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還稱「落子劇」,又稱「落子腔」,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1]之一,屬於河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武安落子屬於板腔體,發源於河北武安,流行於邯鄲廣大地區,及北至邢台沙河、南和,西至長治黎城、潞城、左權以及南至安陽林州、內黃、 湯陰等地。流傳於河北邯鄲的稱武安落子,在山西省黎城縣的稱上黨落子,在河南省內黃縣的稱內黃落腔。
目錄
簡介
武安落子流行於河北邯鄲廣大地區的武安、邯鄲、涉縣、磁縣、峰峰、臨漳、永年、肥鄉、魏縣、曲周、雞澤、廣平等地及邢台的沙河、南和、邢台縣等地,西至山西長治的黎城、潞城、襄垣、平順等地及山西左權等地,南至河南安陽的林州、內黃、安陽縣、湯陰等地。
落子戲的行當,多以小生、小旦、青衣、老生、小丑、老旦為主,花臉亦或有之,但無以其為主的劇目,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員扮演,自1949年以後,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員。
落子戲的表演,樸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語化,以武安當地方言為主。舞台道具較為簡單,表演不以武功和戲曲程式豐富見長,將秧歌、高蹺[2]等民間舞蹈及實際生活中的某些動作融於戲中,邊唱邊做、且歌且舞,既敘事又抒情,活潑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莊諧兼重,常有妙語聯珠,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武安落子早期伴樂比較簡單,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鑼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鑔、鈸,民國年間老藝人胡文亮、王繼的又發展了吹奏樂笛子,魏洪昌等向外地學習,又增添了二胡、笙等傳統伴奏樂器;落子文場樂器以板胡為主,和二胡、琵琶、月琴、三弦、笛子、笙等,一些專業劇團還增加了電子琴、大提琴等樂器。武場除一般普通打擊樂外,還有盒梆、碰鐘。
傳統劇目
落子戲的劇目約有一百五十餘出,多為反映當地民間生活故事的「三小」、「兩小」戲,如《借髢髢》《端花》《呂蒙正趕齋》《賣布》《跑沙灘》《小過年》《何文秀私訪》《秦雪梅》《老少換》《賣秒郎》《李彥貴賣水》《皮秀英告狀》《梁山伯與祝英台》《小二姐做夢》《藍橋會》《小姑賢》《安安送米》《三進士》《桃公子投親》《訪崑山》《打丁僧》《杭州失印》《王小趕腳》《鬧驢》《頂燈》《狀元打更》《李慧娘》《福壽圖》等。其中《端花》一戲曾拍攝成舞台紀錄片。建國後也上演了現代現代劇目,如《高山流水》《鎖不住的人》《雄關紅哨》《姑娘的心》《迎春曲》《朝陽溝》《賣油郎與水仙花》《洞房讓妻》等。
視頻
武安落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戲曲介紹,搜狐,2020-01-18
- ↑ 【人文樂都】——高蹺 ,搜狐,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