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區中山西路18號,前身為1926年成立的「涪陵縣公立圖書館」,1999年3月,由原幟城區圖書館和文化館合併,成立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被文化部和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和重慶市「先進圖書館[1]」。該館占地面積約2400餘平方米,館舍面積5100平方米,現有藏書22萬餘冊,其中古籍圖書1.2萬餘件。2008年被涪陵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涪陵區古籍保護中心,201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重慶市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目錄
基本介紹
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區中山西路18號,前身為1926年成立的「涪陵縣公立圖書館」,1999年3月,由原幟城區圖書館和文化館合併,成立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被文化部和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和重慶市「先進圖書館」。
展廳展館
該館占地面積約2400餘平方米,館舍面積5100平方米。全館設有圖書借閱室、報刊閱覽室、親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紅岩文化室、讀者自修室、多功能廳、明善古籍文獻館和共享工程涪陵少區支中心。2009年起我館全面實行免費開放,現已發展成為全區少年兒童的文獻收藏中心和課外閱讀活動中心、少年兒童工作者學習交流和文獻信息檢索中心、各中小學圖書館(室)業務研究和輔導中心、全區古籍普查和保護中心、少年兒童校外素質教育[2]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館藏實力
館占地面積約2400餘平方米,館舍面積5100平方米,現有藏書22萬餘冊,其中古籍圖書1.2萬餘件。2008年被涪陵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涪陵區古籍保護中心,201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重慶市古籍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26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全國各地修志,涪陵縣當即響應,並決定成立圖書館,任命肖沂為籌備人,張希仲為籌備員。
1928年「涪陵縣公立圖書館」建成並開放,同時成立了以周光南為首的董事會,委任李懋方為館長。
1940年,日本飛機首炸涪陵,圖書館被迫疏散,將所存書籍裝箱存放並閉館。
1942年,涪陵公立圖書館董事會決定將「涪陵縣公立圖書館」改為「涪陵縣私立存古圖書館」。
1945年抗戰勝利後,又將全部書籍運回,於當年12月10日對外開放。
1949年涪陵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存古圖書館。1950年涪陵縣文化館成立,存古圖書館將全部藏書及閱覽工作交文化館辦理。
1956年,涪陵縣人民委員會建立涪陵縣圖書館,館址仍設在中山公園內縣文化館隔壁。
1957年,文、圖兩館合併,張韞德任副館長(館長空缺)。
1979年1月,縣革委決定兩館分家。
1983年,涪陵縣圖書館改為涪陵市圖書館。
1996年,撤銷縣級涪陵市,涪陵市圖書館改為涪陵枳城區圖書館。
1998年7月,涪陵三機關合併,1999年3月,由原幟城區圖書館和文化館合併,成立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其他信息
機構設置
1、辦公室
協助館領導做好全館後勤保障工作;負責本館規章制度、工作計劃、總結、規範性文件的起草、修訂和上傳下達;做好財務、人事、工資、檔案、固定資產、醫保、公積金等的管理工作;做好對外接待、對外宣傳和車輛管理等工作。
2、保衛科
負責全館的安全生產、安全保衛工作,做好對物業人員的管理和重要場所的監控工作;負責全館考勤、請(休)假登記和辦公、業務用品的採購、登記、發放和保管工作;做好對外接待和聯絡工作,負責協調各種會議、活動的場地、音像的布置和運行。
3、輔導部
負責本館業務研究工作,做好對基層圖書室、流通點的業務輔導工作;負責策劃、組織區級青少年系列讀書活動,組織優秀選手參加市級、國家系列讀書活動;負責紅岩聯線的協調、管理和活動開展;負責本館各種宣傳專欄和標語的製作。
4、流通部
負責借閱管理和讀者管理工作;利用館藏資源開展好新書推薦、送書下鄉、讀者諮詢和讀者活動工作。
5、特藏文獻部(古籍保護分中心)
負責我區古籍普查、申報、保護和利用工作;負責本館1976年以前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和利用工作;加強古籍保護的學術研究、對外交流和科研工作。
6、數字文獻部(共享工程支中心)
負責本館自動化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數字資源系統的建設、管理與維護,做好共享工程涪陵少區支中心建設與服務工作。
7、采編部
負責本館各種類型文獻的采編、回溯建庫和文獻典藏等工作。
視頻
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常去圖書館的人有哪些特質? ,搜狐,2017-04-15
- ↑ 「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 ,搜狐,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