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東鐵路
淄東鐵路,又稱張東鐵路,位於中國山東省北部,是膠濟鐵路的一條支線。線路南起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淄博站,向北經張店區、桓台縣、博興縣、墾利區和東營區,止於東營市東營區東營站,正線長89.456公里,聯絡線長9.798公里。
目錄
歷史
淄東線原為張店(今淄博市張店區)至北鎮(今濱州市濱城區北鎮街道)的張北地方輕便鐵路,始建於1960年。1966年,隨着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對原張北地方鐵路進行改造,並新建博興至東營線路,1972年1月1日全線簡易通車運營,1973年1月1日正式移交濟南鐵路局管轄,1976年2月轉入正式運營。
2016年4月14日,由中鐵十局承建的淄東鐵路電氣化擴能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至2018年7月17日全線送電。2018年9月30日18時00分,根據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報通知,淄東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全線正式開通運營[1]。
概況
淄東鐵路原於1960年為解決王旺莊黃河攔河壩水利工程運料和發展魯北地方經濟,興建的張北(張店至北鎮,實修至小營)地方輕便鐵路。1966年,為運輸勝利油田原油需要,將輕便鐵路改擴建後,由博興延至東營,達到國家Ⅲ級標準鐵路,稱張東支線,後稱淄東鐵路。1973年1月由山東省地方鐵路局移交濟南局。這條支線鐵路是德大鐵路開通前到達濱州市和勝利油田駐地東營市唯一的鐵路運輸線。
沿線地理概況
淄東鐵路沿線地勢南高北低,坡度不大,張店至農中站地面坡度以2‰左右漸次下降,農中至東營站為0.4‰左右。博興站以南土質為粘沙土,往東北漸變為黃土性粘沙土、粉質輕沙亞粘土,雨季路基易沖刷滲漏。氣候夏熱多雨,降水量為500~700毫米,冬冷少雪;有黃河、烏河、小清河及其他中小型季節性河流20多條。
線路建設
原張北地方輕便鐵路,1960年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勘測設計,按762毫米軌距提出部分設計文件,後按山東省地方鐵路會議要求,軌距改為1435毫米標準鐵路,設計主要技術標準條件為:最小曲線半徑120米,限制坡度5‰;正線長77.400里。
鐵路線設車站13個,橋涵53座,年貨運量147萬噸。1959年,由山東省交通廳及淄博專署成立張北地方輕便鐵路工程指揮部,1960年2月動工,組織淄博專署和博興、張店等縣區5.2萬民工施工,當年11月由張店至王旺莊站間達到簡易通車,鋪軌86公里。線路是在「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邊簡易通車運營」的情況下進行的,部分路段未鋪石碴,機車是用汽車改造的內燃機車,用人工上水,到1963年大部工程尚未達到標準要求即簡易通車運營。至1966年累計完成投資957.75萬元。隨着勝利油田的發現和開發,1966年初,由張北地方鐵路局與勝利油田協商,建議延展、改造鐵路。1967年下半年,由鐵道部、石油部聯合報國家計委批准,決定分年投資,新建博興至東營和改造張店至博興兩段線路。張東支線改擴建工程自1966年12月2日開工,勘測設計由濟南局為主,張北鐵路擴建辦公室和勝利油田共同擔任。1968年10月,張北鐵路擴建辦公室對原設計進行了修改:設計標準由原Ⅱ級變為Ⅲ級鐵路支線,最小曲線半徑600米(張店杜科間為300米);年運量270萬噸至330萬噸;以張店機務段為機務本段,機務折返段改設在博興,列檢所改設在杜科。工程分二期進行,一期工程自張店至陳戶站,鋪軌(含站線)61.578公里;二期工程為新建博興至東營段,鋪軌(含站線)63.355公里。工程自1966年12月開工,1970年9月底由張店通車至陳戶站,1972年元旦全線簡易通車運營,累計投資2521.86萬元。原張北輕便鐵路[2]共征地4447畝,每畝56.9元;張東支張擴建後,共占地1萬畝,施工中採取路基兩側大面積取土後,隨即整為平地,以節約良田。
交接臨管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根據國家計委、交通部、燃化部決定,責成濟南局、張北地方鐵路局共同派員組成交接領導小組,自1972年11月20日至12月底進行交接。自1973年1月1日起正式移交濟南局。
由新成立的青島鐵路分局張東線臨管處管理。用「以路養路」的辦法,從臨管運營收入中逐步解決增建、延長股道、擴建車站等工程配套、技術改造和工程病害整治等問題,使全部工程基本達到正式運營條件,於1976年2月1日轉入正式運營。
視頻
淄東鐵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淄東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全線正式開通運營 ,網易,2018-10-01
- ↑ 【歲月】揭秘:張北鐵路,何以與黃河失之交臂? ,搜狐,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