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的山水與風流人物(王永傑)
作品欣賞
清澗的山水與風流人物
一代偉人毛澤東,有一首雄渾豪邁的詞作《沁園春·雪》。那如詩如畫般的語言及大氣磅礴的政治家氣度,不僅使他當年的政治對手甘拜下風,就是在將近百年之後的今天,仍能讓眾多拜讀者心潮澎湃盪氣迴腸!而激發了偉人詩興靈感的,則是陝北清澗縣高傑鎮袁家溝村旁的高家坬塬。
六年前,筆者有幸光臨此地瞻仰了鐫刻着偉人大作的詩碑,在又一次被這篇不朽之作感動的同時,也對這個偏遠的陝北小縣的奇特山水與風流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澗是與延安毗鄰的榆林市南端的一個山區小縣。我那次是因為參加在此工作的侄女的訂婚儀式而到了此地,利用兩天時間分別造訪了嚮往已久的偉人登臨地及路遙故居等景點,沿途又領略了清澗縣奇特的山水風光。
與以乾旱缺水和風沙肆虐為基本特點的陝北大多數地方不同,清澗的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不足二千平方公里的面積,卻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陝北的母親河無定河,清澗的母親河秀延河三大母親河,而且她們都把精彩靚麗的身段展顯在清澗地面。
就在我們由沿黃公路從高家坬返回縣城的中途,距縣城40多公里的玉家河鎮趙家畔地段的公路邊,我看到了一處大自然的鬼爺神功造就的神奇景觀——黃河第一灣太極灣。原來,九曲黃河在這裡出現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四面臨水的圓形山丘若從高處俯視,活生生就是一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
那天,我從沿黃公路上俯瞰腳下的太極灣,深深的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震撼,無怪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那樣的璀璨無比,原來她有着這麼瑰麗的自然淵源!而這個天上絕無,地上僅有的神奇景觀,就實實在在地定格在清澗的地面。
另素有陝北母親河之稱的無定河一路奔流進入清澗後,也突然變得兒女情長,驀然回首一十六次,留下了「魚兒峁」、「細腰關」等景致。而這個「魚兒峁」又恰似「太極圖」的陰極,與黃河「太極灣」實為天作之合,地造一雙。
再說清澗的母親河「秀延河」,更區別於其它陝北高原河流的橫衝莽撞、濁浪滾翻,盡顯出女性的潺潺媛媛,清秀溫良。而造成這一河清流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有了青石坐底的河床。
由於清澗山石的特殊質地,不但使流經其上的河水清澈明亮,靈秀頓顯。而且因其獨特的層式結構,揭起來就是一層一層的石板,均勻平整、細膩靚麗,實為蒼天賜就的「建築型材」。不但為當地的城鎮街區和鄉間居民往宅,提供了質地優良、成本低廉的優質石材,而且成為古往今來一項特殊的外銷商品——「清澗石板」。流傳甚廣的陝北民謠「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就足以印證。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石材曾成了清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興盛時全縣有規模不等的石材企業上百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石材業收入在全縣經濟收入中占據了百分之十以上的比例。
與石材業媲美的是在全縣經濟收入中占了較大比重的紅棗產業。因為這裡雖然地表水資源豐富,但山高水低,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坡梁峁之上,少有可灌農田,水土保持能力也很差,糧食作物種植品種與產量都受到限制。而棗樹卻極耐乾旱瘠薄,能在這裡生長,從古到今一直是當地一個重要經濟資源。據乾隆《清澗縣續志·田賦》記載:「棗,東鄉自店房坪直抵黃河,約計一百餘里,四野遠望,成林數百萬株。里民販往山西、榆林、寧夏等地,計值萬金以外,邑人賴以獲濟。」
清澗紅棗不僅栽植量大,還因其個大核小,皮簿肉厚,美味可口,營養豐富而頗受食用者喜歡。當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港澳委員,曾寫信給毛主席點名要吃「祖國陝甘寧邊區清澗紅棗」,一時傳為佳話。前幾年清澗開發的「巨鷹牌」灘棗等著名品牌,遠銷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奇特的山水還孕育了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據史料記載,從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息,商朝晚期的辛莊遺址曾入圍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北宋又在這裡築城設縣。以唱紅全國的《翻身道情》為代表的民間傳統文化,又給這裡厚重的文化底蘊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厚重的文化底蘊,靈秀的山水風物必然孕育出獨特稟賦的風流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這裡就湧現過許多叱咤風雲的傑出人物。1927年10月12日,清澗革命黨人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在西北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民主革命時期,這個只有8萬多人口的小縣,竟有2萬多人參加了革命隊伍。產生了4位省委書記、50餘名副省級領導、200多名地師級領導、數百名教授和各類專家。
還有矛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就出生於清澗的石咀驛鎮王家堡村。在路遙紀念館的門前,我曾看到了一塊巨石上雕塑着一頭奮力拉犁的牛,牛身下是一片溝壑縱橫的土地,極為逼真地表現出路遙的「硬漢形象」和奉獻精神。正是這種硬漢精神讓路遙寫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這樣的「奮鬥者之歌」,而書中的硬漢形象又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澗人藉助於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或立足清澗在本地經濟發展中創造了驕人的業績,或走南闖北在博擊商海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連許多踏入清澗的外鄉人,也因這片熱土的感染,鑄就了不畏艱難奉獻清澗的宏願。我的侄女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她從延安大學畢業後,因為家鄉激烈的就業競爭和四年延大生活對革命老區產生的感情,便於2015年報考了清澗縣的教師崗位。儘管我這個自幼生長於農家的關中人,目睹清澗的艱苦環境後曾後悔過當初支持她應聘清澗的決定。但她卻從歷代清澗人奉獻進取的故事中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無怨無悔地在這裡安家落戶。並以頑強的拼博為第二故鄉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單位領導及家人的認可與愛戴,由一個文弱的關中姑娘,變成既站穩了講台,又下得了廚房的新一代清澗人。
近幾年,面對為避免生態環境污染,許多傳統的石材企業被叫停,經濟發展受到新挑戰的特殊情況,清澗人又立足實際負重前行,在產業發展上確立了東棗西果的中長線布局。他們多方引進並整合各類資金,改造了低產棗園10多萬畝,建設了紅棗深加工企業,提高了紅棗產業的經濟價值;又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西部鄉鎮建設了經濟價值較高的優質蘋果園11萬畝和一批養殖業項目。這些新興的產業項目給清澗經濟發展增添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同時他們又依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奇特的自然景觀,打造了以黃河無定河文化帶與北國風光景區為重點的「東線一日游」,和以路遙文化觀光體驗帶與驛站文化為重點的「西線一日游」,兩條旅遊線路。這兩大旅遊版塊,不但給陝北的紅色旅遊增添了新的亮點,同時又把傳統的文化積澱和自然景觀,變成本縣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看着北國風光景區那氣勢恢宏的「藏雪樓」,和「路遙小鎮」那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人們對清澗的經濟文化發展,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與期待![1]
作者簡介
永傑,男,大專文化,退休公務員,陝西省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