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爪哇裸胸鱔
原圖鏈接

爪哇裸胸鱔學名Gymnothorax javanicus[[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又名爪哇裸胸鯙,俗名薯鰻錢鰻油錐,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個。爪哇裸胸鱔,Gymnothorax javanicus (Bleeker, 1859),是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裸胸鱔屬的一種魚類。 本魚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區,[1]包括紅海、東非、日本、馬貴斯群島、印尼、夏威夷、薩摩亞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體延長而呈圓柱狀,[2]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頜齒單列,鋤骨齒1-2列。脊椎骨數140-143。頭上半部有許多碎黑斑點,體側有3-4列黑色大斑,間隔以淡褐色網狀條紋,隨成長其大斑中心產生若干淡色的小斑,鰓孔及其周圍為黑色。

目錄

分布

深度

水深0至3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蛇狀,體側有3-4列深棕色圓斑;軀幹部之斑中心,其色較淡。隨成長其斑逐漸消失。鰓孔四周為黑色。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粘液,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尾部側扁。體內常有累積熱帶性魚毒,體型相當大,體長可達300厘米以上。具有銳利牙齒,需小心被其咬傷。

爪哇裸胸鱔體延長,稍側扁;尾部長稍大於頭與軀幹部長。眼小而圓,上側位。眼間隔稍寬,微隆起。鼻孔每側2個。口大,平裂,前位,上下頜約等長。牙尖錐狀,稍側扁。體無鱗,皮膚光滑,完全裸露。側線孔很小,不明顯。背鰭起點在鰓孔的稍前方,臀鰭起點位於肛門後方,無胸鰭和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相連續。體棕褐色,體側具3~4縱列黑色大斑,中間隔以淡褐色網狀條紋,鰓孔四周為黑色。體大型,長達2.2m,為印度-太平洋地區最大的裸胸鱔。我國產於台灣海峽和南海,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部至太平洋中部各島嶼均有分布,為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岩礁及珊瑚礁附近海域,喜穴居。性兇猛,攝食魚類、蝦類等。

生態

本魚棲息在潮間帶之珊瑚礁洞穴中,以小魚、、其他較小的鯙、章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物。平時游動速度緩慢,遇危險時則會以相當快的速度逃避,具領域性,嗅覺敏銳但視覺差。

經濟利用

  • 可食用,但體內有累積雪卡毒素,還是盡量不要食用,另外可當觀賞魚。


  • 食用價值[3]

營養

肉細嫩,味鮮美,刺少肉厚,營養價值甚高。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烹飪

爆、炒、蒸、煮皆宜,如與雞、鴨、豬等肉類清燉,其味更加鮮美。

選購

新鮮的魚眼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蓋緊密,鰓色鮮紅;黏液透明無異味。肉質堅實有彈性。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爪哇裸胸鱔簡介. 百度百科. 
  2. 爪哇裸胸鱔簡介. 台灣魚類資料庫. 
  3. 爪哇裸胸鱔簡介. 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