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地震帶
歐亞地震帶 |
中文名稱: 歐亞地震帶 涉及地區: 歐亞兩洲及涉及非洲 |
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這個帶全長兩萬多公里,跨歐、亞、非三大洲。[1]
目錄
地震區域
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其中一部分從堪察加開始,越過中亞,另一部分則從印度尼西亞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在帕米爾會合,然後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區,再出亞速海。歐亞地震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15%,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另外5﹪的地震能量釋放在海嶺地震帶。
影響範圍
這條地震帶也是近代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它又可分為幾個段落,其中印度北部是重要一段,稱"喜馬拉雅地震帶",東西長約2400公里。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這兩個地震帶都是老的地震帶,同時又都位於幾大板塊的邊緣,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主要地震帶就有23條 ,此帶內常發生破壞性地震及少數深源地震。
名稱由來
許多地震發生在橫貫歐亞的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北岸開始,沿着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經意大利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我國青藏高原南部,並在印度東部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連接。全球約15%的地震能量的釋放發生在這一地震帶內。歐亞地震帶是與阿爾卑斯褶皺帶緊密聯繫的,為此也叫做阿爾卑斯地震帶;它始於地中海北岸,所以同時也叫做地中海地震帶。
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在20世紀裡,全球共發生3次8.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兩次發生在我國;全球發生兩次導致20萬人死亡的強烈地震也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造成 23萬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這兩次地震死亡人數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上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