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1],實驗室成立於1993年,1994年由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為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2001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在2002年全國信息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計算機科學實驗室被評為優秀實驗室。2005年經科技部批准開始進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2007年完成建設並通過驗收。
目錄
研究領域
實驗室以國內外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提出的基本問題為背景,面向國家發展軟件產業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開展計算機科學理論和軟件基礎研究。
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與形式化方法:研究以並發、實時、混成、移動、概率等為主要行為特徵的複雜計算系統,建立和發展描述這些系統行為的數學模型理論(形式建模),以及描述這些系統性質的規範理論(形式規約),並研究如何自動或半自動地進行系統驗證(形式驗證)。
研究基於網絡結構的算法及其複雜性理論,揭示網絡新原理,建立網絡計算新理論,並應用於網絡安全性、健壯性、可控性及在網絡智能搜索、網絡預測等方面。
軟件系統原理及開發方法: 研究程序設計語言的基礎理論,探索軟件可靠性開發的新框架和新方法,研究面向各種並發程序的分析、驗證和測試方法,開發相應的輔助工具,並結合應用實例的研究,提高算法及工具的效率和性能。
研究基礎軟件核心技術,研製國產操作系統、中間件和數據庫,形成基礎軟件平台體系,實現我國基礎軟件產品的自主可控。突破高安全可信、國產軟硬件優化適配等操作系統核心關鍵技術;突破新一代中間件關鍵技術,為海雲計算和物聯網[2]提供運行支撐;突破大規模分布式實時主動數據庫關鍵技術,開發分布式實時主動數據庫系統。
圖形圖像與人機交互: 研究動態複雜可視現象的高效圖形表達與繪製的理論和方法,面向實踐需求的複雜圖像處理方法和技術,複雜環境下人機交互的自然感知基礎理論和多通道整合方法,以及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技術。
並行與分布計算及可信計算:研究數萬處理器的高可擴展並行算法與應用軟件,異構的分布式硬件平台,海量數據處理與高性能仿真的計算耦合,以及相關的特徵理論、非規則網格、計算流體力學仿真等。
研究可信計算與信息保障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與系統、測評方法與工具,包括:可信計算體系結構、協議設計與分析、認證授權與網絡信任、信息對抗與網絡保障、可信數據庫與雲安全、可信系統的測評方法與工具等。
大數據及智能信息處理:研究多源異構大數據的表示方法、度量模型、語義理解機制,包括:大數據抽樣方法、異構特徵選擇、語義相似性計算模型及數據挖掘算法;面向多知識源的語義Web本體集成模型及推理算法;多源異構大數據的可視化方法;實時智能控制調度系統等。
視頻
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科學院在各地有多少個研究所?,個人圖書館,2018-02-26
- ↑ 什麼是物聯網?對物聯網的簡單解釋,搜狐,20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