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瑞塘河
溫瑞塘河,舊名永瑞塘河,又稱七鋪塘河、南塘河,也被稱為溫州人的「母親河」[1],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甌江和飛雲江之間的溫瑞平原,北起鹿城區溫州舊城南門躍進橋,中由甌海區,南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岩橋,全長34公里,因為古人以十里為一鋪,故稱「七鋪塘河」。塘河干河面寬約在34~43米之間,以瑞安境內帆游埭為界:北段注入甌江,屬甌江水系;南段注入飛雲江,屬飛雲江水系。
目錄
水文水系介紹
溫瑞塘河溫州市區至瑞安城關段為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明清時期稱七鋪塘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俗稱永瑞塘河,後因為永嘉縣地改屬溫州故易名溫瑞塘河。幹流河道北起自鹿城區溫州府城小南門躍進橋,向南流經梧田、南白象、麗岙、塘下、莘塍等地,西折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岩橋,全長33.85千米,瑞安境內達20.4公里,溫州市區境內13.45千米。河道一般寬度為50米,最寬處達到100餘米,最狹窄則僅13米,中在梧田、南白象、麗岙的帆游有三處淺灘。河道彎道曲度半徑一般為110米,最小達60米。溫州市區至麗岙帆游段河床為硬泥質底質,帆游至瑞安縣城東門則為淤泥質。溫瑞塘河正常水位2.92米,警戒水位3.12米,危險水位3.62米。如遇到洪澇災害,可以在北面通過劃龍橋河等支流排入甌江;南面通過瑞安段塘河、中塘河、人民河排入飛雲江。[2]
會昌湖為溫瑞塘河疏浚早期的工程,在唐代溝通溫瑞塘河,當時湖面可以達到400餘公頃。隨着灘涂淤積和沿海圍墾,溫州地區海岸線逐漸向外移動,人們不斷開鑿新的河道,構成了縱橫交錯的溫瑞塘河河網,主要干河有西山河、劃龍橋河、中塘河、人民河等。
歷史
溫瑞塘河歷史悠久,最早為溫州海岸線與大羅山之間的海峽,後隨着海岸線遷移,在西漢初期演化為甌江入海南支,在東晉時期形成寬闊的水道。舊志記載其開鑿於晉代,而根據史料主河道左岸本是唐代海塘遺蹟所在,塘路修建於唐上元至貞元年間,到大和年間已成雛形。唐會昌四年(844年),溫州刺史韋鏞主持治水,花費四年時間疏浚溫州城市周邊水道以防水患,將溫州城中水向南導流至塘河,往北至環城河分支注入甌江。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溫州太守韓彥直募集萬餘民眾疏浚塘河,修成河道2.3萬餘丈。淳熙十四年(1187年),溫州知州沈樞重新修建塘河,重修段長70里,兩岸砌石,河道從此保持穩定至今。明清兩朝實行海禁,因此溫瑞塘河內河航運之利受到重視:明洪武、嘉靖、萬曆年間,於塘河均有疏浚整治之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瑞安人洪守一募資修築瑞安縣城東門至帆游埭段塘河40里,花費白銀總計4000餘兩。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永瑞」輪首航溫瑞塘河,在溫瑞塘河從事內河客運和貨運;民國時期,塘河航運更為繁忙,航線延伸至諸支流。1949年以後,沿線各區縣政府多次發動群眾,拓寬和加深塘河干支線河道270多條,共長140多公里,並且在塘河幹流新建、改建橋樑30多座。1984年,甌江翻水站竣工,塘河可以直接從甌江補充水源。1987至1989年間,瑞安市和鹿城區先後組織多部門會同地方鄉鎮,清理河道違章設障地帶。
航運
溫瑞塘河可通航20至30噸級船隻,屬8級航道,為溫州市區至瑞安內河航運的主動脈[3]。航道幹流在吳橋分支至瞿溪、桐嶺,在梧田分支到狀元,在南白象分支到茶山,在塘下塘口村分支到梅頭,在仙岩漁潭村分支到麗岙。
塘河在南宋時有「八十里荷塘」之稱,時詩人陳傅良雲「石塘十里,巨石縱橫鱗莘」,即證塘河當時已經修建有有石砌堤岸,元代曾經強令拆除砌石以築城。宋代淳熙十四年(1187年),溫州知州沈樞修築南塘70里,在瑞安境內修有水閘56處。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安知縣劉畿疏濬縣城北河道,塘河連接護城河,塘河與飛雲江僅僅一壩相隔。民國三十年(1941年),溫州市府令沿線地方肅清野荷花以便利航運。1949年後,地方交通部門撥款改建跨航道橋樑,又對部分船埠河段挖深。文革期間,沿線居民修建屋舍侵占航道,1979年後逐步拆除了這些建築。1982年,溫州航管局疏浚梧田境內淺灘,自此溫瑞線航道可以通航40噸級船隻。後又在沿線修建碼頭30餘座。1983年,建成甌江翻水站,能夠在大旱季節維持一定航運水位。
溫瑞航道自南宋即為溫州運輸要道,沿岸集鎮也發展為水運港埠,舊時依靠人力或者風力帆船運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瑞安人孫詒讓集資創辦永瑞小輪公司,「永瑞」輪首航塘河溫瑞兩地,每日兩班來回。至1949年5月溫州解放,溫瑞塘河私營航運汽輪行凡8家,分別為安平、通濟、安利、通利、泰利、新公平、華勝、永強,有溫州至瑞安南山、溫州至梅頭、溫州至瞿溪、溫州至桐嶺、溫州至瑞安鮑田、溫州至茅竹嶺共8條航線,拖船總計18艘,日客流量2000-3000人次。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後全部改為公私合營,1958年溫州市成立內港河內河航運站統一經營客運業務。1960年代,溫瑞航線客流量激增,每日10多客運班次,客運仍十分擁擠。據1973年統計,內河運量達到616萬人次,後因公路建設興起,客流轉為公路運輸,1978年後航運業務由國有經營轉為個體經營為主。[4]
參考文獻
- ↑ 季建榮. 溫瑞塘河:夢裡的水鄉風情. 浙江在線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2017-11-07 (中文(簡體)).
- ↑ 《溫州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溫瑞片治理. 溫州市水利志. 第二節 河網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ISBN 7-101-02024-0. OCLC 52078887.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施南勛; 周松超 (編). 水路交通. 甌海縣交通志. 內河運輸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ISBN 7-5027-243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