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腺鼠疫
原圖鏈接

腺鼠疫主要是由鼠蚤叮咬人類,或人類主動接觸病死嚙齒類動物等造成的,從皮膚感染後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痛,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的症狀。腺鼠疫是通常不會發生人傳人現象的。

鼠疫是通過接觸染疫動物或被帶菌跳蚤叮咬而感染之後,先表現為腺鼠疫。如果沒有有效治療,鼠疫桿菌入血,引起鼠疫菌血症,經血循環入肺,引起肺鼠疫。這種類型的肺鼠疫稱為繼發性肺鼠疫。如果鼠疫菌經呼吸道飛沫感染他人引起的肺鼠疫,稱為原發性肺鼠疫。

目錄

歷史流行

鼠疫是一個古老的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死亡總人數近1.7億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約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中世紀的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約5000萬人,占當時患病人數的三分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後,鼠疫得到控制,呈「散發流行」的狀態。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每年報告的鼠疫病例約千例左右。到現在,每年也不過數百至千例病例。疫情的有效控制得益於人類醫學的進步以及對鼠疫強有力的防控措施[1]

臨床表現

腺鼠疫為最常見的類型,平時流行中80%以上為此型。大多見於流行初期,起病急驟,以顯著的毒血症狀開始,表現突然惡寒、寒戰,隨之高熱,體溫迅速升到39~40℃,同時有明顯頭昏頭痛、全身及四肢酸痛、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時有噁心嘔吐等。常與淋巴結融合在一起,致淋巴結界限不清,淋巴結基底部常粘連,不易移動,疼痛及觸痛均很明顯,有痛覺過敏現象,不願讓人摸,致患者出現被迫姿勢,這是典型腺鼠疫的病特點。病人常極度衰竭,脈搏與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神志遲鈍,有時皮膚及粘膜出現瘀點瘀斑,並可有鼻出血、尿血及便血等。淋巴結腫大特別迅速,每天甚至每小時皆有顯著改變。

腺鼠疫除有發熱和全身毒血症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病初即有淋巴結腫大且發展迅速,淋巴結及其周圍組織顯著紅、腫、熱、痛,於病後 2-4 日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累及,依次為腋下、頸部,多為單側。若治療不及時,淋巴結很快化膿、破漬,於 3-5 日內因嚴重毒血症、休克、繼發敗血症肺炎而死亡。腺鼠疫潛伏期多為 2-8天[2]

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凝血生化,電解質,腦脊液,心電圖檢查。胸部X射線檢查。病原學抗原抗體檢查。

鑑別診斷

腺鼠疫應當與急性淋巴結炎、絲蟲病、土拉菌病等鑑別。

  1. 急性淋巴結炎:常繼發於其他感染病灶,受累區域的淋巴結腫大、壓痛,較重者,局部有紅、腫、熱、痛,並可伴畏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與腺鼠疫相比,全身症狀較輕。
  2. 絲蟲病淋巴結腫: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後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狀輕微,夜間血液塗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3. 土拉菌病腺型:本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痛,夜間盜汗,肝脾腫大。腺型土拉菌病除上述全身症狀外,主要表現為局部淋巴結疼痛,3-5天出現淋巴結腫大,其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正常,無痛,無強迫體態。土拉菌病腺型淋巴結腫往往有壞死灶,結節性肉芽腫形成是其特殊性病變,有肉芽而無出血現象,是其病理上的主要標誌,可與鼠疫鑑別。而鼠疫基本病變是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害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病變.[3]

鑑別主要依據不同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

治療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症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般治療及護理

  1. 嚴格的隔離消毒 患者應嚴格隔離於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病區、室內定期進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應用漂白粉或來蘇液徹底消毒。工作人員在護理和診治病人時應穿連衣褲的「五緊」防護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膠鞋,戴薄膠手套及防護眼鏡。
  2. 飲食與補液 急性期應給患者流質飲食,並供應充分液體,或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 護理 嚴格遵守隔離制度,做好護理工作,消除病人顧慮,達到安靜休息目的。
  4. 煩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鎮靜止痛劑。注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採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症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腺鼠疫淋巴結腫,可用濕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未化膿切勿切開,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結膜炎可用0.25%氯黴素滴眼,一日數次。[4]

用藥原則

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

  1. 鏈黴素為治療各型鼠疫特效藥。成人首劑量1g,以後每次0.5g,每4小時1次,肌注,1-2天後改為每6小時1次。小兒20-40mg/kg/日,新生兒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對嚴重病例應加大劑量,最初二日,每日4g,繼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鏈黴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 慶大黴素每日24-32萬μ,分次稀釋後靜脈滴入,持續7-10天。
  3. 四環素對鏈黴素耐藥時可使用。輕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4. 氯黴素每日3-4g,分次靜脈滴入或口服,退熱後減半,療程5-6天。對小兒及孕婦慎用。
  5. 磺胺嘧啶首劑5g,4小時後2g,以後每4小時1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用至體溫正常3日為止。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磺胺只對腺鼠疫有效,嚴重病例不宜單獨使用。[5]

中醫治療

鼠疫是古老的流行病,中醫對其有不同的辨證施治方法。其中用藥物來預防是平安不染時疫的良法。清代梁達樵在《辨證求真》指出:「平時用九節石菖蒲二分、銀花蕊六錢,煎水一盅,先服三分之一,將三分之二入蜜糖再服可也。何以先服再服,內有法道存焉。先服菖蒲、銀花,乃通內竅而辟穢,又嫌菖蒲過燥,不能多服,加入蜜糖再服潤燥解毒。若三味同服,又嫌蜜糖膩住穢濁,不能辟疫,是以一立法貴乎精。良方名銀蜜平安飲,可無疫症傳染也。」

也可平日裡多飲茶水,多吃葛、薯、豆類食物。清末黎佩蘭在《時症良方釋疑》中指出:宜多飲茶水,以滌血熱(龍井茶、山茶、豆角干、馬齒莧、桑寄生、馬蹄、蔗、苦瓜干皆可)。非獨有病為然,飢宜食粉葛、黎洞薯、赤小豆、生馬蹄(或磨爛蒸熟)、生地黃皆可,以少為貴,不飢則不必食。並且,他還活用王清任的解毒活血湯,以此加減治療鼠疫,強調專病專治,(《匯編》化裁):連翹3錢,柴胡2錢,葛根2錢,生地5錢,當歸1錢五分,赤芍3錢,桃仁8錢,紅花5錢,川朴1錢,甘草2錢,蘇木1兩5錢,石膏1兩,共12味藥。

另有張錫純之白虎加人參湯,其中又以山藥代粳米,再加玄參,治療鼠疫症狀。生石膏(三兩搗細)知母(八錢)玄參(八錢)生懷山藥(六錢)野台參(五錢)甘草(三錢)共煎湯三茶盅,分三次溫飲下。

最近有研究顯示:選擇6種常用抗菌中藥,黃連、苦參、連翹、大黃、生地、知母,分別採用水提法製備至質量濃度1mg/L的藥液。經實驗發現,這類常用抗菌中藥對鼠疫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6]

預防措施

 
鼠疫預防
原圖鏈接  

嚴格控制傳染源

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切斷傳播途徑: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藥;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隻、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保護易感者

預防接種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乾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後可獲免疫。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後再接種一次。我國新研製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後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個人防護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後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着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接觸患者後可服下列一種藥物預防,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鏈黴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連續6天。

預後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應用抗菌藥物後,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敗血症、腦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無一倖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可轉危為安。[7]

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1. 「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2. 「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3. 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儘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
  4. 若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淋巴結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8]
  5. 儘量避免去疫區、疫點,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到指定醫療機構就診;
  6. 要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外出旅遊時儘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同時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避免被蚤叮咬。野外工作人員,要提高鼠疫防範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
  7. 廣大公眾要理性認識、科學應對這次鼠疫疫情,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傳播途徑

 
鼠疫傳播圖
原圖鏈接

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是由齧齒動物和蚤類把鼠疫桿菌傳給人和動物的一種特殊的人獸共患病。鼠疫主要通過病媒生物傳播、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

鼠蚤叮咬

經鼠蚤傳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是腺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

呼吸道感染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通過呼吸、談話、咳嗽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方式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皮膚感染

經皮膚傳播,剝食患病齧齒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患者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

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徹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9]

最新信息

2020年8月6日上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接到包頭市昆都侖區衛健委《關於一例發熱病人的情況通報函》,通報烏拉特前旗沙德格蘇木畢克梯嘎查一名患者通過撥打包頭市120急救電話到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醫。8月7日凌晨,該患者因多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經自治區、包頭市專家組會診判定患者為腺鼠疫。

2020年8月2日,包頭市接到達茂旗衛生健康委報告,達茂旗石寶鎮溫都不令村委蘇吉新村發生一例死亡病例,自治區、包頭市疾控中心鼻咽拭子PCR核酸檢測呈陽性,自治區綜合疾控中心鼻咽拭子基因測序檢測符合鼠疫目標基因序列,8月6日,市、旗兩級醫療專家組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電話詢問密接人員和實驗室檢測結果,會診判定患者為腸型鼠疫,死亡原因為循環系統衰竭。[1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