肩背、膺、腋、股、脅等的穴位的部位、主治、針灸法、宜忌等; 卷下論十二經氣血多少及井滎俞經合穴名稱及按手、足陰陽十二經脈詳論四肢經穴的部位、主治、針灸法。醫官院將本書刻於四面石壁上時,每卷一面,剩餘一壁則另撰《都數》一卷補入,分別記述人體軀幹、四肢部經穴及修明堂訣式 (即周身骨度尺寸),具有全書經穴索引的性質。因而流傳的本書亦有4卷本者,則為補入 《都數》 1卷。新刊補註本則刪去了骨度法、臟腑圖、穴俞都數等內容,補入經脈循行的注文、針灸避忌人神圖等,並將經穴圖及十四經脈排列均作了較大修改。後世流行以新刊補註本為廣。
本書不僅總結了北宋以前針灸俞穴的主要成就,還補充了穴位的主治作用,充實了針灸學理論的內容,如上星穴,增加了能治「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風府穴,增補了能治「頭痛鼻衄」等,還補充了歷代許多名醫的針灸治驗。書中所引 《內經》針灸原文,可補 《內經》原文之不足,提供了校勘和理解 《內經》經文的參考資料。本書所附經脈三人圖各1幅,十二經圖共12幅,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較早的珍貴圖譜。
本書很早就流傳國外,對日本、朝鮮的影響較大。至今,日本皇家博物館還保留着一座銅人。然本書也還有不足之處,如對經穴的排列順序,還存在着比較混亂的狀況,對經脈排列,不按 《靈樞·經脈篇》十二經流注順序,而是從肺經到小腸經,再到大腸經、肝經……顯得雜亂; 在四肢穴位排列方面,十二經穴均起於四肢末,然後向中心,打亂了《內經》十二經行走方向有逆順相接的規律;而頭、面、軀幹穴位則按正、側、背三人圖式,與四肢經脈不相銜接等,直到《聖濟總錄》一書才得到解決。
作者簡介
王惟一,亦作王惟德 ( 《讀書後志》),籍貫不詳。素授禁方,尤工針灸術。宋代天聖四年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天聖年初,奉敕編修針灸書,乃係統考訂穴位主治、部位及針灸圖,編著成本書3卷。繼又奉命創鑄銅人針灸模型2具,「內分臟腑,旁註溪谷、井榮所會,孔穴所要,竅而達中,刻題於側。」此銅人是中國最早之針灸模型。此外,據 《宋史·藝文志》,王氏尚著有 《明堂經》 3卷,已佚,並曾校正 《黃帝八十一難經》。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