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英语:Taipei Municipal LongShan Junior High School,縮寫:LSJH-TP),簡稱龍山國中或龍中,是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所國民中學。該校鄰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和平院區、臺北花園大酒店以及西門商圈、艋舺龍山寺、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新富町以及臺北西本願寺廣場等在地文化資源,為萬華地區之文化發展永續基地。
目录
校史
龍山國中校地於清朝時期,乃是艋舺陸中軍守備署之練武場。
- 1898年7月1日,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於此成立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是為八甲町1丁目21番地。
- 1976年8月1日:奉台北市政府66年7月21日府人一字第三0四七0號令,於66年8月1日,利用中央警官學校舊址(臺北市廣州街二十號)正式成立,派陳水穆先生為首任校長,於該年八月五日到職接篆視事。
- 1977年4月16日:新建校舍第一期工程,以67年度追加預算,新建辦公室及普通教室68間、特別教室12間,另建車棚、水塔及蒸飯間各壹座。該項工程於1977年4月16日動土興建,該校乃定此日為校慶。
- 1980年:第二期工程以1980年度預算,新建普通教室32間、特別教室4間,另編列追加預算修建校門及圍牆等工程。
- 1981年-1982年:第三期工程以1981年度預算,新建學生活動中心暨游泳池運動場及司令台各壹座,並修建四座球場。其中活動中心暨游泳池工程,因受地下鐵路引道工程之影響,被迫變更原有設計,向校內退縮19公尺;且增加工程款新臺幣兩百六十餘萬元,經與有關單位數度磋商協調,先行動支臺北市政府第二預備金,乃於1982年元月23日繼續復工興建。
- 1984年:成立數理資優班。
- 1985年:所有工程於3月全部竣工。
- 1987年:8月,李炳炎接任該校第2任校長。
- 1992年:2月,陳美枝校長接任該校第3任校長,推動生活教育,舉辦各項活動如國語文、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學藝競賽,參加詩歌朗誦、民俗體育等活動。
- 1996年:8月,蘇萍校長接任該校第4任校長,規劃校園美化綠化及廁所改建工程。除此外,推動行政業務電腦化。
- 1998年:8月,何碧燕校長接任該校第5任校長。
- 2000年:爭取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設置於該校。
- 2002年:8月,鄭秀琴校長接任該校第6任校長。於任內進行圖書館擴建工程、新建多功能視聽教室、電源改善工程、校園植栽美化綠化、校舍粉刷。
- 2008年:8月,林美娟校長接任該校第7任校長。
- 2012年:8月,許珍琳校長接任該校第8任校長。
- 2017年:8月,洪國峰校長接任該校第9任校長。
歷任校長
- 1977年8月:陳水穆校長
- 1987年8月:李炳炎校長
- 1992年2月:陳美枝校長
- 1996年8月:蘇 萍 校長
- 1998年8月:何碧燕校長
- 2002年8月:鄭秀琴校長
- 2008年8月:林美娟校長
- 2012年8月:許珍琳校長
- 2017年8月:洪國峰校長
願景
該校願景即「快樂學習、多元創新、全人發展、圓滿修為」,用以期望每一位學子於經歷三年之學習活動、生活教育及人格陶冶過後,均能邁向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及全人發展之成長方向,透過學校之創新經營與教學多元創意,足以達到圓滿修為之人生,以國中三年之學習與成長過程來為人生未來三十年之長路奠下基礎。以「龍入寶山」之理想栽培個個學生成為樂觀、積極、進取、奮鬥的學子,在未來能夠自信滿滿地載愛飛翔。
2010年6月5日,國家通過《環境教育法》,致力於各大機構場域的環境教育推動工作,以促進全民對於環境之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達成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參考自:環境教育法,2010)。龍山國中全體教職員致力於推展環境教育,並將國家政策轉化為符合環境教育政策意圖之運作方向,透過教育價值之貫徹與執行過程以型塑環境教育政策的落實,為提供學子全人發展之機制,學校教師持續不斷的學習且運用系統化思考,以從事不同的教學方針修正及解決學生之學習問題。共同規劃亮點計畫,透過「 節能環保鄉土情‧永續龍山國際學 」之亮點特色課程,以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面對十二年國教的正式推動下,該校從現實生活中出發,全體教師致力於使學生感受、體會環境情境並勇於表達於學習之中。龍山全員為達成「快樂學習、多元創新、圓滿修為、全人發展」的學校願景,以「創新課程研發、強化能力建構、提供多元學習、開拓國際視野」為目標,通過教師的專業對話以發現學生最需要的核心素養,進而建構「L:聆聽表達、A:分析問題、S:分享回饋、T:應用科技、E:環境關懷、W:世界接軌」之核心素養,以達成具備「品格力、知識力、閱讀力、思考力、創造力、移動力」等六大核心能力。
校歌
昔日艋舺 今之龍山 人文薈萃源流長
伴古寺 聆晨鍾 龍中學子志氣昂
我們有聰慧的頭腦 遠大的理想
積極進取 樂觀奮鬥 積極進取 樂觀奮鬥
效法先聖 繼承道統 錦繡前程在四方
昔日艋舺 今之龍山 人文薈萃源流長
伴古寺 聆晨鐘 龍中我校譽飛揚
我們是時代的先鋒 國家的棟樑
披荊斬棘 不屈不撓 披荊斬棘 不屈不撓
效法先聖 繼承道統 錦繡前程在四方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