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氨芐西林化學結構分子式。原圖鏈接

氨苄西林(英語:Ampicillin),學名藥,又名「安比西林」或「氨苄青黴素」,是一種β-內醯胺類抗生素,可治療多種細菌感染。適應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腦膜炎沙門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內膜炎。也能用於預防新生兒的B群鏈球菌感染,可經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給藥。

目錄

概述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於1961年首次發現,已列名於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醫療體系必備藥物之一。 化學名稱:(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氨芐西林;別名:安非平; qidamp; ay-6108;氨芐青黴素 乙酰氨基〕-7-氧代-4-硫雜-1-氮雜雙環[3.2.o]庚烷-2-甲酸三水化合物 分子結構式:C16H19N3O4S·3H2O

在2014年,每劑靜脈注射針劑批發價約於 0.13 到 1.20 美金之間。十天療程約會花費13美金左右。適應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腦膜炎沙門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內膜炎,也能用於預防新生兒的B群鏈球菌感染,可經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給藥。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主要使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及急性細菌性膀胱炎等。和阿莫西林相比,口服氨苄青黴素生物利用度較低,且易產生腸道副作用。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氨苄西林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屬於氨基青黴素類。氨基西林也包含了「阿莫西林」(Amoxicillin),比青黴素或耐青黴素酶青黴素(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s)更易穿透革蘭氏陰性菌,不過易被細菌β-內醯胺酶(Beta-lactamase)分解,因此常搭配舒巴坦(一種β-內醯胺酶抑制劑)一起使用,以加強對可產生β-內醯胺酶細菌的治療效果。常見副作用包含紅疹、噁心,以及腹瀉。不適用於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嚴重副作用包含偽膜性結腸炎及全身型過敏性反應。功能衰竭患者用藥必須減低劑量。妊娠及哺乳期間遇藥目前顯示安全。

作用機制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是殺菌性的抗生素。能滲透革蘭氏陽性菌及部份革蘭氏陰性菌。經由結合在細菌細胞壁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阻礙細菌合成細胞壁的第三及最後階段,最終引致細胞裂解。

用途

治療

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與另一種青黴素的阿莫西林羥氨苄青黴素)非常相關,兩者都是用來治療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普遍的肺炎,及由流感嗜血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氏桿菌引起的腦膜炎。它與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組合作為蜂窩性組織炎的經驗治療,及抵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協助治療一型鏈球菌感染。由於對氨苄西林的抗藥性,一般都會與其他抗生素組合使用,或轉用另一種抗生素。

基因轉殖

氨苄西林時常被用於分子生物學上,作為基因轉殖成功與否的指標。通常基因轉殖所用的基因載體皆帶有抗氨苄西林的基因,細胞(如大腸桿菌)在被人工轉殖基因的基因載體轉型進入後,其載體上的基因表現能使其在充滿氨苄西林的培養皿中存活,因此可推斷所需基因有成功插入基因載體內。

藥理作用

氨苄西林為半合成的廣譜青黴素,抗菌機制是阻止細菌的細胞壁合成,故不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殺滅細菌。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青黴素盤尼西林)近似,對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的作用較優,對其他菌的作用則較差,對耐青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效。革蘭陰性菌中淋球菌、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百日咳桿菌、大腸埃希菌、傷寒與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奇異變形桿菌、布氏桿菌等對本品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肺炎桿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對本品不敏感[1]

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0.5g後,於0.5~1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12μg/ml;靜脈注射0.5g後,15分鐘和4小時後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和0.6μg/ml。廣泛分佈於胸腹腔積液、關節腔積液、房水和乳汁中,且濃度較高。膽汁中濃度高於血藥濃度數倍。可透過胎盤屏障,但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能力低。蛋白結合率為20%~25%。半衰期約為1.5小時,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長至7~20小時。12%~50%的藥物在肝臟代謝,部分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

氨苄西林給藥後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後達血藥濃度峰值,分別為5.2μg/ml、7.6μg/ml;肌內注射0.5g,0.5~1h達血藥濃度峰值,約為12μg/ml;靜脈注射0.5g後15min和4h的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0.6μg/ml。新生兒和早產兒肌內注射10mg/kg、25mg/kg後1h,血藥濃度達峰值,分別為20μg/ml、60μg/ml。藥物吸收後在體內分佈廣泛。胸腹腔積液、關節腔積液、眼房水、乳汁中藥物濃度較高。氨苄西林在膽汁中的濃度高於血藥濃度數倍;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氣管分泌液中濃度為同期血藥濃度的1/50;孕婦血清中藥物濃度明顯低於妊娠期。氨苄西林可透過胎盤屏障,羊水中可持續保持一定血藥濃度。氨苄西林透過正常腦膜能力低,正常腦脊液中僅含少量藥物,但在腦膜發炎時藥物濃度明顯增加。氨苄西林分佈容積為0.28L/kg,蛋白結合率為20%~25%。 健康成人半衰期為1.5h,新生兒和早產兒半衰期為1.0~1.2h。12%~50%的藥物在肝臟內代謝。氨苄西林腎清除率比青黴素略緩,部分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24h尿中排藥在口服為20%~60%,肌內注射為50%,靜脈注射為70%。腎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長至7~20h。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藥物,但腹膜透析對氨苄西林的清除無影響。

適應症

 
氨苄西林500mg膠囊。原圖鏈接

主要用於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統、呼吸系統、膽道、腸道感染、心內膜炎等。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及其他對青黴素具有感受性細菌引起之感染症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medicine/medicine_single.html?recno=972889019 。

禁忌症

對氨苄西林或其他青黴素類過敏者禁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患者避免使用[2]

用法用量

肌內注射

  • 成人,一日80萬~200萬單位,分3~4次給藥。
  • 小兒,2.5萬單位/kg,每12小時給藥一次。
  • 新生兒(足月產):每次按體重5萬單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時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時1次,嚴重感染每6小時1次。

靜脈滴注

適用於重症感染。

  • 成人,一日200萬~2000萬單位,分2~4次靜脈滴注。給藥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50萬單位。
  • 兒童,一日5萬~20萬單位/kg,分2~4次靜脈滴注。
  • 新生兒(足月產):用量同肌內注射。

不良反應

氨苄西林的不良反應與青黴素相似,過敏反應常見皮疹和蕁麻疹,較其他青黴素類發生率高。偶見過敏性休克、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少見功能異常,大劑量靜脈給藥可發生抽搐等神經症狀。 氨苄西林的不良反應以過敏反應較為多見。

  1. 皮疹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多發生於用藥後5天,呈蕁麻疹或斑丘疹,前者為青黴素過敏反應的典型皮疹,後者對氨苄西林有一定的特異性。注射給藥的發生率高於口服者。
  2. 偶見用藥後致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3. 少數患者用藥後可發生間質性腎炎。
  4. 少數患者用藥後偶見肝功能異常。
  5. 大劑量靜脈給藥可發生抽搐等神經系統毒性症狀。嬰兒用藥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前囟隆起。
  6. 氨苄西林相關性腸炎極為罕見。

注意事項

  • 用藥期間如出現嚴重的持續性腹瀉,可能是假膜性腸炎,應立即停藥,確診後採用相應抗生素治療。
  • 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較快,宜選用中性輸液作溶媒。溶解後立即使用。

其他同青黴素

  1. 首先詳細詢問過敏史,有過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試。
  2. 用藥前要按規定方法進行皮試(濃度為500單位/ml,皮內注射0.05~0.1ml)。
  3. 一旦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應立即肌內注射0.1%的腎上腺素0.5~1ml,臨床表現無改善者,半小時後重複1次,同時配合其他對症治療。
  4. 本品不宜鞘內注射,可經肌內或靜脈給藥,當成人一日劑量超過500萬單位時宜靜脈繪藥。靜脈給藥時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50萬單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時1次,以避免發生中樞神經系統反應。
  5. 哮喘濕疹花粉症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慎用,嚴重腎功能損害者應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
  6. 大劑量給藥時,應考慮到帶入的鈉離子或鉀離子,可引起高鈉血症或高鉀血症。青黴素鈉100萬單位含鈉離子1.7mmol(39mg);青黴素G鉀100萬單位含鉀離子1.5mmol (65mg)。
  7. 本品水溶液不穩定,易水解,因此注射液應新鮮配製,必須保存時,應置冰箱冷藏,24小時內用完。

藥物相互作用

  1. 與丙磺舒、阿司匹靈、吲哚美辛和磺胺類藥物合用,可減少青黴素類藥物的排泄,使盤尼西林類血藥濃度升高,作用增強,但毒性反應也可能增加。
  2. 四環黴素類、紅黴素氯黴素和磺胺類等抑菌藥合用,可能降低本品抗菌作用。
  3. 氨苄西林與氯黴素聯合應用後,在體外對流感桿菌的抗菌作用影響不一。氯黴素在高濃度(5~10mg/L)時對氨苄西林無拮抗現象,在低濃度(1~2mg/L)時可使氨苄西林的殺菌作用減弱,但對氯黴素的抗菌作用無影響。且兩藥合用於治療細菌性腦膜炎時,遠期後遺症的發生率比兩藥單用時高。
  4. 與華法林合用,可加強抗凝血作用。
  5. 同時服用避孕藥,可能影響避孕效果。
  6. 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其腸肝迴圈,降低口服避孕藥的藥效。
  7. 卡納黴素可增強氨苄西林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腸桿菌屬的體外抗菌作用。
  8. 慶大黴黴素可增強氨苄西林對B組鏈球菌的體外殺菌作用。
  9. 氨苄西林與棒酸聯用,可使對產β-內醯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從64μg/ml降至4μg/ml。
  10. 林可黴素可抑制氨苄西林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11. 別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膚黏膜反應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於高尿酸血症者。
  12. 氯喹可減少氨苄西林吸收量達19%~29%。
  13. 氨苄西林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較速,宜用中性液體作溶劑。

中毒

氨苄西林用以治療敏感細菌所引起的呼吸道、胃腸道、尿路、軟組織、腦膜炎、敗血症和心內膜炎等感染。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內注射應用。吸收後分佈良好,注射給藥後,腦脊液、胸腹水、關節腔和支氣管分泌液中均可達有效治療濃度。血漿蛋白結合率20%,半衰期l~1.5h。成人常用量2~4g/d,分4次口服;肌肉注射4~6g/d,均分4次;靜脈滴注4~12g,均分2~4次。

臨床表現

  • 不良反應以過敏反應較多見。其中以皮疹最常見,發生率達3.1%~l8%,常在治療開始後7~12d出現,呈蕁麻疹或斑丘疹。注射給藥的皮疹發生率高於口服給藥。腎功能不全者,皮疹的發生率也高。有引起剝脫性皮炎的報導。曾報導8例發生過敏性皮炎的同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應考慮為變態反應性肝損傷。
  • 曾報導一患者在靜脈注射過程中原有的高血壓惡化,從130/90 mmHg升到230/130mmHg,伴胸悶、頭部劇烈疼痛。
  • 尿路感染者應用本品中可出現變形桿菌、產氣桿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二重感染。

治療

氨苄西林中毒的治療要點為:

  • 不良反應的治療原則同青黴素。
  • 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本品,腹膜透析無效 。

製劑

  • (鉀鹽)注射用無菌粉末:①0.25g (40萬單位);②0.5g (80萬單位)。
  • (鈉鹽)注射用無菌粉末:①0.24g (40萬單位);②0.48g (80萬單位);③0.96g(160萬單位)。

視頻

Preparing sterile ampicillin stock solutions
(準備無菌氨芐西林儲備溶液)
Ampicillin Preparation /NICU-SJMC
(氨芐西林製劑/重症監護病房)
Preparing Ampicillin and Gentamicin for Injection - Newborn Care Series(準備注射用氨芐西林和慶大黴素-新生兒護理系列)

參考資料

  1. 氨苄西林(Ampicillin)國家網路醫藥
  2. 氨苄西林(安比西林)Ampicillin全球華人藥物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