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杜普雷
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年1月26日-1987年10月19日),英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杜普蕾生于牛津一个中产阶级音乐之家,她母亲是个不错的钢琴家,也是个天才教师。这个法国姓来自她父亲那边源于Channel岛的祖籍。就在她要过五岁生日前,初露音乐才华的她在收音机上听到大提琴的琴声,坚决要求学习大提琴。之后,杜普蕾就学于Herbert Walenn的伦敦提琴学校,十岁时从师于知名音乐家William Pleeth,后来杜普蕾相继跟随瑞士的卡萨尔斯,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罗斯托波维奇继续学业。1956年获得Suggia奖。[1]
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她的演奏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更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第一曲即是那首《杰奎琳之泪》。[2]她的故事在1998年改编为电影《无情荒地有琴天》。
目录
个人生涯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她在童年时就常常跟姐姐一起登台演出,十岁左右就得以在英国皇家学院的名师门下学习,由于家庭背景并不十分富裕,杜普雷曾经一次又一次靠自己过人的琴技赢得了各个音乐组织的助学金。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后来巴比罗里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有时也会对她的演奏提出一些建言。
得奖之后,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三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艾尔加的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后,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艾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叁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
卡萨尔斯,托特里还有罗斯托波维奇都曾指导过她,不过她总认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师,对老师的忠诚都未曾减少过。
十六岁那一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真是个严苛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管弦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3]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1967年中东战争之后,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邦结婚(目前巴伦邦以指挥着名),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伦波因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大卫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1987年10月19日,在与多发性硬化症这一怪病搏斗了十多年后,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几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杜普雷最终无法抵抗命运,在伦敦撒手人寰。42岁短暂的生命如同缤纷的烟花,惊艳而璀璨,最后星星点点落入寂寥的夜空。[4]
个人生活
在与著名的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勃伊姆结婚前,杜普蕾曾经有过许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这些情人们都对这部电影发出过不同程度的抗议。杜普蕾的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在她重病期间,虽然与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在巴黎重新组织了家庭,但一切始终瞒着杜普雷进行,他也始终坚持一周一次飞回英国探望她,并在经济上给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有默契,绝不报道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时对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伦勃伊姆的守护下离开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几年之后,巴伦勃伊姆才首次公开谈论杜普雷,他盛赞杜普雷的音乐才华,但对两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闭口不言。也许,这是最正确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间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人物评价
杜普雷作为二十世纪最为着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几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生涯与卡萨斯截然不同,她的演奏生命其实只有短短的十年,然而即使今天,她为EMI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依然是古典界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非凡的才华造就一位乐坛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整个世界;同时,又理所当然地夺走她作为正常女性该有的婚恋家庭幸福。莫非这就是印证了“上苍是公平的”?如是,那么人们宁可诅咒才华。
在11岁时就被认为是大提琴奇才的杰奎琳·杜普雷,是20世纪卓越的音乐家。《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社出版)以爱恨交加的思绪,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尔斯,叙述与其说是对亲人的思念,不如说是对一个精魂的送别。书结尾中引用了“每个家庭都至少应该有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天才,就应该再有两个来支持他”一句话。这句话满腔幽怨,写尽凄楚。事实上姐弟俩还有父母亲为“支持”杰奎琳,家庭与情感都蚀刻得伤痕累累,然而心中爱与恨的情感纠缠从未平息过,如同一杯酸涩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苍白而略带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杰奎琳的棺木上以后,记忆的潜流终于涌动,流淌开去。
希拉里同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13岁时就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台在电视台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杰奎琳的光芒过于耀眼,盖住了姐姐。她16 岁时已用“瓜尔内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级名琴演奏,成为在一片赞扬声中飞翔的“美丽蝴蝶”了。在傅聪家的圣诞聚会上,杰奎琳与著名音乐家丹尼尔一见钟情。这对被称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实是杰奎琳悲剧生涯的序幕。音乐演奏的配合与夫妇间个性的谐调,完全是两回事。杰奎琳的天性决定她似乎只能嫁给音乐,音乐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赞扬声孕育的娇贵、精致、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个性,她无法跨越、面对除了音乐之外的日常人生。于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后是多发性硬化症病魔的入侵。当她坐上轮椅无法再演奏时,她的生命事实上已经终结。这个才女的最后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对爱她的家人。
牵丝攀滕的徐缓,形成《狂恋大提琴》的行文节奏,让人领略一份不得不说的痛感,犹如时光的青苔逐渐漫遍缪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乐坛真有精灵,它的栖身之所也许就是乐器了。据说杰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当代著名音乐家所用。下次这位人物来开音乐会,我们可还有胆量去听演奏吗?
杜普蕾最挚爱的大提琴老师威廉·普利斯说:“她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杜普蕾中学时接触的一位教育专家菲利普·韦恩说:“她聪明,有幽默感,内向羞涩,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汤马斯说:“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一脸坦诚,天真无邪。她完全沉浸在音乐里,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蕾的老师托特里埃说:“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妇共同的朋友,钢琴家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
国际著名的指挥家巴比罗里说:“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与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内乐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纳说:“和杜普蕾的合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
杜普蕾曾经的情人,钢琴家理查德·古德说:“我对她一见钟情,她率直,不会矫揉做作,她的心态有些复杂,但她对此很坦诚。”[5]
杜普蕾曾经的房东姬尔·西弗斯说:“她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岁,却要面对身为名人必须承受的压力。但她并不因为自己出名就娇宠,即使她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会形诸与色。”
为杜普蕾制作了所有演出服装的设计师玛德琳·汀克尔说:“在我的衣橱里,至今还珍藏着八码美丽的绿色丝料,这本来是做给她不再演奏之后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个象她这样的人,用这疋布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时所教的学生玛西亚·西文说:“她是一位充满灵感,很能启发人的好老师,特别精于对乐曲的诠释。即使她病重,每吐一个字都要费很多力气,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欢她。”
陈增爵评
她拥有一位音乐家母亲。母亲发现、培养了孩子的天赋,让她成为乐坛神童。可这对于孩子的亲人,乃至她本人,是幸运还是灾难?《狂恋大提琴》由此冷峻地逼视人生,其挑战性犹如红布对好斗的公牛。
这部人物传记的主人公是20世纪大提琴奇才英国女音乐家杰奎琳·杜普雷。这本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洗尽铅华,写出了华丽旋律与如潮掌声后面的沧桑幽怨。
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艾丽丝对自己两个女儿的教育是由音乐起步的。在希拉里和杰奎琳姐妹的童年中,音乐成为有趣的游戏,强烈的喜悦抑或轻微的伤感,都在旋律与节奏中,通过钢琴黑白键的按击、提琴弓弦的颤动,触摸从而感受。母亲的苦心很快就有了回报。希拉里13岁进入电视演播厅,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合奏巴赫的名曲;杰奎琳的艺术天赋更卓越,14岁时她用大提琴将圣—桑的协奏曲演奏得炉火纯青,16岁开始音乐家的职业生涯。
早慧的姐妹给家庭赢来了荣誉。姐姐希拉里固然出色,可在妹妹的光辉前显得有些黯淡。杰奎琳却让音乐主宰了自己整个人生,尽管她与著名音乐家丹尼被人们认为是一双金童玉女绝美伴侣,尽管她飞往世界各地演出名望如日中天,金钱滚滚而来,但厄运已悄悄逼近她。
自小成为神童,赞美声和掌声无意中娇纵、滋润了杰奎琳精致的个性。大提琴在她怀中以敏感激扬着高雅,演奏成为她的本能而毋需借助技巧。可是精致不免脆弱。现实中哪怕是一些生活颗粒的毛糙,都会让她的生命之弦产生杂音、引发莫名的焦虑。杰奎琳与丹尼同台演奏,配合得天衣无缝,然而夫妇间的情感却完全乱了节拍。杰奎琳先是心理失衡,几乎被送进精神病院。她向姐姐求助。善良的希拉里想不到,杰奎琳竟然以着迷与姐夫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身受其害的希拉里查了词典,“天才”在词典中的第一个定义是,“一个人……无论是好是坏,都对他人影响巨大”。如果说以往的一切是杰奎琳有缺损的个性使然,第二个打击——多发性硬化症的爆发对她是致命的。她逐渐丧失了正常活动能力,坐上了轮椅。其实,一旦杰奎琳无法再演奏音乐,就是她走向生命尽头倒计时的开始。
《狂恋大提琴》的作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他俩对同胞手足的回忆,是甜蜜与辛酸的苦怪混合和相互渗透。天才压抑了人性,杰奎琳在心理失衡及被病魔缠身时,很多时候是在咬啮深爱她的家人那深厚的情感,在此时,这个天才呈现了忘恩负义的另一种面目。读完这本文学传记,人们仿佛看到杜普雷家族向世界捧上一束美丽的玫瑰,那娇艳与芳香令世人着迷。同时你也看到那双捧玫瑰的手,被花茎的尖刺扎出斑斑血迹。
她比烟花寂寞
在电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烟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有一段对话。
"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
"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她老公说。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医师、护士和几个老朋友。巴伦博伊姆开始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她,这样一直持续到巴伦博伊姆在巴黎另组一个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最后只留下她一个人慢慢孤独的死去。
有文章说,巴伦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如果巴伦博伊姆不是一个天才,没有理想和抱负,也许他就能专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边,一直到妻子离开人世为止吧!
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 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尽管书与电影颇遭非议,一些音乐家纷纷驳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而后导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纪录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绘了她的一生。
主要作品
凝结的泪珠:《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杜普蕾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她的最高成就。
她演绎的埃尔加实在太动人,占据着其它曲目无可取代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杜普蕾曾经公开表示,她最爱的其实并不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因为这部作品太深沉,有着无尽的悲哀。每当演奏到慢板乐章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撕成了碎片。杜普蕾对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形容是:“它好象是凝结的泪珠。”
听着杰奎琳·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不免思绪激烈。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子,把埃尔加这部充满迟暮气息和苍凉感的作品诠释得如此的淋漓尽致。其中既有杜普蕾对作品的深切理解,更是她内在气质使然。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她是用生命在演奏。
人生的写照:《杰奎琳的眼泪》
《杰奎琳的眼泪》,由奥芬巴赫作曲,杜普蕾演奏。据说是杜普蕾人生的写照,极富悲剧色彩。
她的演奏全身心投入,饱含激情和深情,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她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受人类心灵中至纯的美丽与哀愁。这是怎样凄美的一首曲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往事。听着,听着不禁泪流满面,有种感动和心痛的感觉,不知向谁诉说……
视频
参考资料
- ↑ 杰奎琳·杜普雷名人简历
- ↑ 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传奇人生豆瓣,2016-03-26
- ↑ 杰奎琳杜普蕾天鹅之死:爱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名人网,2015-08-22
- ↑ 寂寞的烟花 凄绝的泪——大提琴天女杰奎琳 · 杜普雷搜狐网,2016-10-20
- ↑ 《殇》——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时光网,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