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指在白色布料上用靛蓝染出蓝白相间图案的中国传统纺织工艺品。 与三大传统染缬技艺(绞缬、夹缬、蜡缬)相比,蓝印花布技艺的特点在于使用独特的纸板刮浆防染技术[1]

目录

起源

据明正德年间的苏州方志记载,嘉定县城和安亭镇出产一种药斑布,初创于南宋嘉泰年间,具体工艺是在布料上涂抹化学品,然后染成蓝色,等晒干后再去掉化学品,就会显露出楼台、人物、花鸟等图案。

蓝印花布的产生,离不开蓝草种植、靛蓝制作和印染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绞缬、夹缬、蜡缬等印染技艺的影响,此外还与其他历史事件有关。宋代禁止民间使用夹缬,导致夹缬工艺衰落。油纸伞行业兴起,为蓝印花布技艺带来了关键的原料——桐油纸,使得镂花纸版代替了镂花木板,大大降低了制版的成本,也丰富了制版的种类。刮浆防染,相比夹缬,要高效得多。棉纺织业兴起,使得民间对印染加工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概述

广义的蓝印花布: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传统的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大多以蓝靛为染料,虽然防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蓝白相间的花布,所以可以统称为蓝印花布。其共同点是材料为布(或手织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制作过程为手工操作。

狭义的蓝印花布: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灰染蓝白花布称为蓝印花布。

工艺操作

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 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工艺分类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2]。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兰、、菊。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历史演变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视频

蓝印花布 相关视频

印染在花布上的靛蓝,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的传说故事-东阳侬讲大话20200708

参考文献

  1. 有温度,有故事的蓝印花布 ,搜狐,2018-01-26
  2. 望江南:蓝印花布 ,搜狐,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