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娘娘
泰山娘娘 |
中文名;泰山娘娘
|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千百年來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碧霞元君讓大眾倍感親切,愈加信賴,一躍成為了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
中國民間的「北元君,南媽祖」的說法,指的是碧霞元君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捨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1]
目錄
來歷簡介
碧霞元君,道教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親切的稱為:泰山奶奶、泰山娘娘、泰山聖母、天仙聖母等,其道場是在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千百年來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碧霞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碧霞元君讓大眾倍感親切,愈加信賴,成為了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
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誕辰:農曆「四月十八」。
碧霞元君,全稱「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其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
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稱:「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
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所專有。
信仰體系
碧霞元君信仰體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君的道場是在北方地區的泰安市的泰山,泰山是五嶽之尊的「東嶽」,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泰山之「泰」,《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風俗通義》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五嶽之中泰山為「東嶽」,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按五行屬木,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故有日出扶桑之說;「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禮記·鄉飲酒》;「仁」乃天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於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就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天地大德」、「帝王騰飛之地」。碧霞元者出於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繼承了東方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云:「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與婦女問題聯繫在一起,人們便認為元君主宰生兒育女。
史料記載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傳統說法以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為代表: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為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而撰為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號雖自宋時,而泰山女之說則晉時已有之。張華《博物志》稱:「文王以大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記》記載:「後漢胡母班嘗至泰山側,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書於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果得達,復為河伯致書府君。」此二事也。《列異傳》記蔡支事,又以泰山神為天帝之外孫。自漢以來,不明乎天神地袛人鬼之別,一以人道事之。於是封岳神為王,則立寢殿,為王夫人,有夫人則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孫矣,唐宋之時,但言靈應,即加封號,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實之也。而據今人周郢考證,「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現應不早於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稱號是「玉女」(或作「玉仙」)。據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見於漢末曹操詩。東漢山川崇拜與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錯影響,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認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與道教有密切關係的曹操,於所作遊仙詩《氣出唱》中寫下「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翔」之辭。自此「玉女」形象開始於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國曹植《遠遊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詩作中,皆出現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於此一信仰而設置。宋真宗封禪,據此 「新玉女之像」,立龕以祀,並御製《玉女像記》,推動了這一信仰的傳播。至元佑之時,岱頂已有玉女之祠,並有官員進謁祈雪的記錄(岱頂劉袞題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脫遊仙詩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佑時人王山所撰《盈盈傳》(收入《雲齋廣錄》卷九)中,述東山妓吳盈盈「夢玉女命掌奏牘」而卒,後其情人王山吊之於玉女池畔,玉女與王山宴飲賦詩後,又召盈盈與山同寢。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與後世之元君大異其趣。 入金元後,泰山玉女崇信進一步擴大,且影響至女真皇室。岱頂大觀峰有明昌間濮國公主題名云:「敬詣岱嶽,焚香致禮畢,明日遂登頂,拜於玉仙祠下。」公主仍稱女神為「玉仙」(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也稱玉女為「岱嶽太平頂玉仙娘娘」),說明當時尚無「碧霞元君」之名號。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現一重要變革,即開始明確將玉女崇祀納入道教範疇。元杜仁傑《泰安阜上張氏先塋碑》中記泰山道士張志純於金貞佑之亂後重葺泰山祠宇,「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裒」(收入《重輯杜善夫集》)。這是玉女祠自創建以來首次大規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歸屬道門管理。重修後玉女祠改額為昭真觀,中統五年(1264)《天門銘》摩崖後有「昭真觀主翟慶真同立」一行可證。昭意為昭示、彰明,真則為道徒對仙人的稱呼,道籍稱老子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觀名取意於此。改額「昭真」,意在強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才開始被稱為「碧霞元君」。較早的文獻見於明許彬天順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記》:「予自永樂九年(1411)發解山東,還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為天順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康驥德良、按察使王鉞世昌同一登覽,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業已出現。另明初宋濂《登岱》詩中也有「靈光長繞碧霞宮」之句(見《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證(另《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亦有「萬民朝拜碧霞君」之語,因其成書年代說法不一,暫不作為證據)。又《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經》。經文中歷數岳帝駕下神祇,有一段寶誥專述碧霞元君,寶誥云:「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聖大慈,願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時天尊說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頂禮……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藏分類題解》據本經中泰山神號用元代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聖帝」,認為經書「當出於元」,任繼愈《道藏提要》則認為系明代所作。筆者傾向於後一種意見。泰山玉女於明代易名為碧霞元君,我以為實有以下社會變化的深層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復古,詔去泰山神帝號,同時強化其神之官方色彩,嚴禁民間「非禮之瀆」,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間祀典向官方祀典回歸。民間對於泰山的崇祀活動,只得另尋其它對象,亦即清人孔貞瑄《泰山紀勝》所云:「東嶽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爾。」另一方面,道徒大力將泰山女神的形象進行轉化,將「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並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實」。其意在於:一、玉女作為興起於泰山的民間神,從未列入朝廷祀典,嚴格說來,屬於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給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東嶽泰山之神,無所謂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禮,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號,有助於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彩,進一步明確了其神的宗教歸屬性(玉女雖早見於道籍,但其名不專屬於道教,如世俗稱美女為玉女;而元君則為道教專名,絕無歧義)。三、將女神形象從「年可二十四五」(《盈盈傳》中所記玉女年齡)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轉換,並賦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以適應社會群體「母神」崇拜的信仰訴求。
道士對泰山女神的這番重塑,得到了朝廷與民間的雙重認可。在朝廷方面,自正統十年(1445)始,內廷不斷下詔發帑重修岱頂昭真觀;至明憲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時命中貴有事於(昭真)祠」,開啟了致祭元君的先例;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昭真祠後,憲宗賜額為「碧霞靈應宮」,無疑首肯了道徒對女神的形象改造與碧霞封號的真實性。在民間方面,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與此同時,元君廟祀亦由泰山漸向周邊傳播,由京師,而北直,而江南,漸成為普及全國的民俗信仰。爾後且脛大於股,其神威赫然凌駕於岳帝之上。正如明人謝肇淛所論:「古之祠泰山者為岳也,今之祠泰山者為元君也。」 「碧霞元君」作為泰山女神的正式名號也由此確立。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說、黃帝玉女說、華山玉女說等等。
泰山學者周郢多次考證。
碧霞元君生於「四月十八日」,此說由來已久,源頭甚長。最早的載錄見於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其記云: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岱史》卷九《靈宇紀》錄隆慶時人王之綱《玉女傳》引。按清康熙朝泰安同知張奇逢所立《禁止捨身碑》所引與此略有不同,其碑云:「矧讀頂廟碑文內載《玉女卷》云:天仙聖母本石□[氏],西牛國奉符縣人,生東漢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兩者出生之年號不同而日期一致。)這是最早出現的關於碧霞元君身世的文本,書中將女神誕生之日設定在「四月十八」。由於寶卷作為一種講唱文學樣式,宣於婦孺,傳布尤廣,此說遂不脛而走,流為丹青,載入經籍,成為世俗公認的「娘娘聖誕」。
延至清代中葉,「四月十八日」為元君聖誕說,被清政府正式認可,列為宮廷定製。清廷入主中原後,對碧霞元君信仰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參見拙作《天下東嶽廟》,載《東嶽信仰與大眾生活》,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版)。至康熙一朝,以康熙帝登岱致禮碧霞宮,賜匾「坤元葉應」為標誌,宣示了清廷對元君崇祀的認同。雍正帝繼承這一政策,曾詔修碧霞宮,賜額「福綏海宇」,並在《碧霞宮寶幡步虛詞》中以「子視群蒙敷惠澤,母臨庇土荷帡幪」,「常將天福人間錫,獎孝褒忠佑萬方」(《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卷二六《雍邸集·六》)之詞,表露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乾隆帝本人不僅在政治姿態上如此,在個人信仰上也更多接受了碧霞元君,《金川紀略》中記當時傳聞:乾隆皇后富察氏因子夭亡,悲悼成疾,夢碧霞元君召之,於是乾隆帝特為東巡登岱,祈福於岱頂碧霞祠。因此,在乾隆一朝,不僅屢次敕修岱頂之祠,還在離宮內苑——圓明園與避暑山莊分建廣育殿(建於夾鏡鳴琴橋東山坡)與廣元宮(建於敞晴齋附近),祀碧霞元君。清帝居圓明園時,每值初一、十五皆至廣育宮拈香。
作為碧霞元君信仰的一項內容——「四月十八」娘娘聖誕,也為清廷所接受,屆時在宮內都要舉行慶賀活動。近代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京師頗重此節,例向南頂進香。宮中亦受影響,而有演戲之事,園內則在廣育宮(殿),宮內則在廣生樓。」四月十八日,除帝後前來瞻拜聽戲,有時宮人還在廣育殿附近的聚遠樓和福海北岸的松風閣「過皇會」以作慶賀。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乾隆帝發布詔旨,正式開啟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覽》卷《分覽一·岱頂中》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香帛進謁為常。清《泰山志》卷三《盛典紀》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皇帝遣內侍御大臣一員進香。於十七日齋宿岱頂。十八日黎明,詣碧霞祠行禮。歲以為常。
學者王克煜說,「三月十五」聖誕日期的最早記錄,是民國女作家凌叔華的《泰山曲阜遊記》。根據時人所記,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見無形之中,「四月十八」這一天,已為皇帝所壟斷。普通進香庶眾無奈望祠興嘆,絕難一奠心香,群體祭祀活動只能另選時日。
「三月十五」系元君「換袍日」。即這一時段,春夏代序,天氣轉暖,神儀上之舊帔漸敝,例應換置新袍。信眾往往醵資制服,於此日群聚岱祠,行換袍之禮。此俗申來甚久,《明紀》卷二二載:弘治十二年,兩宮太后「使使詣泰山進神袍,……劉健等力諫,帝重違兩宮意,不聽。」紅門宮北小碑林民國二十四年(l935)立《濟南府西關同社人碑》寫換袍事便特筆標出「三月十五」:「民國二十一年,同赴岱頂敬獻大匾一塊,萬民傘一把,袍五身。……又擬於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紅門碧霞宮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雲。」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戲傳略》詳載民國時泰安風俗:「三月十五泰山頂,老奶奶換衣裳,碧霞祠唱社戲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鄉、新泰、萊蕪、淄博、德州、桑園等地,各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都到達泰山頂,晚上溫台開戲,這時碧霞祠山門內外,鍾、鼓樓上,東、西神門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晚上不單唱戲,中間還加上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過金橋等迷信活動,做的活靈活現。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戲,並舉行給老奶奶換衣裳。」(《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頁147,泰安郊區政協文史委1989年12月版)「四月十八」吉日既為官府所占據,信眾聚會行香,便更多地選取在「三月十五」這一「換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因,將這一「良辰」傳說成了元君聖誕。雖辛亥國變,清廷「四月十八」之禮廢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帶卻已相沿成習,深入人心,再難更易。
因此元君聖誕從「四月十八」到「三月十五」的變化,反映的其實是朝廷與民間對碧霞元君主祀權的爭奪,其背後頗有深邃的文化內蘊可資解讀。
史考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時,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龕供奉其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創建昭真祠。祠於金代改為昭真觀,明代稱「靈佑宮」,近代稱「碧霞祠」。元君廟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頂的碧霞祠為主廟,山下的遙參亭、紅門宮和靈應宮都是元君行宮。此外,泰山周圍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廟。
人物影響
明清時,由於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每日裡香火旺盛,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首先,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聖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來此祭拜以示慶賀。
岱廟遙參亭內自明以來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間把遙參亭稱為泰山第一行宮。現遙參亭正殿內仍奉祀碧霞元君,東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廟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宋代以後,元君廟遍及全國,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廟有山西太原、山西晉城、山西蒲縣、山西萬榮、河南鶴壁、陝西西安等7處。
歷史發展
碧霞元君在明清時期的中國民間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蓋出現於唐代,此時也應該出現了其祠廟。宋代,碧霞元君廟在一些地區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後祠廟數量急劇增多,行宮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廟會規模較大,在華北的一些地區規模尤大。碧霞元君廟的規模不一,有一些相當大,超過了泰山的祖廟。皇帝、王公、太監、官員、僧道、士紳、百姓、軍人等階層都參與了碧霞元君廟的修建。碧霞元君廟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廟由道士主持的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當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廟與東嶽廟、天妃宮混淆的情況。對於碧霞元君這種民間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頗有微辭。
碧霞寶誥及註解
碧霞寶誥(1)
志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2)。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質(3)。膺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4)。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鎮天仙之號,策顯碧霞之封(5)。統岳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6)。巡聲赴感,護國安民(7)。大聖大慈,至孝至仁(8)。天仙玉女,廣靈慈惠(9)。恭順溥濟,保生真人(10)。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11)。
【註解】:
(1) 碧霞寶誥:碧霞元君,全稱「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俗稱「泰山奶奶」。寶誥,用於褒揚。
(2) 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泰山,五嶽之一。五行屬東,四時主春,五常主仁,主生髮。《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故碧霞元君亦為送子之神。此句言碧霞元君現法身之處。
(3) 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質:曩(nǎng)時,過去、以往之時。根本,本源。帝真之質,仙真之體。明代前元君稱「泰山玉女」,明代易名「碧霞元君」,此句有言此歷史背景之意。
(4) 膺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膺(yīng),承擔,接受。九炁,道教認為天地混沌之時有玄、元、始三氣,三氣各化生三氣,合成九氣,為萬物之源。垂慈示相,為仙真對眾生的慈愛示現。冠,為首。百靈,眾生。
(5) 行滿十方,功周億劫。位鎮天仙之號,策顯碧霞之封:行(héng)滿、功周,皆為德行圓滿之意。此句言,因元君之功德深遠,而被封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
(6) 統岳府之神兵,掌人間之善惡:岳府,岱嶽、指泰山。
(7) 巡聲赴感,護國安民:以上二句言碧霞元君之職能。
(8) 大聖大慈,至孝至仁:大聖,碧霞元君具有最高智慧。大慈,碧霞元君無比慈愛、慈悲。至孝、至仁,碧霞元君位屬東方,東方五常主仁。
(9) 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此句言元君慈祥呵護眾生。
(10) 恭順溥濟,保生真人:溥(pǔ)濟,普遍救濟。保生,言元君保生送子之職能。
(11) 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為碧霞元君之聖號。又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
地方
岷縣湫神珍珠聖母
在岷縣18位湫神中的第11位珍珠聖母, 俗稱崖上阿婆,本廟在岷陽鎮周家崖村。原型為神話人物碧霞元君。
徐州泰山
在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南郊風景區,有座泰山。相對與山東泰山的峻偉、高大,徐州多的是小巧、靈秀,並且憑藉着獨特、不俗的風景與深厚宗教歷史文化積澱而蜚聲海內外。徐州泰山,位於徐州南郊風景區,東臨彭園,南望泉山,西靠雲龍湖,北依雲龍山,是淮海經濟區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也是重要的佛教開放場所。
徐州奶奶廟傳說
山上有座泰山寺,裡面奉着碧霞元君殿,民間稱之為泰山奶奶廟。 說起「奶奶廟」的來由還有段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徐州一帶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騎馬坐轎的來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東嶽泰山,求東嶽大帝為其保佑,而許多貧民百姓則沒有盤纏錢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東嶽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也就是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當時年僅十五六歲,她得知這一情況,非常焦急,欲拯救處於水火中的災民,決定自己獨自前往徐州為更多的百姓消災除害、解難。但家人考慮她年紀尚小且隻身一人,放心不下,沒能同意。這可急壞了小碧霞,此時曹舅爺知道後表示願意護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經過長途艱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終於來到了徐州並很快降服了瘟神,也為從四方趕來的百姓治病收災。人們為了紀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為她建立了殿堂。同樣,曹山舅不僅護駕有功,他也為人憨厚,性格耿直,樂善好施,疾惡如仇。人們也不會忘記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後,人們又建了曹山亭,裡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從此常年在山下一條上山的路口守護,嚴防妖魔上山搞破壞,並向人們講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報應的道理,勸化世人回心向善」。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頂,規模宏偉,氣勢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爐等設施,平日裡是煙霧繚繞,香火鼎盛。
碧霞民俗文化
按照有廟就有廟會的常理,可以推斷泰山廟會的形成應在奶奶廟建成之後。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為泰山廟會,也是廟會的正會,其後兩天是偏會。這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幾天。四鄰八鄉的善男信女都雲集於此給泰山奶奶敬香磕頭,乞求平安。而民間依然流傳着「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說法。所以,來泰山要先拜山腳下的曹山亭。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點。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紛紛來到泰山廟,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會期間,敬香者不僅涉及所屬六縣(市)、五區,而且魯南、豫東、皖北一帶的善男信女都來此朝拜。這充分體現了佛教文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求。
行宮分布
(一)主要碧霞祠
1.碧霞元君祠祖庭(山東省泰安市)
上廟 碧霞元君祠。興於康熙、盛於嘉慶,前後歷經300餘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結構嚴謹,布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泰山護魯山口碧霞元君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大殿為五楹,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檐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樑畫棟,晴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為壯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東、西殿之間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時代,大殿輕易不開,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資格進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二十一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中廟 紅門宮。此處位於天門,天街坊之北,正殿斗拱彩繪、供元君神像。為碧霞元君的中廟,紅門宮創建年代無考。但是根據民國十八年《重修泰安縣誌》所記載:「紅門宮,在一天門北,元君中廟也。明天啟六年重修, 登岱總會之區…………右合雲亭,」
下廟 碧霞靈應宮。元君下廟,此處位於蒿里山下。根據《岱覽》記載,此廟建築頗宏偉:「舊有天仙祠元君下廟也。明萬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賜額『靈應宮』,前後殿廡崇麗,迴廊周密,中為崇台,下門四達。上設銅樓亦萬曆時造,號金閱,杯宇欄棚,象設皆范銅鍍金為之。自頂移遙參亭。」
2.台灣省草衙龍鳳宮
在台灣,碧霞元君的神廟被稱為「泰山行宮」即高雄市前鎮區的「草衙龍鳳宮」,廟中所供奉的碧霞元君金身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3.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帝母宮
相傳道教創始人老子及道教南華真人莊子都曾在這一帶活動過。「帝母宮」則興盛於漢唐,現存遺址建於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來,在皖西北兩淮一帶一直是道教活動中心。三月十五,鄰近縣市的善男信女都會雲集於此,帝母宮內更是人流滾滾,香霧騰騰。虔誠的香客來此敬香、祈禱,使這一古老的宮觀更加煥發了昔日的靈光。
元君前身為玉女,是東嶽大帝的女兒,雕像出現於漢宮,為金童玉女雕像之一。到五代時,大殿傾塌,金童化為清風而去,玉女則隱入池中。宋真宗到泰山封禪時至池邊洗手,池中突然冒出一尊石人,真宗叫人撈起,在泰山建寺供奉,冊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專管人間生男育女之事,並能保護孩童健康成長。八公山自有帝母宮後,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來廟裡求子求嗣者特別多。但凡想生男育女的少男少女和盼人丁興旺的婦嫗耆老,紛紛前來燒香求福,且時常應驗。一傳十、十傳百,帝母宮香火日漸興旺。這座帝母宮被譽為「淮上第一廟觀」。
4.山東省慶雲泰山碧霞元君行宮
慶雲泰山行宮,占地面積達1500平方米。築有行宮門樓,底層為大拱孔門,頂層為殿宇式建築,四角飛檐,柱廊環繞。大殿為倒座式,內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宮位於今慶雲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誌慶雲八景之一。
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布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圓通自在天尊。
5.北京市豐臺區草橋北部碧霞元君廟
在豐臺區草橋北部有一個小村莊,名叫中頂村。村中有一座中頂碧霞元君廟。據史料記載,該廟建於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碧霞元君在民間赫赫有名,傳說她是東嶽泰山大帝的女兒,又稱天仙玉女,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她與從古天竺國遠道而來的觀世音菩薩,都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廟,分別是東頂、 西頂 、南頂、北頂和中頂。東頂碧霞元君廟在東直門外東頂村,毀於「文化大革命」。西頂碧霞元君廟在海淀區的麥莊橋北,緊挨着世紀金源時代購物中心,是五頂廟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個,有四層大殿。南頂碧霞元君廟位於豐臺區大紅門外的南頂村,原有殿宇3座。廟已無存,其舊址為今北京橡膠五廠廠址。北頂碧霞元君廟位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北端的奧運主場館區內,與鳥巢、水立方毗鄰。2003年,修繕好的廟宇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是北京民俗博物館分館。
中頂碧霞元君廟的前身是唐朝時修建的萬福寺。這一點在以往北京歷史資料書籍中極少談到。只有《順天府志》記載道:「碧霞元君廟,唐剎舊址,在右安門外草橋北。草橋,唐時有萬福寺,寺廢而橋存,明天啟年間即建中頂碧霞元君廟,士人稱為中頂。」中頂碧霞元君廟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建成後香客如雲,香火旺盛,曾經輝煌多年。後年久失修,又經戰亂,搖搖欲墜。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下旨撥款重修,贈送了一對石獅子,並為廟名及兩殿門額題字。至清末又頹廢不堪,無人繼修而成一瓦礫場。民國時也曾重修,但規模有限。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小學校教室。「文革」中遭受厄運,神像、石碑、石獅均被拉倒、打砸,損毀嚴重。改革開放以後,有關部門撥款修葺了中頂碧霞元君廟。1984年5月被公布為豐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資20萬元對正殿、山門進行了修繕。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搜了網 ,2022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