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党項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党項族
來自搜狐的圖片
党項族

中文名稱 :党項族

別 名 :唐兀、唐古、唐括、唐古特等

分 布 :中國西北

屬 性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過着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唐朝時,經過隋文帝和武則天時期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中央多在党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全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宋朝時,李繼遷開始獨立抗宋。李元昊即位夏國王后,下發禿髮令,並努力吸收漢文化,創製党項文字,推動了党項族文明的發展。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這是党項族建立民族政權之始,也是党項發展歷史的頂峰。西夏時期的党項族文化、經濟獲得了空前發展,在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漸發展,後被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所滅,党項族也逐漸消失。另一說拓跋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後代。

族名

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中,將党項人稱作"党項羌"。"Tangghut"(党項)這個名字最初是在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中出現的,時間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可以肯定,這個字最初必定是來源於某種阿爾泰語系的形式,此後很可能是通過中亞的媒介--可能是于闐語或粟特語,從吐蕃的自稱衍生出來的。後來,党項(漢文中又作"唐古特"或"唐兀")就成了北亞和中亞地區對於某些居住在安都--青海湖、甚至甘肅地區的部落群體的通稱。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了19世紀。在以後的漢文、突厥文、阿拉伯文的文獻中,以及19、20世紀前往漢藏交界地區的西方探險家的傳記中,都廣泛使用了這個稱謂。

歷史

民族起源

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党項為漢朝西羌的後裔。自遠古以來,羌人就占據着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對党項語言的研究證實,就分類而言,操党項語的人可以歸為藏緬民族的古代成員。而就其文化來說,党項人則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許多特點。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劃分的,如:党項羌、吐谷渾羌等等。

南北朝末期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隋書·党項傳》記載:党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氂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牆"。 也就是說早期的党項人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曆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後火葬。党項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當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仇,未復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常態。此外。党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大白上國"。

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有千餘家党項羌人歸屬隋國。次年,党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開皇十六年(596年)党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納貢。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党項相率歸屬唐朝。党項羌中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個部落,此外還有黑党項、雪山党項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為強大。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党項歸附,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岩、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党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封為平西公。唐初崛起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國,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了吐谷渾,並侵襲威逼党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党項部落南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党項州,也隨着一道遷徙。党項族原住地為吐蕃占領,留下來的党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吐谷渾在青海湖地區的地位,迫使眾多的党項人逃離故土。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党項部落萬餘人脫離吐蕃,歸屬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唐廣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自恃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對唐朝所給的待遇不滿,起兵反叛,並煽動党項、吐谷渾等族叛唐作亂。朔方(駐今寧夏靈武縣西南)節度使郭子儀為了防範党項等族受其煽動,建議唐王朝將居住在靜邊等六府的党項遷到銀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以東一帶居住;另將居住在寧朔州(今陝西榆林縣境)的吐谷渾遷移到夏州以西。唐朝宗採納了郭子儀的建議,召党項族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入朝,親自接見,並厚加賞賜,讓他們返回各自部落,安撫部眾。從此拓跋乞梅居慶州,號東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號平夏部。唐德宗即位以後,擔心党項族進一步強大,會危害到唐王朝的安全,於是下令禁止商人以牛、馬、軍器等物資和党項族進行貿易。貞元十五年(799年),唐朝永安城鎮將向党項族索取駝、馬等物,並經常對銀、夏一帶的党項族進行騷掠,党項不堪忍受,舉部渡黃河躲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唐復設宥州(今陝西靖邊縣西),以保護党項。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命太子中允李寮為宣撫党項使。自此以後,遠近的商人都帶着貨物到該地與党項族人民交換羊、馬等牲畜。唐文宗太和、開成(827-840年)年間,唐朝藩鎮的一些官員放任當地豪強、商人肆意掠奪党項族居民的羊、馬財產,引起党項居民的極度不滿,紛紛舉行起義。 大中四年,唐宣宗詔鳳翔李業、河東李拭合節度兵討伐党項。唐軍大破党項,平定了党項。唐末宋初以來,拓拔部和被稱為平夏部的夏州部落首領,接受唐、宋封授的官職,並且入居州衙通過貢賜的方式,接受了漢族的物質生活和文化。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地位,在對外作戰時召集各部落形成暫時的聯合。宋朝皇室也通過他們來控制党項各部落的對外擄掠。

宋朝時期

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羈縻統治。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傳至李繼捧,發生了党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的鬥爭。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党項族內部由此引起了急劇的分裂。繼捧弟李繼遷採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惟恐党項人"居城自雄",下詔毀了"統萬城",將20萬党項人遷到綏、銀等州,也就是現在的橫山、米脂、綏德一帶。從此,党項族便居於銀、夏、綏、宥、靜五州(一說是四州,沒有靜州)。至此,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統萬城"漸漸沉寂在毛烏素沙漠之中。

西夏時期

西夏建國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拓跋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李德明時,依附宋朝,轉而對回鶻、吐蕃部落展開大規模的攻掠,極大地加強了党項奴隸主貴族的力量,擴展了統治的領域。 党項割據政權經李繼遷之子李德明一代的休養生息,已經具備了立國的基礎。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仿漢字創製西夏文,並匯編字書十二卷,定為"國書"。 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西夏建國後,党項族的勢力不斷發展,其疆域方圓二萬餘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今內蒙古阿拉善戈壁與鄂爾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頭一帶,皆屬西夏所轄。著名的西夏遺址有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百眼窯石窟寺、阿盟額濟納旗西夏黑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臨河高油房古城等。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後被其母梁太后幽禁。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後被迫讓權於李秉常。李秉常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乾順親政後採取依附遼,於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西夏雍寧二年(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動對遼的進攻。[1]

視頻

党項族的前世今生,起源於青海湖畔西海郡,漢代時期生活於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