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美兰
甘美兰(Gamelan)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音乐,又以巴厘岛及爪哇岛的甘美兰合奏最为著名[1]。主要的乐器有钢片琴类、木琴类、鼓、锣、竹笛、拨弦及拉弦乐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兰是整队组合的名称,“甘美”(gamels)在印尼语解作敲击,而字尾“朗”(-an)用来标示名词,合起来即敲击乐的意思。甘美兰除了成为印尼的宫廷和宗教音乐,也对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影响很大。
目录
历史
在印度的文化传来之前,印尼已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甘美兰除了演唱的方式受到印度音乐影响以外,自成一格,而甘美兰的乐器在满者伯夷朝代(若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根据爪哇的神话,甘美兰是由天神山阳古鲁(Sang Hyang Guru)在若公元230年发明的,山阳古鲁据说在拉伍山上有一个宫殿,统治爪哇的所有其它神祇。山阳古鲁希望以声音传达讯息给其它的天神,因而发明了锣(gong);而为了表达更复杂的信号,他再发明了另外两个锣,而成为了甘美兰。
在公元八世纪爪哇中部的婆罗浮屠神殿,出现了最早的关于音乐演奏的浮雕,浮雕上出现了各种的锣、鼓、竹笛、碰铃、拨弦及拉弦乐器,但未出现钢片琴及木片琴的图像,展现了印尼最早的演奏形式。
在十二世纪爪哇的宫廷裹出现了两种甘美兰合奏,蒙刚(Munggang)以及科多哥力(Kodokngorek)甘美兰,成为“响亮风格”的基础。而另一种以吟唱诗歌的克玛纳(Kemanak)传统,则成为“柔和风格”的基础,逐渐演变成为贝达雅(Bedhaya)舞蹈的音乐风格。而在十七世纪,两种风格互相影响,逐渐发展成今天巴厘、爪哇及巽他的甘美兰合奏。印尼各岛屿的甘美兰风格各有特色,但它们在乐理、乐器以及演奏技法有共通之处。
种类
几乎没有两个甘美兰乐队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分别在于乐器、人声的运用、音阶、演格风格的不同以及演奏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以地理上来分类,最为人所知的是爪哇甘美兰、巴厘甘美兰和巽他甘美兰。巽他(爪哇岛西部的一个部族)最著名的是地贡甘美兰(Gamelan Degung),运用皮洛音阶(pelog scale)。巴厘岛的刚克伯牙甘美兰(Gamelan gong kebyar),以炫技的风格和常变的速度著名;而另一种甘美兰与克格(Gamelan and kecak),又称为猴子歌(monkey chant)。爪哇岛的甘美兰主要是十九世纪的宫廷音乐,比起巴厘岛的甘美兰通常较缓慢和静态,每个宫廷有自己的音乐特色。
除了印尼各岛屿,甘美兰亦影响到附近的国家。马来西亚亦有甘美兰,但乐器的种类通常较为简单,而音阶上则受到西方影响而用Bb或C作为调音的基础。有部分爪哇人在荷兰殖民时期移居到南美洲苏里南打工,他们亦把爪哇甘美兰的传统带到苏里南。而菲律宾的排式座锣(Kulintang,又译作库林堂)亦和甘美兰相关。今天欧美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学习和演奏甘美兰,更有不少现代作曲家为甘美兰创作音乐[2]。
视频
甘美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印度尼西亚巴厘甘美兰合奏与竖笛 ,哔哩哔哩,2019-10-12
- ↑ (论文)浅析印度尼西亚传统民族音乐——甘美兰 ,道客巴巴,201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