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簡要概況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水稻研究所、 浙江大學,實驗室是以原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為基礎,結合浙江大學相關學科開展建設。2003年11月,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實驗室建設計劃的專家論證,12月被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實驗室現任主任 錢前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家洋院士。
研究領域
實驗室以水稻資源學研究和分子育種為重點,開展水稻生物學研究,為稻作科技發展提供先進的資源平台、技術平台和理論平台。圍繞此中心任務,確定以水稻種質改良與創新的遺傳學、水稻發育生物學、水稻環境生物學和分子育種為主要研究方向。具體研究內容為:1、水稻種質改良與創新的遺傳學基礎研究,包括:優異種質資源的發掘、創新和利用,稻的演化、遺傳多樣性及保護生物學研究,遺傳學重要研究材料構建及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2、水稻產量與品質基礎理論研究,包括:雜種優勢機理,理想株型塑造理論,品質形成機理;3、水稻環境生物學研究,包括:水稻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水稻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轉基因水稻的環境安全性;4、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包括:基因定位與克隆,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分子設計和生物反應器等。
學術支撐
原農業部水稻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立於1993年,實驗室通過十餘年運行,應用綜合技術手段,開展水稻生物學重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形成了多性狀綜合分析重要種質、多學科協作創造重要材料、多途徑並舉攻克重要難題的特色,確立了在遺傳育種、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生物技術研究上的優勢,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如:建成了國內最大的水稻單項作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內最大的水稻T-DNA插入突變體庫;應用雜交水稻親本選配理論和株型塑造理論,育成「汕優10」等主栽組合和超級雜交稻組合「協優9308」;發掘新的細胞質源,拓寬雄性不育細胞質的遺傳基礎,育成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中9A」;發掘、定位和克隆了多個重要基因,其中合作克隆的控制分櫱性狀的基因,在《NATURE》上發表;首創轉基因雜交稻,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在國內首次成功育成並通過省級審定的抗病雜交稻新組合「協優218」和「中優218」;形成了一套模擬研究田間轉基因水稻花粉飄移規律的新方法,為轉基因安全評價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項目成果
實驗室先後取得國家科技進步[2]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等重大成果。浙江大學的相關學科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植物病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分別是國家重點學科、農業部重點學科和浙江省重點學科,均為「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多年來,在傳統學科研究基礎上,發展了寄主-害蟲-天敵相互關係、植物與病原互作分子機理和轉基因作物風險評價等方向,形成了應用分子生物學為主導內容的學科特色,在水稻抗病蟲機理、有益生物利用和轉基因作物生態評價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學科地位和影響。自2001年首次參加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並取得良好成績以來,實驗室共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取得發明專利3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79篇,其中SCI收錄30篇;出版專著9本。
視頻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浙江大學擁有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位居高校第一! ,搜狐,2017-04-23
- ↑ 國家科技進步獎 申請條件,搜狐,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