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北府城北门

台北府城北门

图片来自zoyo

台北府城北门,正式名称为承恩门、或迳称为北门,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清代城门建筑,为台北府城的正门。坐落于现今台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爱路交叉口,落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台北府城五大城门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时代原貌者[1],是台湾新式城门的代表作[2],也是台北市区仅存不多的清代建筑之一。门外原建有瓮城,今已不存。现与台北府城其他城门共同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3]

北门是台北建城的标志性建筑,但曾长期欠缺应有的史迹与地景维护,而1978年启用的北门高架桥(忠孝桥引道)紧贴北门旁通过,更使北门在视觉上遭到严重遮蔽。有鉴于此,台北市政府在2015年启动的都市复兴计画“西区门户计画”将北门的景观重整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在2016年初拆除北门高架桥,同时于城门周围打造广场式的开放空间,期许将北门塑造为“国门”的意象,成为台北的历史地标[4]

目录

历史

台湾清治时期(1884~1895)

在官员长期主导与地方仕绅的赞助下,台北府城于清治光绪10年(1884)年正式落成于艋舺(今万华区)与大稻埕两地中间的地带。北门即为五座城门之一,可以说是台北府城的正门。

除了作为大稻埕(约略位于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进城与出城的主要通道,基于城门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缘故,因此对于防御上的功能也有所侧重。在城门本身的防御式设计外,另外还在城门北侧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称“瓮城”),将城门半面包围,且设计外廓的圆拱门洞与城门门洞间互不相对(东门亦有此类外廓设计,但为接近椭圆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门洞上方处有题著“岩疆锁钥”四字的横额,该横额后来随著日本当局拆除外廓,而流落成为总督官邸(今台北宾馆)凉亭的础石;战后移至新公园(今二二八和平公园)的“碑林”陈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门前方空地。

此外,当时清帝国官员进入台北府城,经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离北门外不远处的岸边上岸,然后从北门进城,因此北门外还曾经设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门往城内方向则直结北门街(今博爱路),可以通往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前者现已不存;后者只保留一部分,并移置于植物园内)等官厅。

清国末年至日治初期北门曾整修过一次,其差异性在于屋顶滴水下清治时期有一道大约20公分左右的凹槽,而日治时期时,其凹槽即消失。

台湾日治时期(1895~1945)

1895年6月7日,已经于台湾北部登陆的日军应仕绅代表辜显荣等人请求,准备进入当时接近无政府状态的台北府城。于北门外踌躇不前时,又得一老妇协助,兵不血刃地从北门进城,开启日治时期的殖民序幕。

日人强硬执行“市区改正”计画,至1904年已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墙。1905年拆除西门后,原本欲进一步拆除包括北门在内的剩下四座城门,后来在学者山中樵及其他学者的请命之下,加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支持,才得以避免被拆除的命运。之后又于1935年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指定为史迹加以保存。

原有的城墙被拆除后,墙基皆重新开辟为三线林荫大道,被称为“三线路”。北门的位置正好位于北三线路(今忠孝西路)与西三线路(今中华路)间的接点,加上其他整建或新设道路的交会,变成立于圆形安全岛上的北门,有逐渐成为道路交通要冲地标的态势。而在北门附近,日本人也新建了两栋公共建筑——铁道部厅舍(1919年落成,后成为台湾铁路管理局本部所在地)与台北邮便局(1930年落成,今台北邮局)。淡水线铁路亦曾有一个以北门为名的车站,设于城门北边一段距离处(1915年~1923年)。

台湾战后时期(1945~2013)

  • 战后初期,北门在内的四座城门,因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视的结果,破损的情形日渐严重。
  • 1966年,台北市政府开始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东门、南门和小南门全面改建为华北样式建筑,原貌尽失。北门本来也在改建之列,不过由于当时已经计画在忠孝西路上兴建高架道路北门高架桥,又被讹称为忠孝桥引桥),并且将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因此预定直接拆除北门,不再改建。
  • 1976年,北门高架桥开工,在学者极力争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兴建方案,改以弯道绕过北门所在位置。北门高架桥完工后的十几年间,北门被高架道路主线和延平南路匝道紧密包夹。所幸整体原貌终未受太大破坏。
  • 过去北门不但未受到应有的维护,还经常被用来作为国家庆典或政治宣传时搭建牌楼或油漆标语的场所。城楼外壁也在1970年代末期整修后,一度被以漆有红底白线的木板所做成的“仿外壁”包覆取代,颇受批评。
  • 1983年,经内政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古迹后,这种对外观的间接破坏才略为减少。
  • 1992年,台北市政府作出承诺:不再于北门上搭建牌楼或任意油漆。
  • 1995年,北门高架桥的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解除了北门被包夹的命运,但主线对于北门仍然继续造成北面视觉上的遮蔽。
  • 另外,台北捷运南港线施工时,由于台北车站西门站间路线将自北门下方穿越,因此当时也受到不少注目。除了进行建物监测及潜盾隧道施作工法的修正外,并于城门的圆拱门洞及台座架设大型支撑系统(1996年拆除)。
  • 1998年左右,北门再次进行整修,并将“岩疆锁钥”横额移回城门前方空地陈列。整修完成后,搭配夜间景观灯,呈现出北门日夜不同的风貌。

周围整建时期(2013~2017)

  • 北门周边国定古迹众多、亦地处交通要道之间,北门的活化陆续被列入“中央车站与中央公园整体规划设计案”、“台北车站首都核心特区”、“台北双子星”与“台北双L型文创轴带”[5]等计画中。
  • 2015年台北市政府为推动“西区门户计画区”,决定拆除阻碍北门景观的北门高架桥。为避免拆除工程影响到用路人,市政府决议选在影响最小的春节期间进行拆除作业。于隔年2月7日除夕夜,开始进行北门高架桥拆除工程,并于2月13号正式完工通车。在短短7天内原本围绕著北门的北门高架桥正式被完全拆除,结束被过时的交通建设包夹将近40年的日子,之后将结合周边文物古迹打造北门广场。[7]

北门广场与永久路型时期(2017~)

  • 2017年8月3日,北门广场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将周围原本错综复杂的七岔路口调整为简单的两个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干线(忠孝西路与中华路)之平均车速,也将过去北门周边近十块零星绿地统合为一,使北门有更开阔的视野。
  • 北门广场融合了许多设计元素,包含了日治时期的铁路、三线路等,还重现了清代古城墙的位置及推砌手法,并栽种了古代当地的树种(清代之樟树、枫香、素馨花;日治时期之茄苳)。
  • 广场上总共设有十一面的解说牌,介绍北门从古至今的历史、以及附近的古迹景点等。
  • 广场周围也连接了许多景点与古迹,包含了西区门户计画之一的台北行旅广场、“西区门户六大城市博物馆群”(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邮政博物馆台北北门分馆、国立台湾博物馆土银展示馆国立台湾博物馆、以及目前规划位于台北市议会旧址的城市愿景馆),还有三井仓库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抚台街洋楼等。北门广场仿佛是个火车头,串连起整个台北西区的历史。

建筑形式

北门与其他三座城门(1905年拆除的西门和1966年改建前的东门南门)一样,都是属于封闭的碉堡式城门,与小南门不同。城门台座的石材采用的是大直北势湖一带山区的安山岩,经交错堆砌而成。城楼外壁则以红砌成,将城楼内部空间完全包围,并且和屋顶、台座连为一体,以加强结构;北面外壁接近圆拱门洞上方处有横额,中间题有“承恩门”三字,加上落款“光绪壬午年”与“良月吉日建”。屋顶为传统台湾建筑常见的单檐重脊歇山式屋顶;有对外监视作用的二方一圆外壁窗洞较一般城门稍小,这两个特征都与东门类似。城楼内部空间另外有一道内壁,与外壁形成一个“回”字形构造,双重护卫城楼中央的活动空间。

附近地方特色

影片

【古迹修复】聆听北门 |台北城门的故事(我们的岛 第923集 2017-09-18)

参考文献

  1. 台北府城北门. 欣传媒.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4). 
  2. 图说清代台北城. 猫头鹰出版社. [2016-02-23]. 
  3. 台北府城—东门、南门、小南门、北门.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4. 第二阶段规划|西区门户计画
  5. 2010台北文化创意双L产业群聚发展规划. 台北市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 
  6. 忠孝桥引道 3年后拆定了. 苹果日报. 2013-06-29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2). 
  7. 忠孝桥引道拆除全线通车 北门重生. 联合报. 2016-02-14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