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精神医学源自希腊语的「心灵」与「治疗」二语。是指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以维持精神健康的一门医学。其主要目标在于减轻精神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促进健全的心灵,以身体为对象的身体医学与精神医学之间,无法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而研究精神医学,不能轻视身体状态与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身体医学的观点而言,人类的感情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有时也会使病情转剧。在中国的医学史上对精神疾病的看法很久前即有记载,如癫狂、癫痫、奔豚病、花疯,或怒郁、思郁、忧郁、诈病及烦躁、虚烦、怒、悲、惊、悸、恐、健忘等疾病或症状描述。相较于西方,这部分的医疗,较少受到宗教的影响,病患也未遭到黑暗时期的悲惨医疗待遇。不过也曾在晋、唐五代时期,引入了邪气、鬼气说,让其一度偏离传统医学的脉络。中医对于精神疾病的看法,例如在诊断上、治疗上、疾病的分类上,希望能由中医的专家们来谈谈他们的看法,以分享大众。
在台湾的精神医学,多半依循西方的步调,早期投入精神医学领域的人力与经费都非常有限,甚至精神料与神经内科亦不分家,而共有神经精神医学会。各医院中有精神科乃至精神科病房者寥寥可数。这些人力亦大多投注在重大精神疾病及药物治疗上,由于资源提供上不足给民间的疗养院,甚至对未立案的龙发堂等场所所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因这样供需的失调,以至于医疗照顾之品质无力提升,除非主事者特别投入心力和经费,否则即便一小步的软硬件改善,也是相当的困难。直到政府在精神医疗网上的推动,开始注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及79年通过之精神卫生法,虽然医疗、家属、警察、社政等相关人员仍在摸索教育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也才让整个治疗的过程还是有了初步依循的根据。由于人力的加增,对精神疾病照顾的范围,有更多的触角伸向非严重精神疾病的病患,84年台北市立疗养院与台大医院精神科,设立了没有24小时强制门禁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也可算是一个代表性的里程碑。象征台湾精神医学界对这些一般而言在职业、人际等自我功能上尚称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引发障碍的个案正式迈开协助的步伐。而在台湾,在大众心理学流行数十年之后,与精神分析相关连的,深度心理学的领域,也开始有较多具生物医学背景的精神科医疗人员的投入。另外在治疗上如日间留院、复健治疗等也从过去的少数项目、简陋的环境,更趋向多样化与进步。且与别的领域合作,如戒毒、监狱特殊犯罪对象评估的方式,或独自探索的方式,如酒瘾病房。虽然要走的路,可能都还很漫长,但也还算是一种进步。
精神医学是一门医学专科,内容是关于心理疾病、心智/精神疾患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和复健。其本领域的各项处置可能在医院或社区中进行。病患若无意愿,有时仍须需依照各国医疗法规接受治疗。现代精神医学采用医学方法,包括生物医学,心理,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理念,亦即所谓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各样形式的治疗;英文中的精神医学来自于希腊文“精神的医者”。精神医学范畴内的部分精神疾病是难以根治的,如同许多慢性生理疾病。但在合适的治疗协助下,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重返生活。许多精神疾患只对患者的生活有轻微影响,然而有些疾病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甚至寿命。精神疾患因为容易慢性化及复发,患者常需要长期或终生接受治疗。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常因不同的患者及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在中文里,医疗院所中的精神科也可能会被称身心科、身心医学科;然而在德国,身心科与精神科则属于两种不同疾患。而儿童精神科也可能被称儿童心智科或儿童心理科。精神医学与神经医学从数十年前分开,神经医学处理如中风等脑部疾患,精神医学则治疗心智疾患(mental illness);随着神经科学进展,这两个研究中枢神经疾病的临床范围于互有涵盖。[1]
目录
概述
心理疾病的病理原因
心理疾病的原因决不是单纯的,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以本质或内因性为主的遗传因子疾病,和以外来性为主的障害性疾病,再甚而由于经济破产与失业招致的精神性紧张的疾病等三大类。
人的根本性格与身体上、精神上的紧张之相互作用,会影响到心理反应的程度。有些人可以完全冲破强大的精神压力,有些人则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失败而崩溃。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的症状与征候可以分为许多项目,包括:
1.知觉障碍
2.思考障碍
3.语言障碍
4.记忆障碍
5.情感障碍
6.人格障碍
7.意识障碍
8.动作行为障碍等
精神病患的分类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精神健康。该专业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目前,精神医学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急需紧缺专业。全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巨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按照国家政策,2020年后所有医学毕业生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可上岗执业。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是精神科国家住培基地,该专业毕业生可继续在医院进行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实现5+3贯通式医学教育。毕业生在规培期间可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者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规培期间可报考广州医科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达到要求者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完成规培后,即可同时具备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资质,可在各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保健机构、心理机构、教育机构等从事临床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相关工作。毕业生也在医学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
精神病患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精神病,这是由于分裂病、躁郁病、妄想疾患 (paranoid disorders)、情感性精神病、身体疾患等并发的精神病,有不安神经症(恐惧神经症)或强迫性神经病、歇斯底里症、忧郁症等神经症。第二种是药物瘾或含有酒精中毒的人格障碍。第三种为不是以精神病或其他其他疾病为主因的人格异常、人格偏向等。
心理自卫机转
所谓「心理自卫机转」,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作业,用来应付挫折与不安的适应机转。
心理自卫机转是每个人常表现与使用的心理方法,目的是在处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以减除心理的挫折,求得内心的安宁,换句话说,乃是对自我的保护方法。
这种心理的自卫方法,大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精神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人与「现实」的关系稍微改变一下,使之较易为人所接受,不致于引起情绪上太大的痛苦和不安。精神所具备的这种解决烦恼,减少内心的不安与争执,以保护心情安宁的方法,称为「心理自卫机转」。
心理自卫机转的形式
依精神学家的看法,心理自卫机转有很多种,并且制定许多专有名词,在下文,我们谈谈各种的机转。
1. 补偿作用当一个人,因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的时候,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的感觉,称为补偿作用。例如当一个考生考场上失意时,他就会在运动场上逞威,来弥补在考场上的不如意。
2. 外射作用我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因为我们这么想,所以也认为他人会如此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潜抑作用我们常常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情感、念头与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这种作用是各种心理自卫机转的最基本方法。例如当我们接到一封信,而此封信的内容使我们不愉快,我们不愿回信时,往往就会把这回事,「忘」的一干二净。
4. 否定作用与前述潜抑作用相似,方法不是把已发生之痛苦的事情有目的的「忘却」,而是把已发生之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认为根本没有发生过,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所谓「眼不见为净」就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5.退行作用当人们遇见挫折的时候,会放弃已学得的成人技巧,而恢复使用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事情或满足自己的欲望,此种现象叫退行作用。例如当一个强壮的男人在耐不住 疼痛的时候,常会失声叫「妈呀!」,这就是成人用小孩所采用的方法了。
6. 幻想作用当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法处理这些的问题,就会利用幻想的方法,将自己从现实脱离,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例如有些少年不满意自己的父母,就常常幻想自己是个养子,原本生于富贵的家庭,将有一天,他会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
7.合理化作用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可以用许多方法或理由来解释,常为了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往往会强调某一些理由,忽略其他理由,来满足心理的需要,避免精神痛苦,这种称为合理化作用。酸葡萄心理即是一例。
除上述七种外,还有幽默作用、反向作用、转移作用…….等,虽然方法种类很多,但这些方法常常重覆,并且同时发生,很少单独使用。
专业人员
精神医学中的医事人员包含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师以及职能治疗师,另外尚有以精神科为专长之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员等之专业人员。
台湾的精神科医师,在大学医学系(7年制)、或者学士后医学系(5年制),完成一般医学训练、通过医师国家考试后,选择精神医学专科3年6个月的训练,期满通过专科医学会审核并得到认证之医师,能使用包括药物与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协助精神疾患。精神科医师在训练阶段,除了生物精神医学,也必须接受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动力取向心理治疗 ( psychodynamic psychoterapy )、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behavior psycho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等)的训练,并使用于他们的临床服务中。精神科医师所受的生物医学及精神药理训练是他们和临床心理师及其他治疗师有所区别之处。
而临床心理师的训练,在台湾则需接受完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所课程、一年的全职实习及临床督导,得有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并通过临床心理师专技高考才可取得考试及格证书以及临床心理师证书,为目前台湾医事人员中学历要求最高之专业人员。临床心理师在医院主要工作是提供高品质的心理衡鉴,协助医疗评估,但台湾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已渐渐开始由临床心理师比照医师开设之门诊以及心理治疗所,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精神科护士和精神科社会工作者在精神科专业中具有重要的角色。精神科护士可以实施许多精神科护理与照护,但在处方药物以及其他医疗行为上受法律的限制。精神科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法律、社会福利、机构安置等各方面协助精神病患与家属。受过训练的护士与社工,也能提供心理治疗服务,通常较多人从事团体治疗或家族治疗。
能执行精神生理评估并安排检查的专业人士,一般而言只有精神科医师。依台湾现行的医疗法与医师法,则仅限于医师能安排并判读下列的检查结果,如:脑电波图 (EEG)、电脑断层扫描 (CT/CAT)、核磁共振造影(MRI)、正子断层扫描(PET)。常规进行上述的检查并非必要,虽然多数精神疾病并非以当前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所呈现的异常来做诊断,但临床医师仍会谨慎评估病患的生理状况或身体疾病,因为许多生理疾病仍会造成或影响精神症状。
除上述生理检查及精神诊断会谈外,医师也会根据临床判断,转介临床心理师进行心理衡鉴或心理功能之检查。常见的心理衡鉴包括整体性处预计划之衡鉴、智能衡鉴、人格衡鉴、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衡鉴、儿童发展迟缓衡鉴、临床神经心理衡鉴等,借由临床心理学的专业及技术来评估病患的情绪状态、发展状况、心智功能、心理特质、脑行为功能以及人际适应,协助心理疾患诊断的确立并安排与执行治疗计划。
精神科医师除了临床照顾病人,也有部分专家投入研究及教学工作。这些专家可能只拥有其专长的学位,或同时拥有医学士的资格(例如同时拥有医学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
次专科
精神医学本身的领域已经发展出各种次专科。至少包括。
儿童青年精神医学
成人精神医学:包括精神病与情感疾患
行为神经暨神经精神医学
身心医学 (德国将身心医学独立于精神科之外)
有些精神科专业人员特别擅长协助特定年龄阶段的族群,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可以与儿童或青少年合作,一起处理心理问题。与老年人合作的医师被叫为老人精神医师。司法精神医学的专家可以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上协助司法工作,也擅长协助已受羁押或受司法宣判,但有精神医疗需要的患者。
历史
古代 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 的人认为有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有遗传性[[精神病\\的,具有天生的超自然能力[1]。这种观念,到古希腊及古罗马时依然继续[1]。在在西方的精神医学史上,早期有关精神失调的纪录都是以希腊文写的[2]。在前4世纪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精神疾患如同其他身体疾患一样,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且需要医学治疗的。他提出精神上的失调,可能源自生理上的异常。然而,这个概念却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而没有再被深入探讨。因此,到了中古黑暗时期,宗教领袖及其他人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精神错乱乃是魔鬼附身的现象,企图为之驱魔。于是他们会用尽各种残忍又野蛮的方法来为病人“治病”,例如:有时把病人用火烧、或用棍子打、或用烤红的铁棒烧病人前额,想使病人恢复理智,有些甚至在病人头部开个小洞,想放出污气,治愈病人。在无技可施后,也只好将病人长期关在疗养院中,以铁链链住。这也算是精神医学的黑暗时代,直到16世纪才告别中古以来的巫魔想法。
中世纪时期主条目:伊斯兰心理学
世界上第一座精神病院,建于伊斯兰黄金时期的8世纪。在公元705年,第一座精神病院在巴格达落成,其后在8世纪初期,位于Fes的精神病院亦落成,到公元800年,开罗亦建成了精神病院。与中世纪的基督教医师不同的是,伊斯兰的医师并没有把精神病视为邪灵附体,反而透过临床心理学的经验而为病人治疗。他们的经验,使精神治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首先开发出心理治疗及道德治疗等方法。此外,他们在治疗中亦运用了浸浴、药物、音乐及职业治疗。
近代
1883年,Kraepelin 把精神病有系统的加以分类,建立了叙述性精神医学的基础,也被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至于在精神病的病因上,则由器质性、心因性的演变到综合性的病因看法。除了佛洛伊德在动力精神医学上,对人格构造、潜意识及心性发展上之贡献,乃至影响心理治疗的发展外,特别是精神药物的出现,如1950年合成了Chloropromazie(Wintemin)对现代精神医学有极重大的贡献。
精神药物的出现,改善了精神医学的治疗与护理方式,且由于药物之清楚分类(如抗精神病药,抗焦虑剂、抗郁剂等)也对精神疾病有了较清楚的归类。整个治疗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产业治疗、职能治疗、康乐治疗、环境治疗等,也就更能针对不同的精神疾病,甚至同一个精神疾病的不同病程和时期,提供较适当的协助了。
我国精神医学发展前景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卫生部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人类将步入21世纪,我国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 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DL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2 联络精神医学的发展
在步入21世纪后,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并且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参加临床各科的防治工作。
3 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康复精神医学在新世纪中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4 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
21世纪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的建设 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国际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新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
(2)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21世纪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3)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的高度发展,也使将来临床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对因治疗将成为主流,对症治疗手段也增多且更有效。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使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药物成为可能,使治疗更有的放矢,治疗精神疾病将像治疗内科其它疾病一样可做到标本兼治。
(4)精神卫生机构硬件建设 精神病患者从20世纪初完全封闭式的病房,走过20世纪末相对开放的病房后,将昂首步入新世纪敞亮而开放的“疗养所”—人类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将使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更多地受到人道的对待;医护人员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其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收入水平都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显改善,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接近。
21世纪即将来临,让我们接受新世纪的挑战,发展我们的精神医学!
治疗概况
大体来说,精神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随着生物影像医学、基因研究、药物发展等,迅速变动(参看后述历史部分)。过去,精神病患被送入医院,通常一住就是半年或一年,有些甚至住院长达数年之久。今天,大多数精神病患通常在门诊接受治疗,若有住院需要,平均住院天数约在一个月左右,但仍有少数的病患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患有精神病的人依照通常仍医学上的的惯例,称为病患、病人、或患者。有些医师或治疗师习惯以案主来称呼。个案则可能是较不恰当的称呼,因为其对应的词乃是英文的case而非client。病患可以自行求诊或经由其他医师的转介,以开始接受精神科医师或其他的精神科专业人士的协助。除此之外,病患也可能在医疗机构住院中接受精神科医师会诊。因病情严重影响病患或旁人安全时,可能会由法院宣判或由公共卫生人员强制送医等途径接受精神医疗,此时可能会违反病患的意愿。
初步评估
不论病患的来源为何,精神科医师都要先评估病患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进行诊断式会谈(Diagnotic interview)。讯息的来源除了与病患访谈之外,也参考其他讯息来源做为佐证,例如其他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亲戚、同事、警消人员、急救技术员、以及各式的精神科量表或问卷。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发现或排除身体疾病的诊断,例如甲状腺机能失调或者脑部肿瘤等,也可以发现自我伤害、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行为的征兆。
和所有药物一样,精神药物也可能造成病患中毒,高危险的药物常需规则进行治疗药物监控。例如血球计数、血中锂浓度等。有些药物在使用之前,需要先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建立身体代谢功能的基准线,这样可以较容易避免药物中毒或不良反应。
门诊病患照护
精神病患包含住院病患及门诊病患。精神病患常需周期性地回诊,并与医师或治疗师会谈,以更新对病患状态的评估、提供心理治疗或者调整药物。精神科开业医师看诊的方式各有不同,取决于病患的状态、病情起伏、和临床医师和病患的共识。
住院病患照护
精神科住院病患是指被收住在医疗院所的精神病患,他们有时是强制住院的。强制住院的标准通常依照社会能接受的标准,在维护个人自主权及保障人身安全间取折衷。在北美,强制住院的标准随行政区域而异,可以宽松到任何精神疾病恶化,也可以严谨到唯有被认为对自身或他人有立即危险,也可能得由法庭裁决。在英国,采取的是最严谨的标准。台湾也是采取相对严谨的规定,依照现行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必须由精神科专科医师评估,仅有罹患特定精神疾病的人,发病时有自残或攻击他人的危险时,才能强制鉴定或强制住院。
急性精神病房可以分为封闭式或开放式,医师评估患者情况安排适当病房治疗。有自残或攻击他人之虞的患者通常得在封闭式病房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大部分精神病房同时收男女病患。
住院期间,医师和病患讨论,评估、监控、一同决定药物与心理治疗方式、并且由医疗团队来照顾。医疗团队由多重专业组成,可以包括医师、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师、职能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其他精神健康专业人士。如果评估病患有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风险时,可能会被持续或间歇的密切监护;在无法自我控制时,可能会暂时接受保护性身体约束或者药物协助。住院病患可在病情许可下,与医师讨论暂时离开医院。
疾病
器质性精神病(Organic mental disorder)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忧郁症(Depression)
情感性精神病,又称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
焦虑疾患 (Anxiety)、惧旷症(Phobia)等
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PTSD)
人格疾患 (Personality Disorder)
老人精神医学 (Old age psychiatry)
物质滥用 (Substance abuse),酒药瘾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患,如注意力缺失疾患、自闭症
学习疾患
性别认同疾患
司法精神医学
跨文化精神医学
相关书籍
台北市立疗养院编1984 生物精神医学 台北市:台北市立疗养院 普莱斯敦(George H. Preston)着 黄坚厚译1989 精神医学是什么?对自己行为的了解 台北市:心理
赖铭次着2000特殊儿童异常行为之诊断与治疗台北市:心理
李明滨主编1999实用精神医学Fundamental psychiatry eng台北市:台大医学院
林 宪1978精神医学与社会台北市:当代医学杂志社
林 宪1982临床精神医学台北:茂昌图书
林宗义著 赵顺文译1990精神医学之路 横跨东西文化台北县板桥市:稻乡,
河本英夫等着1997精神医学东京都:青土社,
胡海国,林信男编著1995生物精神医学台北市:健康文化
吉益修夫等撰 刘瑞腾译1970精神医学台北:合记
西丸四方着1992精神医学入门东京都:南山堂
徐静着1975精神医学台北市:水牛
悬田克躬,加藤正明同编1976社会精神医学东京:医学书院
植松七九郎撰1953精神医学东京:文光堂
张文和主编 林式毅,蓝先元编辑 胡维恒,宋成铭,陈乔琪编审2000生物精神医学
论文选集Selected publications of the 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eng台
北市:研究发展委员会
中华民国神经精神医学会编译1974精神医学字汇集台北:中华民国神经精神
医学会
神谷美惠子着1981-1982精神医学研究东京都:书房
沉楚文等编著1987新编精神医学台北市:永大
曾文星,徐静合着1983最新精神医学台北市:水牛
蔡茂堂编译1973精神医学台北市:大林
塞力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洪兰译2000改变生物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如
何有效协助自我成长台北市:远流
宋维村述 曾端真等记1988青少年精神医学台北市:天马
奥克里琪(Erwin H. Ackerknecht)着 柯毅文编译1996精神医学史台北市:合
记
王金龙著1973精神医学台北市:台湾学生
1959精神医学东京都:医学书院
1975-1986中华民国神经精神医学会会刊Bulletin of Chi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台北市:中华民国神经精神医学会
1982精神医学通讯Psychiatry newsletter eng 台北市:中华民国精神医学会
1987-1996中华精神医学Chinese Psychiatry台北市:中华民国神经精神医学会
1997台湾精神医学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台北市 中华民国精神医学会
Merrill T. Eaton, Jr., Margaret H. Peterson, and James A. Davis (Eds.) 1976.
PsychiatryNew York: Medical Examination Pub. Co.
Edouard Kurstak. 1991.Psychiatry and biological factors.New York: Plenum
Medical Book Co.
Ian Gregory. 1961.Psychiatry : biological and social.Philadelphia: Saunders.
Allan Tasman, Jerald Kay, and Jeffrey A. Lieberman (Eds.) 1997.Psychiatry.
Philadelphia: Saunders.
Steven Matthysse (Ed.) 1981.Psychiatry and the biology of the human brain : a
symposium dedicated to Seymour S. Kety.New York: Elsevier/North-Holland.
Philip Solomon and Vernon D. Patch (Eds.) 1969.Handbook of psychiatry.California:
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外科”的治疗也迈入了现代医学时代。从轻度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到难治性精神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非常大的进步。提到手术,许多患者都表示不理解,以为精神疾病外科手术跟传统开颅一样属于大开放手术,其实二者的区别甚远。[3] 精神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精神健康。该专业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