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

中 文 名 :辛德勒的名單

外 文 名 :Schindler's List

類       型:劇情/歷史/戰爭

導       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       演:連姆·尼森,本·金斯利,

                   拉爾夫·費因斯,卡羅琳·古道爾

編       劇:史蒂弗·贊林 Steve Zaillian

制 片 人 :布蘭克·魯斯蒂 Branko Lustig等

上映時間:1993年11月30日

片       長:195 分鐘

對白語言:英語,希伯來語,德語,波蘭語

製片地區:美國

出品公司:環球影業公司

imdb編碼:tt0108052

其它譯名:舒特拉的名單(港)

主要獎項: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第51屆金球獎劇情類

                   最佳影片第47屆英國電影和

                   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

全球票房:$3.21億

《辛德勒的名單》(英語:Schindler's List)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的方舟》改編而成。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

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蕩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目錄

劇情簡介

1939年9月,德軍在兩周內攻占了波蘭,納粹下令波蘭全境的猶太人必須集中到指定的城市進行登記,每天有一萬多名猶太人從鄉村來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猶太人推舉了24名猶太人組成委員會幫助被集中到該城的猶太人解決住宿膳食,分配勞役和排解紛爭等問題。

1958年辛德勒獲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頒贈的正義勳章,並被邀請在正義大道上植樹。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每年都有許多許多倖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的亡靈[1]

(備註:電影中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部分已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4第8課)

情節介紹

電影情節於1939年德國發起的猶太大移民開始。那時二戰剛剛打響,克拉科夫周圍的波蘭猶太人被要求到克拉科夫集中。同時,來自摩拉維亞奧斯卡·辛德勒以一個德國商人的身份,來到這個城市,以求發戰爭財。辛德勒是納粹黨黨員,經常對德意志國防軍和黨衛隊的官員大筆大筆地進行賄賂,以便獲得更多的採購權。辛德勒在軍方的贊助下開辦起軍用餐具廠。他自己並不太了解如何經營企業,但後來他遇到了合伙人伊薩克·斯特恩。此人是克拉科夫猶太委員會的官員,熟悉猶太人商人圈子,與該區的黑市有聯繫。猶太商人借給辛德勒辦廠的資金,但只要求獲得較小部分的回報分成。工廠開辦後,辛德勒負責去取悅納粹黨,獲得了「Herr Direktor」的頭銜,斯特恩則負責處理一切管理事務。辛德勒以可以少給工錢為由招聘猶太波蘭人而不要一般波蘭人(其實所謂的「工錢」工人們一分拿不到,全部都要上交給黨衛隊)。辛德勒工廠里的工人可以走出猶太區。斯特恩費盡心思偽造文書,讓儘量多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符合「對德國打仗有利」這一條件,獲得進入工廠的資格,免受殘害或被拉到集中營受苦。

隨後,黨衛隊中尉阿蒙·歌德來到克拉科夫,開始對新建的普拉佐集中營進行監管。集中營剛落成,他就開始對猶太區進行清算,發動大量部隊清理房屋,殺害任何反對或不合作的人,以及老人和弱者。辛德勒在山丘上和女友目睹了大屠殺的場面,深受影響。儘管如此,他仍然繼續通過斯特恩的賄賂取悅歌德,巴結黨衛隊。隨着時間流逝,辛德勒開始着手斯特恩提出的拯救行動,儘可能多地保住工人的性命。戰爭不斷進行,歌德接到從柏林傳來的命令,要求他挖出並焚毀所有在克拉科夫被殺的猶太人的屍體,把剩下的猶太人(包括辛德勒工廠的工人)轉移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一開始,辛德勒打算的是帶着自己的錢財離開克拉科夫。然而,後來他放棄了這麼做,並勸說歌德准許他帶上工人回摩拉維亞的老家,不要對他們進行「最終解決」(此時,「最終解決」正在波蘭大舉開展)。歌德最終默許,但要辛德勒為每個工人付出高昂代價。辛德勒和斯特恩打印了一張工人的名單,上面的人都不會被送往奧斯維辛。

這份名單上的人,都是辛德勒所謂的「技術嫻熟」的工人的名字。對於普拉佐集中營里的人來說,自己的名字在不在這個名單上意味着生死之別。幾乎所有名單上的人後來都被安全轉移。然而,搭載婦女和孩子的那列火車意外地開到了奧斯維辛,車上的人被帶到傳言的「毒氣室」。但那只是虛驚一場,其實是澡堂,她們在裡面沖洗了身體,如釋重負。但第二天,這些人就被要求排好隊,開始接受約瑟夫·門格勒醫生的體檢。同時,辛德勒立即火速趕往奧斯維辛,用鑽石賄賂集中營的司令官,要求釋放那些婦女。然而,就在問題快要解決,婦女們搭上前往布林利茲的火車的時候,幾名黨衛隊軍官試圖扣留並阻止小孩離開。辛德勒告訴軍官們,他需要這些小孩纖細的手來擦亮炮彈的內側,沒有他們工廠無法生產。他最終說服了軍官,小孩們得以釋放。當婦女們到達布林利茲時,辛德勒制定了一些規定,對黨衛隊分配給工廠的看守人員進行嚴格管控,禁止他們進入生產區。他准許並鼓勵猶太人過安息日。為了讓工人得以存活,辛德勒花了大量的錢財賄賂納粹黨官員,並從其他工廠購買炮彈。工廠經營的七個月里,沒有生產過一顆能打的合格炮彈。後來,辛德勒在她妻子彌撒祭祀時,告訴她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做出了他先前拒絕作出的讓步,妻子也到他工廠里開始幫忙。隨後,二戰歐洲戰場結束,德意志國防軍投降,辛德勒也耗盡了所有的積蓄。

儘管黨衛隊看守接到命令清算布林利茲的猶太人,辛德勒勸說這些士兵以人的身份而不是以殺人犯的身份回家。在他整理好行裝,和他的工人們道別時,工人們遞上一封為辛德勒辯解的信,以及一個用工人的金牙秘密打造的戒指,戒指上刻有塔木德里的一句話,「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個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辛德勒為此深深觸動,但同時感到莫大的羞愧。他覺得自己明明可以把金質黨徽賣了,把車賣了,甚至是省食儉用地生活,以賺取更多資金來救更多的人。他不停抽泣,不斷念叨他本來能救更多的人,最後泣不成聲地伏在斯特恩肩上,工人們紛紛圍上前抱住了他們的救命恩人。就連他在和妻子一同離開的時候,辛德勒也不停地在後悔,而人們默默尾隨辛德勒,目送着他直到盡頭。

辛德勒救下的猶太人在工廠大門外睡了一宿,被第二天的日光照醒。一位蘇聯士兵前來宣布猶太人已由紅軍解放,並給他們指向通往附近村莊的道路。隨後,這些猶太人順着指向的路去村莊尋找食物。

接下來的鏡頭描述了戰後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歌德被絞死,辛德勒後來的發展等。這些鏡頭快速閃過後,電影回到了猶太人走向村莊的畫面。隨着畫面中人群並排朝向鏡頭走動,黑白漸漸變成了彩色,畫面中的猶太人也變成了活在當代的猶太人。這些人正走向辛德勒位於耶路撒冷的墳墓,這也是辛德勒想要安息的地方。電影結束的時候,展現了當年辛德勒工廠工人由他們的扮演者手拉手陪同在墓碑上放石頭的畫面。這是一種猶太傳統習俗,用於表達對逝者的恩謝。由於斯特恩在1969年就已經去世,本·金斯利由斯特恩的遺孀陪同。另外其中也包括了辛德勒的夫人愛蜜莉,影片最後的字幕中說道,該片公映時,仍存活的波蘭猶太人人數不足4000,而全世界的辛德勒猶太人和他們的後代總數加起來超過了6000。影片最後一幕中,連姆·尼森(沒有露臉)在墓碑上放上一對玫瑰花,站在一旁,陷入深深的思緒[2]

影片結尾處打上了「謹以此片獻給六百萬遇難的猶太人」的字幕,畫面在猶太人墓碑做成的道路中漸漸變暗,直到全黑。

主演演員

連姆·尼森– 奧斯卡·辛德勒,德國納粹商人,拯救超過1100名他工廠里的猶太人。
本·金斯利– 伊薩克·斯特恩,辛德勒的會計、辛德勒名單的編輯人,生意夥伴。
拉爾夫·費因斯– 阿蒙·歌德,片中的主要反角。歌德是一名黨衛隊軍官,被安排修建、管理普拉佐集中營。辛德勒和他拉攏關係,但隨着影片進行,他開始懷疑辛德勒的真正意圖。
艾伯斯·戴維斯–海倫·希爾施,年輕的猶太姑娘,歌德的管家。歌德對她抱有好感。
卡羅琳·古– 艾米麗·辛德勒,辛德勒的妻子。
Jonathan Sagall – 波德克·費佛伯格,和妻子一同倖存了下來。他一直向辛德勒提供黑市商品[3]

製片過程

發展

辛德勒猶太人波德克·費佛伯格將傳播救命恩人的故事視為他一生的使命。費佛伯格在1963年時曾嘗試與米高梅合作拍攝一部傳記電影來紀念奧斯卡·辛德勒,並想要霍華德·科赫來編劇,但最終未能如願。1982年,托馬斯·肯尼利在和費佛伯格見面後出版了《辛德勒的方舟》。美國音樂公司(MCA)總裁Sid Sheinberg給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寄去了一份《紐約時報》上對於這部小說的評價。斯皮爾伯格對辛德勒的事跡感到震驚,還開玩笑地問這是不是真事。斯皮爾伯格「被辛德勒矛盾的本性深深吸引,……這是一個關於納粹人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這樣一個人突然之間就願意花光所有積蓄來救這些人的命呢?」斯皮爾伯格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引起環球影業的關注,他們願意花錢買下該小說的版權。1983年,斯皮爾伯格與費佛伯格見面。費佛伯格問斯皮爾伯格:「求求你了,你什麼時候才能開拍啊?」斯皮爾伯格回答道:「還要等十年。」(在片尾,費佛伯格被以「Leopold Page」的名字冠以顧問的頭銜。)

斯皮爾伯格自己並不是很確定,他是否已經成熟到足夠拍一部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拍攝計劃一直徘徊於「他那羞愧的良心」。斯皮爾伯格曾想讓給羅曼·波蘭斯基,但對方沒有接受。波蘭斯基的母親在奧斯維辛慘遭殺害,他自己也曾經在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生活過。但波蘭斯基最終還是在2002年導演了一部屬於他自己的猶太人大屠殺電影——《鋼琴家》。斯皮爾伯格還將拍攝機會提供給薛尼·波勒馬丁·斯科塞斯。然而,斯皮爾伯格也不確定是否要讓馬丁·斯科塞斯執導本片,他後來說:「我差點就把為我的孩子、家庭留點什麼的機會放走了」。斯皮爾伯格最終在1991年給了斯科塞斯重拍《海角驚魂》的機會,讓自己來拍攝本片。導演比利·懷爾德表達了對於拍攝本片的興趣,想要把它作為「對我曾在奧斯維辛受苦受難的家人一個紀念」。

斯皮爾伯格在聽說波斯尼亞種族大屠殺,以及了解到一些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論調後最終決定拍攝這部電影。柏林牆倒塌後,新納粹主義出現。斯皮爾伯格開始擔心人們過於容易接受偏執的意見,就像是還停留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樣。Sid Sheinberg為這部電影開了綠燈,但開出了一個條件:斯皮爾伯格要先拍《侏羅紀公園》。斯皮爾伯格後來說:「他知道我拍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就不會想拍《侏羅紀公園》了」。

1983年,托馬斯·肯尼利被聘去改編他的《辛德勒的方舟》,他最終提交了220頁的手稿。肯尼利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辛德勒的幾個關係上面,並且承認他沒有把故事壓縮得更好。斯皮爾伯格又聘請了曾修改過《走出非洲》劇本的Kurt Luedtke來寫出另一個草稿。Luedtke四年後最終放棄了,他發現辛德勒內心的改變太令人不可思議了。馬丁·斯科塞斯還聘請了Steven Zaillian來寫劇本。當Zaillian把稿子交回來時,只有115頁。斯皮爾伯格認為太短了,並要求其擴充至195頁。斯皮爾伯格想要在故事中多關注猶太人,他想要擴充猶太區大清洗這一段,因為他「深深感到這一段情節必須是最慘不忍睹的一段」。他想要辛德勒的轉型顯得不突兀,而且要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不是「甚麼爆炸性的心靈淨化,若是這樣,那這電影不就跟《大逃亡》一樣了嗎?[4]

配樂

為該片配樂的是約翰·威廉姆斯。他一開始被該片所震驚,並認為配樂非常有難度。他對斯皮爾伯格說:「你得去找個比我更好的來給這電影配樂。」斯皮爾伯格回答:「我知道,但他們都死啦!」威廉姆斯親自彈奏了主題鋼琴曲,也聽從斯皮爾伯格的意見,找伊扎克·帕爾曼來演奏了一個小提琴版本。再一次對帕爾曼的採訪中,他說

「……他(威廉姆斯)把每個音符都表現得非常真實,令人難以置信。我問,『你這音樂是哪兒來的啊,約翰?』他說,『我跟着《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練習了一下,然後所有的靈感都非常自然地出現了。』」

記者:「第一次要你為《辛德勒的名單》演奏的時候,你是一口答應了,還是猶豫了一會?或者說,你不確定你是不是想要給電影配樂?」

帕爾曼:「沒有,從來沒想過。在那種情況下,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主題對我非常重要。我感到我可以了解了解歷史就開始創作,感受歷史,然後間接地淪為歷史的受害者。」

在猶太區被納粹軍人清掃的場景中,響起了兒童唱詩班演唱的民謠歌曲《Oyfn Pripetshik》[5]。斯皮爾伯格的祖母經常給她的孫輩們唱起這首歌。黑管獨奏是由傳統東歐猶太教音樂家Giora Feidman錄製的。威廉姆斯因本片配樂第五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象徵意義

紅衣女孩

儘管這部電影大部分採用黑白拍攝,但片中出現了一段極其罕見的彩色片段——一名女童身上有鮮艷的紅色衣服。這個顏色第二次出現在後面運屍車中這個女童的屍體上。該角色和曾在克拉科夫生活過的Roma Ligocka不謀而合,她當年也穿着紅色衣服。不過,和片中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不同,這位Ligocka女士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電影公映之後,她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名為《紅衣女孩:回憶》。然而,斯皮爾伯格安排的這個場景本來是用來紀念Zelig Burkhut所講的一個故事中的人物的。Burkhut是普拉佐集中營的倖存者。在拍片前的採訪中,他給斯皮爾伯格講述了一個未滿四歲的女童被納粹軍人在他眼前被殘害的故事。他在接受《The Courier-Mail》採訪時形容這種經歷「會纏繞你一生都揮之不去」。

IGN網站評論員Andy Patrizio曾經表示,這個紅衣女童是用來表現辛德勒的改變。「……女童出現在那一堆堆即將被焚燒的屍體上時,辛德勒的表情顯而易見。就在幾分鐘前,他還對他的車被燒屍體產生的灰燼覆蓋感到不悅。」斯皮爾伯格本人對此的解釋是,他只是按照小說裡面的內容拍電影,他本人的理解如下:

當時,美國、俄羅斯、英國都清楚發生了大屠殺,但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反應。美國也沒有派出軍隊來阻止人們被迫朝向死亡前進,一場不可阻擋的朝向死亡的前進。這些紅色的血跡好比人們心中的雷達上最亮的點,這是如此顯而易見,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想想辦法。這就是我為什麼我要把紅色帶進電影。

蠟燭

影片開頭一些猶太人在舉行安息日活動時,就出現了蠟燭。當片頭的彩色漸漸退去,燃燒的蠟燭漸漸熄滅,一縷青煙迸出燭芯,象徵着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焚毀的屍體。片尾的蠟燭,則象徵着辛德勒善行所帶來的溫暖。對斯皮爾伯格本人來說,這代表「一抹色彩,代表着希望的一串光芒。」

獲獎情況

視頻

辛德勒的名單相關視頻

三分鐘帶你看完《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斬獲7項大獎的奧斯卡經典
視頻 1994年,拉爾夫·費因斯憑藉《辛德勒的名單》獲得BAFTA最佳男配角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