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蟲病是指絲蟲寄生在淋巴組織、皮下組織或漿膜腔所致的寄生蟲病。我國只有班克魯夫絲蟲(班氏)和馬來布魯絲蟲(馬來絲蟲)。本病由吸血昆蟲傳播。絲蟲病的症狀體徵因絲蟲寄生部位不同而異。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診斷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膚組織內檢出微絲蚴。預防方法為消滅傳染媒介,加強個人防護,治療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藥以消滅傳染源。[1]

絲蟲病病理病因

目前已知寄生在人體的絲蟲共8種,但在我國流行的只有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和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兩種,前者主要由庫蚊傳播;後者由中華按蚊傳播,兩者生活史基本相似。

當蚊叮人吸血時,蚊體內的感染期幼蟲鑽入人體,一般認為幼蟲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並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結寄生,發育為成蟲,馬來絲蟲主要寄生在上,下肢的淺表淋巴系統,尤以下肢為多;班氏絲蟲除寄生在淺表淋巴系統外,多寄生於深部淋巴系統中,如下肢,陰囊精索,腎盂等部位,當雌雄蟲體交配後,雌蟲即產生微絲蚴,微絲蚴自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一般白天滯留於肺及其他器官的毛細血管內,夜間開始出現於周圍血液中,這種夜現周期性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宿主的生理狀況,生活習慣,尤其是睡眠習慣有關;亦與微絲蚴特有的生物節律有關,這種節律受宿主的晝夜節律影響並與之同步,絲蟲從感染期幼蟲侵入人體至發育為成蟲並產生微絲蚴的時間,一般約需8~12個月,微絲蚴在人體內可存活2~3個月,成蟲約可存活3年。

對絲蟲病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絲蟲病的發生與發展取決於多種因素,與宿主的機體反應性,感染的蟲種,程度和次數以及蟲體的發育階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況等因素有關,一些實驗證明, 絲蟲的感染期幼蟲,成蟲和微絲蚴以及其代謝產物都具有抗原性,機體可產生對抗絲蟲的特異性抗體,人體感染絲蟲後,血清中IgG和IgE水平均有升高,實驗還證明,絲蟲感染後除產生體液免疫外,還可能有細胞免疫參與,例如實驗發現致敏動物還可出現皮膚的遲髮型變態反應和巨噬細胞移動抑制現象。

此外還觀察到切除胸腺的小鼠對絲蟲的易感性增高,並出現微絲蚴血症,一般認為,在絲蟲病的急性期變態反應起重要作用,童蟲和成蟲的代謝產物,尤其是感染期幼蟲蛻皮時的分泌物,雌性成蟲子宮分泌物以及死蟲及其分解產物均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變態反應,晚期絲蟲病與絲蟲成蟲阻塞淋巴流有重要關係,但晚期患者發生進行性象皮腫時,常不能證明宿主體內還有活絲蟲存在,血中也難以查見微絲蚴,患者血清中IgG升高,因此在晚期絲蟲病發病機制中是否還有自身免疫因素存在,尚待證實,人體對絲蟲感染的獲得性免疫既不能徹底消除已感染的蟲體,也不能防止再感染。

絲蟲病症狀體徵

以實驗室檢查為標準,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絲蚴和成蟲即可確診。

1.急性期過敏和炎症反應幼蟲和成蟲的分泌物,代謝及蟲體分解產物及雌蟲子宮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機體產生局部和全身性反應,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現內膜腫脹,內皮細胞增生,隨之管壁及周圍組織發生炎症細胞浸潤,導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損,管內形成淋巴栓,浸潤的細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

2.慢性期阻塞性病變淋巴系統阻塞是引起絲蟲病慢性體徵的重要因素,由於成蟲的刺激,淋巴管擴張,瓣膜關閉不全淋巴液淤積,出現凹陷性淋巴液腫,以後淋巴管壁出現炎症細胞浸潤,內皮細胞增生,管腔變窄而導致淋巴管閉塞,以死亡的成蟲和微絲蚴為中心,周期浸潤大量炎症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而形成絲蟲性肉芽腫,最終導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遠端的淋巴管內壓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張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組織,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

  1. 象皮腫(elephantiasis):是晚期絲蟲病最多見的體徵,象皮腫的初期為淋巴液腫,若在肢體,大多為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可消退,繼之,組織纖維化,出現非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不能消退,皮膚彈性消失,最後發展為象皮腫,肢體體積增大,有大量纖維組織和脂肪以及擴張的淋巴管和積留的淋巴液,皮膚的上皮角化或出現疣樣肥厚。
  2. 睾丸鞘膜積液(hydrocele testis):由於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內,引起睾丸鞘膜積液,但也有少數病人系由於急性炎症反應所致,故在消炎後即可恢復。
  3. 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絲蟲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後所致的病變。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隱性絲蟲病也稱熱帶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瀰漫性粟粒樣陰影。

絲蟲的微絲蚴和成蟲均可引起病變,但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者是成蟲所致的病變。

微絲蚴所致病變

微絲蚴以肺內為最多,心肌及腎次之,一般不引起明顯病變,偶爾在脾,腦及乳腺可引起微絲蚴肉芽腫,呈結核樣結節,伴有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當微絲蚴死亡,鈣化後,可引起異物巨細胞反應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成蟲所致病變

主要引起淋巴結淋巴管的病變,活蟲引起的反應一般較輕,而死蟲每引起劇烈的組織反應,病變可分為急性期及慢性期。

淋巴管炎:多發生在較大的淋巴管,以下肢,精索,附睾,腹腔內淋巴管及乳腺等處較多見,肉眼觀,急性期發炎的淋巴管呈一條紅線樣自上而下蔓延,形成所謂離心性淋巴管炎,當皮膚表淺微細淋巴管亦被波及時,局部皮膚則呈瀰漫性紅腫,稱為丹毒性皮炎,鏡下,常見淋巴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增生,管壁水腫增厚和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蟲體死亡後對組織刺激強烈,引起凝固性壞死及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形成所謂嗜酸性膿腫,壞死組織中央可見死亡蟲體斷片及脫出在蟲體外的微絲蚴,病變附近可找到Charcot-Leyden結晶,慢性期在膿腫周圍出現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及異物巨細胞或Langhans巨細胞,形成結核樣肉芽腫(圖1),隨着蟲體的鈣化,肉芽腫逐漸纖維化,形成同心圓狀排列的實心纖維索,使管腔完全閉塞,形成閉塞性淋巴管炎,而引起一系列繼發改變。[2]

  1. 淋巴結炎:一般由成蟲寄居於淋巴結引起,較多見於腹股溝,膕窩及腋窩等處淋巴結,肉眼觀,淋巴結顯著腫大,鏡下,見病變的發展過程與上述淋巴管炎的改變基本相同,死亡蟲體鈣化後,病變可逐漸纖維化成為瘢痕,影響淋巴液的流通,而導致淋巴淤滯。
  2. 淋巴系統阻塞引起的病變:長期反覆感染的絲蟲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可引起淋巴系統的回流障礙,從而發生一系列改變。
  3. 淋巴竇及淋巴管擴張:淋巴結內的淋巴竇擴張,形成局部囊狀腫塊,常見於腹股溝淋巴結,也稱腹股溝淋巴結曲張(varicose groin gland),穿刺淋巴液,其中可找到微絲蚴,阻塞遠端的淋巴管可見淋巴淤滯而引起曲張,常見於精索,陰囊及大腿內側,造成組織水腫,淋巴管極度曲張時可使管壁破裂和淋巴液外溢,根據淋巴系統阻塞的部位不同,所溢出的淋巴液性質和病變影響也各異。

當阻塞發生在腸干淋巴管入口的上方或主動脈前淋巴結時,因乳糜液不能回流至乳糜池,則胸導管以下的遠端淋巴管皆發生曲張,並形成側支循環與主動脈側淋巴結相通,此時如乳糜液經曲張的側支循環返流至腎盂,輸尿管或膀胱的淋巴管而引起破裂時,乳糜液乃溢入尿中,形成乳糜尿,如果乳糜液由此至精索淋巴管流入睾丸鞘膜內,則引起鞘膜乳糜積液;乳糜液也可通過腸繫膜淋巴管進入腹腔,則形成乳糜腹水,當阻塞部位發生在腸干淋巴管入口處下方的腰干淋巴管或主動脈側淋巴結等處時,則對乳糜液回流到胸導管無影響,此時淤滯的淋巴液逆流,則引起相應的淋巴尿,淋巴腹水和鞘膜淋巴積液

象皮腫

是晚期絲蟲病的最突出病變,病變皮膚及皮下組織明顯增厚,粗糙,肥大而下垂,皮皺加深,有如大象的皮膚外觀,因而得名,有時尚可伴有苔蘚樣變,棘刺及疣狀突起等變化,鏡下,表皮角化過度和棘細胞肥厚,真皮及皮下有緻密纖維組織極度增生,彈力纖維消失,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圍有少許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真皮淋巴管內皮細胞增生,甚至使管腔完全閉塞,皮下淋巴管壁可有明顯肌層肥厚,發病部位最多見於下肢,陰囊,女陰等處,其次為手臂及乳房,以下肢的象皮腫最多見,約占90%,常為雙側性,由踝部和足背部開始,逐漸擴展到小腿甚至大腿,下肢可比正常增粗2~3倍,陰囊象皮腫大小不等,小者如拳頭大,大者可大如籃球或更大,甚至可下垂到膝部以下。

關於象皮腫的發生機制,過去一般認為系由於淋巴管的慢性機械性阻塞而引起,即淋巴液由於回流障礙而蓄積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因淋巴液的蛋白質含量高,刺激纖維組織大量增生,使局部皮膚增厚,變硬,而局部的反覆鏈球菌低度感染,則促進了象皮腫的發生和發展,但近年來通過淋巴系統造影術發現,象皮腫患者的淋巴系統大多並不見有阻塞,因而認為不是淋巴流的機械性閉塞而是由於淋巴循環嚴重的病理生理動力學改變所致的淋巴循環障礙引起象皮腫,也有認為象皮腫的局部反應屬於Arthus變態反應。

象皮腫的發展很慢,一般都在感染後的10~15年以上才能達到顯著程度,患者的血液中大多已找不到微絲蚴,可能因成蟲已死亡,不能產生微絲蚴,或因淋巴循環障礙,微絲蚴不能進入血流之故。

絲蟲病臨床表現

急性期的臨床症狀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瀰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於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現局部症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症狀,可能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

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象皮腫,睾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隱性絲蟲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瀰漫性粟粒樣陰影。

絲蟲病疾病診斷

絲蟲病的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應與細菌性淋巴管炎鑑別,絲蟲性附睾炎,鞘膜積液應與結核性鑑別,象皮腫應與局部損傷,腫瘤壓迫,手術切除淋巴組織後引起的象皮腫鑑別,絲蟲性乳糜尿需與結核,腫瘤引起者鑑別。

絲蟲病治療方法

防蚊滅蚊

切斷傳播的途徑,消滅蚊蟲孳生地。在多蚊季節最好使用蚊帳;戶外作業時,注意要塗抹防蚊油、驅蚊靈及其它驅避劑等在暴露部位的皮膚,頭部可用棉線浸漬701防蚊油製成的防蚊網。[3]

普查普治

在夏季對流行區1歲以上人群進行普查,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採血;及早發現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癒,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冬季對微絲蚴陽性者或微絲蚴陰性但有絲蟲病史和體徵者進行普治。流行病學監測加強對已達基本消滅絲蟲病指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監測。在監測工作中應注意:

  1. 對原陽性病人進行複查復治;對以往未檢者進行補查補治;同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發現病人,及時治療直至轉陰。   
  2. 加強對血檢陽性戶的蚊媒監測,發現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戶為中心,向周圍人群擴大查血和滅蚊,以清除疫點,防止繼續傳播。

保護易感人群

在流行區採用海群生食鹽療法,每公斤食鹽中摻入海群生 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鹽,內含海群生50mg,連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絲蚴陽性率。

絲蟲病西醫治療方法

針對症狀的治療方法

  1. 若出現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等症狀,可口服強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療程2~3天。若有細菌感染者可加用抗菌藥物;   
  2. 若出現乳糜尿症狀,應臥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飲開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飲食,並用中藥治療。對乳糜血尿者,可服用VitC、VitK4,或肌注安絡血、止血敏等。無效時,可用1%硝酸銀10ml或12.5%碘化鈉溶液作腎盂沖洗或外科手術治治療。

針對病原的治療方法

1.海群生(乙胺秦、益群生) 對微絲幼和成蟲均有殺滅作用。海群生對馬來絲蟲病療效比斑氏絲蟲病迅速完全。

  1. 短程療法: 適用於體質較好的馬來絲蟲病患者。成人1.5g於晚上一次頓服或0.75g每日2次,連服2天。該療法反應較大。
  2. 中程療法:用於血中微絲蚴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絲蟲病。0.3g,2次/日,療程7天。
  3. 間歇療法:成人每次0.5g,每周1次,連服7周。此法陰轉率高,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副作用主要是因大量微絲蚴或成蟲死亡產生的過敏反應,作用於成蟲產生局部症狀,一般馬來絲蟲病較斑氏絲蟲病反應重。對嚴重心、肝、腎疾病、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妊娠3月內或8個月以上,月經期婦女應緩治或禁忌用藥。   
  4. 左旋咪唑:對微絲蚴有較好療效。劑量4~5mg/kg/日,分2次服,療程5天。與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療效。副作用與海群生類似,但較後者輕。   
  5. 呋喃嘧酮:對斑氏絲蟲成蟲和微絲蚴均有殺滅作用。20mg/kg/日,分2~3次,連服7天。副作用與海群生相似。

飲食保健

合理膳食。

預防護理

1.普查普治及早發現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癒,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普查應以1周歲以上的全體居民為對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採血;

2.防蚊滅蚊;

3.加強對已達基本消滅絲蟲病指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監測,在監測工作中應注意:

  1. 對原陽性病人複查復治;對以往未檢者進行補查補治;同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發現病人,及時治療直至轉陰,
  2. 加強對血檢陽性戶的蚊媒監測,發現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戶為中心,向周圍人群擴大查血和滅蚊,以清除疫點,防止繼續傳播。

檢查方法

分為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前者包括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絲蚴和成蟲;後者為檢測血清中的絲蟲抗體和抗原。

病原診斷

血檢微絲蚴

由於微絲蚴具有夜現周期性,取血時間以晚上9時至次晨2時為宜。

厚血膜法

取末梢血60μl(3大滴)塗成厚片,干後溶血鏡檢,如經染色可減少遺漏並可鑑別蟲種。

新鮮血滴法

取末梢血1大滴於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加蓋片後立即鏡檢,觀察微絲蚴的活動情況,本法適用於教學及衛生宣傳活動。

濃集法

取靜脈血1~2ml,經溶血後離心沉澱,取沉渣鏡檢,此法可提高檢出率,但需取靜脈血,且手續較複雜。

海群生白天誘出法

白天給被檢者口服海群生2~6mg/kg體重,於服後30~60分鐘間採血檢查,此法可用於夜間取血不方便者,但對低度感染者易漏診。

體液和尿液檢查微絲蚴

微絲蚴亦可見於各種體液和尿液,故可於鞘膜積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絲蚴,可取上列體液直接塗片,染色鏡檢;或採用離心濃集法,薄膜過濾濃集法等檢查,含乳糜的液體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層,加水稀釋10倍後,以1500~2000rpm離心3~5分鐘,取沉渣鏡檢。[4]

成蟲檢查法

直接查蟲法

對淋巴系統炎症正在發作的患者,或在治療後出現淋巴結節的患者,可用注射器從可疑的結節中抽取成蟲,或切除可疑結節,在解剖鏡下或肉眼下剝離組織檢查成蟲,取得的蟲體,按常規線蟲成蟲標本製作技術,殺死固定,然後置線蟲透明液中,鏡檢,定種。

病理切片檢查

將取下的可疑結節,按常規法製成病理切片鏡檢,若為絲蟲性結節,可見結節中心有成蟲,其周圍為典型的絲蟲性病變。

免疫診斷可用作輔助診斷。

  1. 皮內試驗:不能用作確診病人的依據,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2. 檢測抗體:試驗方法很多,目前以絲蟲成蟲冰凍切片抗原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成蟲冰凍切片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及馬來絲蟲成蟲或微絲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3. 檢測抗原:近年來國內製備抗絲蟲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ELISA雙抗體法和斑點ELISA法分別檢測班氏和馬來絲蟲循環抗原的實驗研究已獲初步進展。

併發症

引起的併發症如乳糜尿,下肢的橡皮等。

預後

一旦患了本病,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海群生治療常能治癒。晚期病例難以迅速奏效,單靠殺蟲藥治療是不夠的,還要配合其他輔助療法。必要時還可施行手術治療,但手術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反覆多療程的海群生治療仍可望治癒。

視頻

絲蟲-臨床1班

視頻

絲蟲病0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