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隼
灰背隼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Falco columbarius 目/科/属 隼形/隼/隼 迁徏状态 冬候鸟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24-32cm/150-255g |
灰背隼,雌雄相异。虹膜暗褐色,眼圈黄色。嘴灰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爪黑,裸足。
- 雄鸟
- 头及脸颊蓝灰色,白眉线细而短,眼下方须斑不显著。暗色眼后纹。
- 喉白色,颈侧栗褐色。腹橙色,布满黑褐色纵纹。
- 体背蓝灰色,有黑细轴斑,初级飞羽黑色。尾羽灰末端白色、有黑色宽横带。
- 雌鸟似雄鸟,但暗褐色取代蓝灰色。白眉线长而明显。体背有淡色羽缘及点斑。腹面较白,密布咖啡色粗纵纹,尾羽黑褐色,有多条淡色横带。
- 飞行时,翼较其他隼宽短,翼端较钝。指叉较显著。常低空直冲,振翅甚快。
目录
栖地&习性
非常多样,从海平面至3000米达山脉。
单独在林缘与草原上觅食,低空飞行,伺机俯冲捕食。
主食繁殖季节主要是50 g以下的小型鸟类。
繁殖
巢主要在三月至六月;苏格兰东南部的一项研究记录了从4月的第四周到6月的第一周产卵的时间。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主要沉默,除了巢附近。主调用一系列快速加速的音符,“ kee..kee “。
外观相似性
红隼雌鸟似本种雌鸟,但体型较大,体背红褐,密布黑色横斑,翼较狭长而尖。尾羽红褐色,横带为黑色。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F. c. subaesalon C. L. Brehm, 1827 – 冰岛。
- F. c. aesalon Tunstall, 1771 – 从法罗兹E到西伯利亚C的北欧亚大陆。
- F. c. insignis (A. H. Clark, 1907) – R Yenisey的西伯利亚E到R Anadyr。
- F. c. pacificus (Stegmann, 1929) – 俄罗斯远东地区,包括 Sakhalin I.
- F. c. pallidus (Sushkin, 1900) – 亚洲草原,从南乌拉尔山(咸海附近)到东北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山)。
- F. c. lymani Bangs, 1913 – 从帕米尔-阿来山脉延伸至阿尔泰,E,特兰巴卡利亚和蒙古的C亚洲山脉。
- F. c. suckleyi Ridgway, 1874 – 北美太平洋海岸,从阿拉斯加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华盛顿。
- F. c. columbarius Linnaeus, 1758 – 阿拉斯加(除海岸外)通过加拿大S&C到达纽芬兰,而S(除大平原地区)通过N到美国。
- F. c. richardsonii Ridgway, 1871 – 北美大平原(从C Alberta S到怀俄明州)。
- 冬季前往C&S欧洲,北非,中东,S&SE亚洲,日本,以及S&E北美至N南美洲。[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