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郡
朔方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為新秦中,屬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破匈奴,以河南地置五原郡、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北)。隸屬於朔方刺史部。東漢時移治臨戎縣,屬并州,後僑置於五原郡內。建安二十年(215年)廢。北魏、隋於夏州(今陝西境內)復置朔方郡。唐廢。
朔方,北方之意。《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蔡沈傳:「朔方,北荒之地。」《詩經》小雅:「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爾雅》云:「朔,北方也[1]。」
目錄
建置沿革
朔方郡所在的內蒙古河套地區,戰國時稱為河南地以及北假,原為古國樓煩所在地,後趙國擴張勢力,占領此地。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置九原郡,此為河套地區建置之始。其後趙國衰落,河南地被匈奴占據。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號為「新秦」,即漢代之朔方、五原二郡。秦末戰亂,邊地戍卒被調回中原,河南地又為匈奴所據。秦代後期所置郡名不可考,可能領有渠搜、臨河、昫衍道、朐衍、高望、富平六縣。
漢武帝時國力轉盛,開始收復秦代邊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殺千餘人。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主父偃進言朔方土地肥饒,宜屯田駐守,「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武帝從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西漢時,朔方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一帶(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時稱「新秦中」,郡治在朔方縣。其東為五原郡,西、北與匈奴為鄰。郡西有雞鹿塞(今巴彥淖爾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太陽廟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高闕塞(今巴彥淖爾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狼山大巴圖溝口),是陰山一帶漢與匈奴來往的重要通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於此。漢成帝竟寧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雞鹿塞北入匈奴。
漢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諸郡,並穿鑿河渠,屯田戍守[2],修築長城、要塞。元朔二年,遷十萬人於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蘇建修復秦代蒙恬所築要塞,築朔方城。五年,築臨戎城。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數十萬貧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帶。三年,又築沃野城、三封城。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遊北邊,親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導致河套地區的漢民人口迅速增加。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戶,136628人。
太守
劉它人,漢宗室。成帝永始中為朔方太守,永始三年(前14年)遷宗正。
□譚,姓失載,平帝元始中為朔方太守,上奏廣牧縣女子死而復生事。
田颯,朔方縣人。東漢初盧芳所置朔方太守,建武七年(31年)降漢。
賈宗,字武孺,南陽冠軍人,賈復之子。章帝建初中為朔方太守,後為長水校尉。
王彪,和帝永元中為朔方太守,十二年(100年)行度遼將軍。
仇□,上郡人。桓帝永壽(156年)二年在任。
董援,單超外孫,桓帝延熹中為朔方太守。
視頻
朔方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爾雅——三、釋訓: 朔,北方也。,華語網
- ↑ 漢武帝陰山之役和朔方、五原郡的屯墾開發,道客巴巴,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