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中學
江津中學1906年,官立江津中學堂開辦後,「特科貢士」楊仕欽為首任監督(後稱校長),他倡導「究中國學者,排斥西學是為守舊,習西方科學者,詆毀中學是謂忘本」,名曰「保粹開新」,為學校辦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體現在課程上,即在學習國文的同時,開設物理、化學、生物課程,並將實驗引入課堂,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展。其時,江津中學的開課行事,既是遵學部規定,又是仿日本體制。
尤其是在第一班入學的開學典禮上,先做了一個「製取氫氣」的實驗,然後才進行其它儀式。今天,這樣的實驗不足為奇,但在那時堪稱是「洋把戲」了,喚起了多少青年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1917年,聶榮臻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津縣立中學(今江津中學),在這裡,他得以從達爾文的《進化論》[1]、赫胥黎的《天演論》等書籍中吸取營養。此外,包括後來成為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陳文貴、李先聞等祖國棟樑,恰同學少年,正是在這樣的「新學」中深受教益,對他們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風氣開化,使江津縣的留學勤工儉學學生,成為四川最多的縣之一,其中江津中學又占到整個江津縣的一半以上。聶榮臻正是赴歐勤工儉學精英之一,直到他年屆八秩猶自題:「喜松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
可以說,百年前江津中學的誕生,雖也曾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封建迷信和守舊勢力的詆毀,但她順應了引進新文化、新思想的潮流,以新的姿態面世,成為了江津民風開化的結晶。
目錄
反對讀死書
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曾舉辦「關注人人的運動會」
新學在江津中學得以繼承和發展,與其歷屆「掌燈人」不無關係。
1928年,校長施俊傑頒校訓「勤、誠、恆」,勸勉諸生「修學以勤、立身以誠、以恆繼之」,而這一校訓沿續至今,對於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影響深遠。
1931年,鄉人吳芳吉返津,任江津中學校長。
在管理上,吳芳吉十分重視學生德、智、體三方面同步發展,作一個有高尚情操、豐富知識和健康身體的有用人才。並親自設計校徵圖案為「一筆、一琴、一球」,作詩解釋為「當中圖樣意難搜,一筆、一琴與一球,紅、藍、白色最明眸,德、智、體育期三優。」
1932年,建校26周年,除開紀念會外,在新運動場上,舉行了學校首屆運動會。教師、學生、工人,人人參加。不愛運動的學生,也要用乒乓拍子端着雞蛋競走50米,工人有切菜比賽,挑水競走等。
吳芳吉還要求學生不要讀死書,並規定每周星期三為家書日。為了改進英語的教學方法,他特邀請重慶大學加拿大籍教授文幼章博士,來校作示範教學,文氏系英語直接教學法的創始人,並着有一套中學英語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他的示範教學,使教師們在觀摩中都大開眼界,對改進歷來在英語教學上的陳舊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年,傅成瓊、朱孝鴻、施民瞻繼任校長,主張學習國外現代教育[2],倡導教育民主,引導師生採用西方教育思想,尊重學生意願,減輕學習負擔,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自己的興趣。由此,江津中學現代教育思想日臻完備。
搞「兩張皮」
教育教學圍繞理念走,漸成「津中模式」
解放後,江津中學列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教學質量享譽全川,並於1960年被四川省列為三所重點中學之一(另兩所為成都四中、重慶三中)。經歷「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2年恢復辦學後,學校再度將文化教學提到重要地位。
1978年7月,聶榮臻元帥為母校題詞:「振奮精神、加備努力、精心培育、刻苦學習,讓教育的春天開出萬紫千紅絢麗多彩的花朵,為人類做出並應有的貢獻」。
江津中學將聶帥題詞與學校的辦學歷史結合起來,形成了「熱愛祖國、艱苦創業、勤奮學習、勇攀高峰」的「津中精神」,並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及「會學習、會創新、會處世、會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目標,和以「和諧、特長、卓越」為主導的江津中學辦學特色。
其內涵是,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都是學校培養的對象;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用發展的觀點正視學生成長;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和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取向。
根據這一教育思想,江津中學認真設計和實施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打造教育文化環境,如1995年起,教師即運用聲、像、影等現代化手段,增加課堂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形成了持久穩定,獨具特色的津中辦學模式,為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視頻
江津中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解讀達爾文《進化論》的10個漏洞,地球生命仍是未解之謎 ! ,搜狐,2018-06-04
- ↑ 現代教育的十大特性 ,搜狐,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