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剎
圖片來自twgreatdaily

羅剎梵語राक्षस轉寫Rākṣasa巴利語Rakkhasa),又作羅剎姿羅叉娑羅剎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等,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羅剎女稱羅叉私、羅剎斯(梵語Rākṣasī[1]印度教神話體系中一種常見的鬼神(其他鬼神包括阿修羅畢舍遮等),在佛教中被歸屬於有福德、威神力的強大鬼神,爲四大天王多聞天王的手下,也是密宗十二天中西南方的護法神,稱爲羅剎天,別名涅哩底梵語Nairṛtī巴利語Nirṛti),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

羅剎與阿修羅

羅剎與阿修羅都是男性醜陋、女性美麗的怪物,其間最主要的區別是,阿修羅是與提婆天神為敵,而羅剎則主要侵擾人類。概因阿修羅本來是天神中的一族,後來才被貶斥為天魔。

羅剎女

與男性羅剎經常被想象為紅髮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羅剎女(當她變成人形時)據說是「絕妙者」,長相美麗。如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怖軍之妻希丁芭就是一個美貌的羅剎女,並生有一子名瓶首

雖羅剎女長相美麗,卻象徵着破壞、不幸、災禍,被視同死亡之后(梵語Mṛtyu,本義是死亡)。一般又視之為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Bhaya)或「地獄之母」。其威力甚鉅,甚或可超越災禍,而成為地府之支配者。

目錄

佛教

《楞嚴經》認為羅剎爲具有神通力,可疾飛或速行;吸收爲護法神,列入八部眾,是四大天王多聞天王手下。

佛教也認為羅剎女美麗而兇狠,在《佛本行集經》四十九卷、《出曜經》〈如來品〉等佛經中記載祂們裝飾華麗,以引誘人們上當受其捕食。

羅剎形象在密宗中多作男身,在十二天中被稱為「羅剎天」,係一手執刀刃,騎白獅,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影響

民間傳說

羅剎的概念隨着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擴散而傳播到東亞東南亞,被認為是吃人的怪物,在中國民間文化中也深入人心,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一則遭遇羅剎女鬼的傳聞:

魏藻遇羅剎

奴子魏藻,性佻盪,好窺伺婦女。一日,村外遇少女,似相識而不知其姓名居址。挑與語,女不答而目成,徑西去。藻方注視,女回顧若招。即隨以往,漸逼近。女亦頳,小語曰:「來往人眾,恐見疑。君可相隔小半里,俟到家,吾待君牆外車屋中,棗樹下系一牛,旁有碌碡者是也。」既而漸行漸遠,薄暮,將抵李家窪,去家三十里矣。宿雨初晴,泥將沒脛,足趾亦腫痛。遙見女已入車屋,方竊喜,趨而赴。女方背立,忽轉面,乃作羅剎形,鋸牙鈎爪,面如靛,目睒睒如燈。駭而返走,羅剎急追之。狂奔二十餘里,至相國莊,已屆亥初。識其婦翁門,急叩不已。門甫啟,突然沖入,觸一少女僕地,亦隨之仆。諸婦怒噪,各持搗衣杵亂捶其股。氣結不能言,惟呼「我我」。俄一媼持燈出,方知是婿,共相驚笑。

印度教

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經典《梨俱吠陀》裡就已經提到羅剎。《梨俱吠陀》說,羅剎和夜叉是由生主的兩隻腳的腳趾所生,羅剎是夜間活動的怪物,侵襲人類,妨礙祭祀。祂們被形容為像貓頭鷹兀鷲一樣捕食人;人們還乞求因陀羅蘇摩殺光羅剎與羅剎女。相傳原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為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為惡鬼之總名。羅剎男為黑身、紅髮、綠眼,羅剎女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

羅剎與夜叉

羅剎是一類吃人的怪物,相傳和夜叉是由生主的兩隻腳的腳趾所生,兩者一直互相爭鬥。

參考文獻

  1. 蘇慧廉. 《漢傳佛學大辭典》. 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