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口镇
熊口镇位于湖北省潜江市中部,东北距潜江市城区16公里,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112°46′,北纬30°18′。该镇依南北向的东干渠而建,与熊口农场隔河相望,南临襄岳公路,东距东荆河约4公里,北离318国道14公里,镇域101.78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24个行政村,两个街道居委会,其中城镇规划控制面积1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总人口46179人(2017年)[1]。
2018年9月,熊口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目录
地理位置
熊口镇位于潜江市中部,东北距潜江市城区16公里,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112°46′,北纬30°18′。
历史沿革
明朝以前,熊口镇以南均属沼泽地区,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唯熊口镇向北有方圆几百亩陆地,经水路登陆仅这里有一港口,民间称为“湖口”。湖口住一熊姓渔民,并开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时间一长,百姓及过往的人们都习惯地称这个湖口叫熊家口,后改为熊口,为现熊口镇的雏形。
明朝中期始,熊口逐渐成为沔阳、潜江等地通往沙市、江陵的必经水道,过往商贾、游人每天有千人之多,停船多达数十只。到明末,这里已有住户数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贸中心。
清朝末年,这里发展形成三条主干大街,即熊口街(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集镇上有码头、杂货、花行、杂粮行、当铺、榨坊、染坊、铁匠铺、蔑货、木条行、药铺、私塾学堂、戏楼等工商企业和文化设施。从而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中心及水陆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地域要道咽喉,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集镇规模发展缓慢。
1930年2月中旬,由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全歼龙湾、熊口之敌,进驻熊口,军部设在熊口街王松和药店。政委周逸群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鄂西特委颁布的“对当铺实行二十洋以下的无本取当,二十洋以上的无利取当”的政令,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月底,又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潜江县城,接着攻克渔洋镇、新沟咀等地。至此,江陵、石首、潜江、沔阳的割据大体上联成了一片,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在攻占潜江、天门等地后,进驻熊口,军团部设在熊口街胡夫先家,并在此建立了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建立赤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为创建湘鄂西苏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掘堤灌水,水攻苏区,造成监利、沔阳、潜江、江陵90%苏区被淹,灾民近百万,贺老总率领红三军到熊口,军部设在原红二军团部屋内,指挥生产救灾,并亲自率领红九师25、26两个团和监利、江陵、沔阳、潜江四县民工,在20天内,筑起了田关堤。在东荆河段,以数月的时间,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红军堤”的修筑工程任务,扫除了水患。在筑堤期间,还粉碎了敌人的八次袭击。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55万大军向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贺老总率领部队又一次进驻熊口,仍住在原红二军团部,指挥红三军主力从黑流注过河攻占潜江城,随后全歼范绍增的率部。这次胜利,不仅削弱了围剿军的两翼,也制止了江北敌军的攻击,不仅保住了荆南、江陵、潜江苏区,而且使荆门、当阳一带的党组织扩大了部分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47—1948年潜江县政府设在熊口镇;1949年,县政府方迁往园林镇,熊口镇则设区政府;1958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辖镇。
传统建筑特点
熊口镇的传统建筑,大部分建造于清代中晚期,其建筑保留了清代长江中游民宅的典型特点。建筑以木构为主,砖、石为辅,设有封火墙,靠门面部位的墙头上还有龙爪墙垛。从布局上讲,有四合院和连体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阁楼,民间称转阁楼,且栏杆上雕有花鸟、动物生肖等图案,厅堂的大门叫格门,格门上雕有“四云伴月”和门神等图案,门前有些大户人家还有石虎、石狮等吉祥动物,天盖全用清朝布瓦,屋脊用布瓦堆砌而成,且脊头和脊中都由泥瓦匠画有较为精美的图案,有的还在门前檐用铁板搭有过街棚,这些都具有江南合院式建筑风格,同时具有江汉平原古建民居文化遗产的特点。
熊口集镇的原貌为三条主街,即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四条小巷组成,街、巷相连,交错相通,街面全用青石板铺筑,街道两旁民宅均属大小店铺,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余,在高低差中间用砖砌成两坎坡,民间称其为“疆台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台砖建成,通往低洼处或河道[2]。
视频
熊口镇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湖北潜江市熊口镇 ,潜江资讯
- ↑ 要火!潜江市熊口镇入围全国特色小镇,想不发达都难!快来为你家乡投票! ,搜狐,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