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血王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血王龍屬名Lythronax)是一屬暴龍科恐龍,生存於約8060萬至799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唯一的標本於2009年發現於猶他州大升梯國家紀念區的瓦韋普組,包含部分頭骨及顱後骨骼。2013年標本成為建立新屬新種的根據:西南風血王龍Lythronax argestes),屬名意為「血腥之王」,種名取自詩人荷馬的西南風神,意指標本位於美國西南方的地理位置。

血王龍體型估計長6到8公尺及重0.6到2.5噸,是種體格強健的暴龍科。如同該科其他物種,血王龍有著短小兩指的前肢、強壯的後肢、以及強健的頭顱。頭顱後部非常寬闊,使雙眼視野向前,類似暴龍上頜骨只有11個齒槽;而其他暴龍科有更多。最前端的牙齒最大且最長,長達13公分。其他使血王龍與其他暴龍科區分的骨骼細節包含:上頜骨外緣呈S型、踝部距骨的突起(相對於其他暴龍科突起更加向上擴張)。

模式標本出土於瓦韋普組中部層位,年代為白堊紀坎潘階早期,使血王龍成為已知最古老的暴龍科,並被認為比暴龍更為基礎。因為其年代,使血王龍在研究暴龍科演化起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牠們的解剖學特化的發展。朝前的眼睛使血王龍具有深度視覺,可能有助於追擊與埋伏掠食。

目錄

發現及命名

2009年,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的斯科特·理查德森(Scott Richardson)與同僚在猶他州南部的大升梯國家紀念區的瓦韋普組尋找化石,在乳頭山地區發現了獸腳類的一隻腿和鼻骨。Richardson聯絡了猶他大學的古生物學團隊,對此他們表示興奮和懷疑,因為過去不曾在此地區發現獸腳類化石。傳送了一張鼻骨照片,經過他們鑑定屬於暴龍類,很可能是新物種因為化石來自未有該科物種的年代。土管局和猶他自然史博物館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仔細挖掘這些化石。該地點為公有地,被編列為UMNH VP 1501。

在恐龍被正式敘述之前,牠被暱稱為「乳頭山暴龍」或「瓦韋普暴龍」。

標本編號UMNH VP 20200由馬克·洛溫和同僚於2013年敘述為新屬種西南風血王龍的正模標本。屬名由希臘文的lythron(λύθρον,意為「血塊」)與anax(ἄνα,意為「王」)組成,種名argestes(ἀργεστής)是詩人荷馬為西南風所使用的希臘名字,來代表標本在美國西南方的地理位置。洛溫表示血王龍名字中,使用王當作字尾來對應後期相似的暴龍,而用血作字首則象徵著掠食者的生活風格,臉部被動物死屍的血所沾上。

模式標本也是唯一已知的標本由部分頭骨和骨骼組成,包含:右上頜骨、成對的鼻骨、右額骨、左顴骨、左方骨、右後蝶骨、右齶骨、左齒骨、左夾骨、左上隅骨、左前關節骨、背肋、尾部人字骨、成對的恥骨、左脛骨腓骨、以及左第二節和第四節蹠骨。在命名血王龍的文獻中,作者還描述了年代較年輕的怪獵龍(2011年命名)的一個新標本。後者來自大升梯的凱帕羅維茲組,並以兩屬來探討暴龍科的演化和地理起源。根據該論文的結論,猶他自然史博館在官網上稱血王龍是暴龍的「曾叔公」。

2017年,美國政府宣布縮減大升梯國家公園規模(變得比原來的一半還小)及熊耳國家紀念區的計畫,以利當地的煤礦開採及能源發展;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紀念區縮減。血王龍和惡魔角龍是總統公告提到的前紀念區中的兩種恐龍。

曾監督過這座紀念區的大部分早期研究的美國古生物學家{斯科特·山普森(血王龍的共同敘述者)表示擔心此舉將威脅到未來的進一步發現。媒體強調了該地區化石發現的重要性(包括超過25個新物種)—一些則強調血王龍是重要發現之一。<>隨後美國政府遭到一群科學家、環保主義者和美國原住民起訴;訴訟仍持續進行中。

敘述

在血王龍剛發表的時候,新聞網站報導宣稱體型估計7.3到8公尺長及2.6噸重,根據與更大型暴龍的比較。馬克·洛溫表示其可能會長得更大。格雷戈里·保羅於2016年提出了較低的估計值:5公尺長及500公斤重。[1]血王龍是種相對健壯的暴龍科。如同該科其他物種,牠具有小的兩指前肢、大而結實的後肢、寬闊的下頜以及非常堅固的頭骨。儘管暴龍超科的早期小型物種具有原始羽毛構造,但是否具有羽毛可能因物種或個體年齡而有差異。

如同其他暴龍科,血王龍具有相對短的吻部和寬闊的頭骨(寬度超過長度的40%)。不同於其他暴龍科,吻部頂端的鼻骨前部比中部寬許多。府視圖中頭骨外緣(由上頜骨和顴骨組成)呈S曲線或S形。加上頭頂部的額骨寬度,使其頭骨後部非常寬闊,眼眶幾乎朝前。這些特徵僅發現於特暴龍和暴龍,早期暴龍科眼眶朝前較不明顯且頭骨後部較窄。

血王龍獨特之處在於接觸前額骨和眶後骨的額骨表面的前後側僅由一個狹窄的凹槽隔開。如同所有其他已知的暴龍科,血王龍上頜骨沿外緣堅固並大幅凸出,但在S形邊緣有所不同。血王龍每個上頜骨有11個齒槽,除了怪獵龍和虐龍之外沒有其他暴龍科(12個以上的上頜骨齒槽)有此特徵。上頜齒是異型齒,前五顆比後面大許多。最前端的牙齒長約13公分。牙齒形似香蕉、堅固並有鋸齒。[2]齒槽隔板發達,如同暴龍。

顴骨堅固並具有寬的眶後突起(從顴骨朝上接觸眶後骨),不像其他暴龍科除了虐龍、暴龍和特暴龍。眶後突前緣有一道大突起,代表血王龍有大的眼下突(突出至眶下),不同於其他暴龍科的小突起。每個牙枝(下頜有牙齒的半部)高度外凹,沿頭長向內彎曲;這對應著上頜骨的輪廓以及大幅擴張的頭顱後部,類肆虐龍、暴龍、特暴龍,而不像其他暴龍科。齒骨末端深,表示下頜骨以下的部分在寬度上可比擬於暴龍及特暴龍,但不同於其他暴龍科。就像其他暴龍科,齒骨後面的上隅骨在下頜與上頜關節連接處前有個深且發育良好的骨板,血王龍與暴龍一樣骨板有凹形上表面。

雖然血王龍的顱後材料十分稀少,已知的恥骨(骨盆的一部分)及後肢顯示出典型的暴龍科特徵。恥骨下緣擴張的恥靴具有大的向前突起就像所有暴龍科。血王龍的恥靴大且相對較深,類似於特暴龍和暴龍,而不類似怪獵龍、艾伯塔龍蛇髮女怪龍懼龍。下肢的腓骨末上端具有深的中線凹陷,如同其他暴龍科。血王龍踝部距骨與腳部關節連接處上方有個朝上的突起,與其他親緣物種相比更進一步向上擴張。

參考文獻

  1. Paul, G.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Seco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08–109, 113. ISBN 978-0-691-16766-4. 
  2. Mohan, G. King of gore dinosaur was the 'bad grandpa' of tyrannosaur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6, 2013 [November 8,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