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国民小学
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国民小学(简称大龙国小),前身为1896年创立的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是台北市历史最久的国民小学之一。校门后方之校舍为1933年所建,其原为两层楼之建筑,在1968年增建为三层楼,仍保留原有的拱廊、洗石子楼梯,在2006年被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1]。
目录
校史
- 沿革
- 1896年8月29日,创设“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于大龙峒保安宫
- 1898年10月,改称 “大龙峒公学校”
- 1904年校舍落成,正式迁入台北市哈密街47号现址
- 1908年4月,分设大安、朱厝仑、加蚋仔分校
- 1941年4月,改称“大宫国民学校”
- 1945年,台湾战后时期改称“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国民学校”。
- 1953年,改称“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国民学校”
- 1955年8月,成立大龙幼(女)童军团队
- 1968年8月,改称“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国民小学”。
- 1970年5月,新建大礼堂落成。
- 1981年9月,奉令附设国民小学补习学校。
- 1982年6月,五层楼新建校舍(自强楼)落成。
- 1982年12月,体操教室落成启用。
- 1984年9月,成立校史室,获中华民国教育部指定重点学校。
- 1985年2月,新建游泳池落成。八月,奉令附设幼稚园,编制二班,四名教师,六十名幼童。
- 1994年9月,推展围棋教育(永大社会福利基金会赞助),开办南管乐社(教育部传统艺术教育补助)。附幼暨一年级实施开放教育。11月《大龙之声》创刊。
- 1996年1月,创校百周年校庆筹备会成立,推黄信介为会长,陈文德为总干事。9月,大龙国小校友会成立,会址设于该校校史室。11月12日,创校壹百周年校庆,教学资源中心成立,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莅校指导并植树纪念。
- 2009年1月,校舍更新及地下停车场工程开始动工。
- 2011年5月,校舍更新及地下停车场工程启用。
- 纪事
- 1931年10月,大龙佾舞队首度在台北市孔庙担任佾生。
- 1956年9月,首次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典礼佾生。
- 1966年11月,七十周年校庆
- 1968年10月大龙棒球队荣获国际狮子杯学童棒球赛冠军
- 1969年6月,大龙棒球队勇夺台北市长杯冠军及太子龙杯北区锦标赛冠军
- 1975年11月,大龙佾舞队由辜振甫领队,至日本东京都汤岛圣堂表演佾舞
- 1976年11月,八十周年校庆。大龙体操队成立,10月大龙佾舞队受日本琉球浪之上寺邀请表演华夏佾舞,
- 1986年11月,九十周年校庆。
- 1995年9月,崇圣楼、书香楼、静思楼木窗改换铝窗工程完工。10月,电脑教室设置完成,开办电脑课程(高年级)。11月学校教师会成立。
- 1998年6月,附幼荣获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评鉴“理念与行政”“教学与保育”“环境设备与使用”三项绩优。
- 2007年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益昌在大龙国小操场挖掘4个探坑,可明显见到单一文化层堆积,应可确认为4500年前的讯塘埔文化。
- 2014年大龙直笛队荣获北市西区第一名,全国音乐比赛直笛合奏优等。
历任校长
- 小岛由道:1898年-1902年(明治31年-明治35年)任台北县大龙峒公学校教谕
- 陈锡福:1945年10月-1953年10月
- 赖恩成:1953年10月-1955年8月
- 陈玿光:1955年8月-1969年6月
- 杨文渊:1969年6月-1974年2月
- 林启超:1974年2月-1980年2月
- 李国嬚:1980年2月-1984年9月
- 曾坤:1984年9月-1990年8月
- 曾秀良:1990年8月-1994年8月
- 张辉雄:1994年8月-2001年8月
- 杨美伶:2001年8月-2005年8月
- 郑全成:2005年8月-2008年8月
- 陈世修:2008年8月-2009年8月
- 陈清义:2009年8月-2015年8月
- 吴政哲 : 2015年8月-现任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2]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 大龙国小.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