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英语:Ampicillin),学名药,又名“安比西林”或“氨苄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适应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沙门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内膜炎。也能用于预防新生儿的B群链球菌感染,可经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静脉注射给药。
目录
概述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于1961年首次发现,已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医疗体系必备药物之一。 化学名称:(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氨芐西林;别名:安非平; qidamp; ay-6108;氨芐青霉素 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o]庚烷-2-甲酸三水化合物 分子结构式:C16H19N3O4S·3H2O
在2014年,每剂静脉注射针剂批发价约于 0.13 到 1.20 美金之间。十天疗程约会花费13美金左右。适应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沙门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内膜炎,也能用于预防新生儿的B群链球菌感染,可经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静脉注射给药。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主要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及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等。和阿莫西林相比,口服氨苄青霉素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易产生肠道副作用。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氨苄西林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属于氨基青霉素类。氨基西林也包含了“阿莫西林”(Amoxicillin),比青霉素或耐青霉素酶青霉素(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s)更易穿透革兰氏阴性菌,不过易被细菌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分解,因此常搭配舒巴坦(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一起使用,以加强对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的治疗效果。常见副作用包含红疹、恶心,以及腹泻。不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严重副作用包含伪膜性结肠炎及全身型过敏性反应。肾功能衰竭患者用药必须减低剂量。妊娠及哺乳期间遇药目前显示安全。
作用机制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是杀菌性的抗生素。能渗透革兰氏阳性菌及部份革兰氏阴性菌。经由结合在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阻碍细菌合成细胞壁的第三及最后阶段,最终引致细胞裂解。
用途
治疗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与另一种青霉素的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非常相关,两者都是用来治疗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普遍的肺炎,及由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杆菌,李氏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它与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组合作为蜂窝性组织炎的经验治疗,及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助治疗一型链球菌感染。由于对氨苄西林的抗药性,一般都会与其他抗生素组合使用,或转用另一种抗生素。
基因转殖
氨苄西林时常被用于分子生物学上,作为基因转殖成功与否的指标。通常基因转殖所用的基因载体皆带有抗氨苄西林的基因,细胞(如大肠杆菌)在被人工转殖基因的基因载体转型进入后,其载体上的基因表现能使其在充满氨苄西林的培养皿中存活,因此可推断所需基因有成功插入基因载体内。
药理作用
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抗菌机制是阻止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故不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杀灭细菌。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盘尼西林)近似,对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优,对其他菌的作用则较差,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布氏杆菌等对本品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肺炎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不敏感[1]。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0.5g后,于0.5~1小时达到血药峰浓度12μg/ml;静脉注射0.5g后,15分钟和4小时后血药浓度分别为17μg/ml和0.6μg/ml。广泛分布于胸腹腔积液、关节腔积液、房水和乳汁中,且浓度较高。胆汁中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数倍。可透过胎盘屏障,但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力低。蛋白结合率为20%~25%。半衰期约为1.5小时,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20小时。12%~50%的药物在肝脏代谢,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
氨苄西林给药后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后达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5.2μg/ml、7.6μg/ml;肌内注射0.5g,0.5~1h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2μg/ml;静脉注射0.5g后15min和4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μg/ml、0.6μg/ml。新生儿和早产儿肌内注射10mg/kg、25mg/kg后1h,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μg/ml、60μg/ml。药物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胸腹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氨苄西林在胆汁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数倍;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孕妇血清中药物浓度明显低于妊娠期。氨苄西林可透过胎盘屏障,羊水中可持续保持一定血药浓度。氨苄西林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药物,但在脑膜发炎时药物浓度明显增加。氨苄西林分布容积为0.28L/kg,蛋白结合率为20%~25%。 健康成人半衰期为1.5h,新生儿和早产儿半衰期为1.0~1.2h。12%~50%的药物在肝脏内代谢。氨苄西林肾清除率比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24h尿中排药在口服为20%~60%,肌内注射为50%,静脉注射为70%。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20h。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药物,但腹膜透析对氨苄西林的清除无影响。
适应症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心内膜炎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及其他对青霉素具有感受性细菌引起之感染症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medicine/medicine_single.html?recno=972889019 。
禁忌症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
- 成人,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
- 小儿,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一次。
- 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静脉滴注
适用于重症感染。
- 成人,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静脉滴注。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
- 儿童,一日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静脉滴注。
- 新生儿(足月产):用量同肌内注射。
不良反应
氨苄西林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似,过敏反应常见皮疹和荨麻疹,较其他青霉素类发生率高。偶见过敏性休克、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少见肝功能异常,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症状。 氨苄西林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注意事项
- 用药期间如出现严重的持续性腹泻,可能是假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确诊后采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 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较快,宜选用中性输液作溶媒。溶解后立即使用。
其他同青霉素
- 首先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试。
- 用药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ml,皮内注射0.05~0.1ml)。
-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内注射0.1%的肾上腺素0.5~1ml,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 本品不宜鞘内注射,可经肌内或静脉给药,当成人一日剂量超过500万单位时宜静脉绘药。静脉给药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时1次,以避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 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 大剂量给药时,应考虑到带入的钠离子或钾离子,可引起高钠血症或高钾血症。青霉素钠100万单位含钠离子1.7mmol(39mg);青霉素G钾100万单位含钾离子1.5mmol (65mg)。
- 本品水溶液不稳定,易水解,因此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必须保存时,应置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
药物相互作用
- 与丙磺舒、阿司匹灵、吲哚美辛和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减少青霉素类药物的排泄,使盘尼西林类血药浓度升高,作用增强,但毒性反应也可能增加。
- 与四环霉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和磺胺类等抑菌药合用,可能降低本品抗菌作用。
- 氨苄西林与氯霉素联合应用后,在体外对流感杆菌的抗菌作用影响不一。氯霉素在高浓度(5~10mg/L)时对氨苄西林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mg/L)时可使氨苄西林的杀菌作用减弱,但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且两药合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比两药单用时高。
- 与华法林合用,可加强抗凝血作用。
- 同时服用避孕药,可能影响避孕效果。
- 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回圈,降低口服避孕药的药效。
- 卡纳霉素可增强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抗菌作用。
- 庆大霉霉素可增强氨苄西林对B组链球菌的体外杀菌作用。
- 氨苄西林与棒酸联用,可使对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从64μg/ml降至4μg/ml。
- 林可霉素可抑制氨苄西林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 别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者。
- 氯喹可减少氨苄西林吸收量达19%~29%。
- 氨苄西林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较速,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
中毒
氨苄西林用以治疗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胃肠道、尿路、软组织、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感染。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内注射应用。吸收后分布良好,注射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关节腔和支气管分泌液中均可达有效治疗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20%,半衰期l~1.5h。成人常用量2~4g/d,分4次口服;肌肉注射4~6g/d,均分4次;静脉滴注4~12g,均分2~4次。
临床表现
- 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其中以皮疹最常见,发生率达3.1%~l8%,常在治疗开始后7~12d出现,呈荨麻疹或斑丘疹。注射给药的皮疹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肾功能不全者,皮疹的发生率也高。有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报导。曾报导8例发生过敏性皮炎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应考虑为变态反应性肝损伤。
- 曾报导一患者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原有的高血压恶化,从130/90 mmHg升到230/130mmHg,伴胸闷、头部剧烈疼痛。
- 尿路感染者应用本品中可出现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二重感染。
治疗
氨苄西林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 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同青霉素。
- 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本品,腹膜透析无效 。
制剂
- (钾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5g (40万单位);②0.5g (80万单位)。
- (钠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4g (40万单位);②0.48g (80万单位);③0.96g(160万单位)。
视频
参考资料
- ↑ 氨苄西林(Ampicillin)国家网路医药
- ↑ 氨苄西林(安比西林)Ampicillin全球华人药物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