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後改昭度,封隴西郡公,諡文懿唐朝官員,唐武宗年間為宰相

李回
出生 生年不詳
唐朝
逝世 卒年不詳
唐朝撫州
職業 唐朝官員

目錄

家世及早期仕途

李躔出自唐朝宗室郇王房,為唐高祖叔父追封郇王李禕之子長平郡王李叔良六世孫。[1]李躔祖父李峻崿官至泗水令,父李如仙官至奉先令。[2]

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年,李躔中進士,又登賢良方正制科能直言極諫第四等,[3]在義成、淮南幕府為從事、掌書記,又召回長安監察御史,又為京兆府戶曹,轉司錄參軍。後又升為補闕、起居郎,因有吏才,能處理一切經手的事務,為宰相李德裕所欣賞。[4]授職方員外郎,判戶部案,又改任吏部員外郎,判南曹,又改刑部員外郎,知御史台雜事,賜緋。唐文宗開成(836年-840年)初年在殿中御史任上得考功員外郎知制誥張次宗推薦,[5]升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6]賜金紫服。[7]

唐武宗年間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崩,弟唐武宗繼位,因武宗名李瀍,李躔改名李回以避諱。李德裕成為首相,[8]李回拜工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判本司事。會昌三年(843年),以刑部侍郎兼御史中丞[6][7]奏監察御史鄭亞為刑部郎中知雜事。[9][10]也曾因水災受命與宰相及左僕射王起同審理御史台京兆府囚徒。[11]

同年,唐武宗準備大舉討伐在養父和伯父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後未經朝廷授權即控制昭義的軍閥劉稹。武宗擔心河北實質獨立的三鎮何弘敬治下的魏博王元逵治下的成德張仲武治下的盧龍和昭義結盟,七月,原本在延英殿宣詔派鴻臚卿張賈為使,但李德裕等宰相認為張賈雖然有才且懂軍務,但性剛負氣可能導致不愉快,建議改派李回,若御史台缺人,則可派兵部侍郎鄭涯[12]於是武宗派李回充幽州、鎮、魏等道宣慰,宣慰三鎮,[13]只要和朝廷聯合對抗昭義軍,就並無干涉內政之意。[14]因李回有辯才,三鎮皆服從朝廷命令發兵討劉稹。[15][16][17]此外,李回還受命出使盧龍軍部幽州緩和張仲武和河東節度使劉沔之間的敵對關係,兩唐書<李回傳>都稱他成功完成了這個任務,[6][7]但《資治通鑑》稱他並不成功,武宗最終調走劉沔以免昭義戰事橫生枝節。[18]張仲武本懷疑劉稹無辜,但在李回說了劉從諫的惡行、僭越、奢侈後,義憤,認為劉氏應當為朝廷誅滅。[19]

昭義戰事進行的同時,武宗還要處理党項族入侵。武宗採納李德裕建議,十一月,以子兗王李岐為靈、夏等六道元帥兼安撫党項大使,李回為安撫党項副使和事實上的主事者,史館修撰鄭亞為元帥判官,齎詔書前往安撫党項及六鎮百姓。[18][20]期間李回曾奏聞黠戛斯與唐朝相約夾擊回鶻餘部事。[21]

會昌四年(844年),因李德裕指出朝廷只宣慰了河朔三鎮而沒有派使者宣慰忠武節度使王宰河中節度使石雄,推薦李回再為使宣慰二人及問清破敵期限。[22]李回到蒲東督戰,王宰、石雄在道左謁見,李回看着左右呼叫直史,責令破敵期限,王宰等震恐,約定六十天取潞州,否則死。五十七天後,劉稹被部下都押牙郭誼所殺,後者以昭義投降朝廷軍。李德裕想趁機報復政敵前宰相封州刺史李宗閔[23]太子太傅東都留守牛僧孺。他未能在昭義找到兩人私通劉從諫的證據,就讓劉從諫孔目官鄭慶稱劉從諫每次讀完李、牛的書信就將其焚毀。武宗將鄭慶交御史台審問,受理此案的李回和鄭亞都認為鄭慶所言為真。武宗怒貶李、牛。[24]

會昌五年(845年)五月,李回以戶部侍郎判戶部事累加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6]充集賢殿大學士,仍判戶部。[13][20][24][25][26]門下侍郎,歷戶、吏二部尚書。[7]

唐宣宗年間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崩,叔唐宣宗繼位。宣宗不滿李德裕專權,罷其相位,遣出京城。[24]李回維持相位,為武宗山陵使,但大中元年(847年)八月他也被遣出京城任成都尹、西川節度使[20]李商隱《樊南文集》有《為滎陽公上西川李相公狀》。大中二年(848年)正月,李德裕被彈劾誤以盜用糧錢及強娶民女之罪殺江都吳湘,李回和鄭亞當時在覆核和確認對吳湘處以死刑時都有責任,李回因而以劍南西川節度、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被貶為湖南觀察使潭州刺史。[27][28][29]當月,李商隱曾為他作《為湖南座主隴西公賀馬相公登庸啟》以賀新任宰相馬植。李回不久又以湖南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行潭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被貶為行太子賓客空銜(當時並無皇太子),分司東都洛陽[30]給事中反對,認為懲罰過輕,於是九月又貶持節賀州諸軍事、賀州刺史。[31]後又遷撫州刺史。[7][6]

後期仕途和過世的分歧記載

李回後來的生涯和經歷在兩唐書中自此出現了分歧。據《舊唐書》,宣宗年間的主要宰相白敏中令狐綯卸任後,大約在白敏中第二次拜相任期結束時即唐懿宗年間的咸通二年(861年),[32]李回被召回長安任兵部尚書,又再次被遣出為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在那裡過世,贈司徒,諡文懿[7]但《新唐書》稱李回卒於撫州,大中九年(855年),唐宣宗追復他為湖南觀察使,贈刑部尚書。[6]

唐摭言》載:太和初年李回任京兆府參軍時,不送剛中進士魏謨,魏謨很記恨。會昌年間李回為刑部侍郎,魏謨為御史中丞,提起當初李回不送魏謨之事,李回說如今也不送,魏謨更憤恨。李回被貶為建州刺史,魏謨拜相,李回的上疏魏謨都不採納。後來李回將一衙官杖責停職,衙官憤恨自己因停職損失收入,逃到京城找宰相喊冤,宰相們都不問,旁人告知魏謨素與李回有隙,可找魏謨。於是衙官找到魏謨,論事二十餘件,第一件是李回娶同姓女入門。當時李回已遷鄧州刺史,行到九江,被御史問罪,只得回建州,最終因罪被貶為撫州司馬,卒於任上。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未列李回任撫州刺史及第二次任西川節度使事,且據大中五年十月魏謨拜相直至十一年罷相,考證李回被貶建州刺史當在魏謨拜相時。《稽神錄》載建州有梨山廟,被當地人稱為「故相李回之廟」,李回去世當年,建安人都夢到李回乘白馬入梨山。此記載可佐證李回曾被貶建州刺史。六年鄧州刺史為蘇莊,九年刺史為薛弘宗,李回被遷鄧州刺史當在此間。

作品

評價

  • 《舊唐書》史臣曰:惟奉使命而喻籓臣,救危邦而除宿憾。[7]
  • 《新唐書》贊曰: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國也。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林甫奸諛,幾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無所發明。其餘以材稱職,號賢宰相。秦、隋棄親侮賢,皆二世而滅。周、唐任人不疑,得親親用賢之道,饗國長久。嗚呼盛歟![6]

子孫

族曾孫李濤李瀚[33][34]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新唐書·李回傳》稱他是李禕另一子新興郡王李德良的六世孫,但此記載和更為詳細的宰相世系表中的家譜衝突,似誤。見《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2. 《新唐書》卷七十 存檔副本. [201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已忽略文本「2012-02-18」 (幫助)存檔副本.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已忽略文本「2010-06-20」 (幫助)
  3. s:處分賢良方正等科舉人制
  4. 按上下文,這指的是李德裕第一次拜相任內(833年-834年)而不是他長得多的第二次拜相任內的事。見《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5. s:薦前淮南節度掌書記殿中御史李躔狀
  6. 6.0 6.1 6.2 6.3 6.4 6.5 6.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7. 7.0 7.1 7.2 7.3 7.4 7.5 7.6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8.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六
  9.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
  10.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五
  11. s:雨災減放稅錢德音
  12. 李德裕《幽州鎮魏使狀》
  13. 13.0 13.1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14. 李德裕《李回宣慰三道敕旨》
  1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
  16.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17.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
  18. 18.0 18.1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
  19. 李德裕《請賜仲武詔狀》
  20. 20.0 20.1 20.2 《新唐書》卷八
  21. 李德裕《巡邊使劉濛狀》
  22. 李德裕《請遣使至天井冀氏宣慰狀》
  23. 《資治通鑑》作湖州刺史,但據《吳興志》,會昌三年五月李宗閔任湖州刺史,但六月刺史已為姚勖,《舊唐書·李宗閔傳》載李宗閔當年被出為封州刺史。詳見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
  24. 24.0 24.1 24.2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八
  25. s:授李回同平章事制
  26. 《舊唐書·武宗紀》作三月以御史中丞兼兵部侍郎拜。
  27. 《舊唐書》卷一十八下誤作二月事,本傳誤作元年冬事。
  28. s:科吳湘獄敕
  29. s:據三司推勘吳湘獄罪狀奏(大中三年十一月御史台)
  30. s:貶李回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制
  31. s:貶李回賀州刺史制
  32. 《資治通鑑》二百五十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
  34.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