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子受杖

曾参
曾参画像
基本资料
别名 字“子舆”世称“曾子”。
师尊 孔子
出身地 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
出生日期 西元前505年
逝世日期 西元前432年
逝世地 洪州
父亲 曾点
民族 华夏族
主要著作 大学》、《孝经[1]


曾子耘瓜(图示)

曾子受杖又名曾子耘瓜,是有关于曾参(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弟子列表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


曾子受杖出处来源有二:一为刘向说苑·建本》[3];另一为《孔子家语·六本》[4]


而孔子之孙子思便曾是曾参的门人,曾参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并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归纳为“忠恕”。相传《大学》、《孝经[1]儒家经典为他所著述。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山东省南部,临沂市所辖的平邑县还存有曾点曾参两父子墓,而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明•佚名《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图轴》


目录

来源

出处一

刘向说苑·建本》[3] 〖原文〗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译文〗

曾参到瓜田里锄瓜,却不小心把瓜的根部斩断了,他的父亲曾皙非常生气,就拿了大木棍打他,打到曾参跌扑在地上;过了一会儿醒了,曾参爬了起来,说:‘刚刚我触怒了父亲,惹他生气,父亲用暴力教导我 , 他可能会心理感到愧疚吧!’于是回到房理开始弹琴唱歌,希望能让父亲听到,从而知道曾参心里平和,不会不痛快。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后,便告诉他的学生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不知道错在哪里,便托人向孔子请罪并请教过失。


孔子说:‘你有听过古时候一个叫做瞽叟的人,他有一个儿子叫做,这[[[舜]]侍奉父亲的方式,只要父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没有一刻不在父亲旁边供他使唤的。但是他的父亲只要想杀他,他就逃跑,他的父亲没有一次能够成功杀他的。因此父母亲处罚小孩,如果只是打小力的时候,就要乖乖待在旁边让父母处罚,但如果太大力,就要赶快跑开。这是要避免因突然而来的大发脾气而造成伤害啊!现在你(曾参)竟然用自己的身体去站著等父亲生气的暴力处罚,而不逃走,就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陷害父母,让他们背上伤害子女的大逆不道的恶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和你不遵守著愚蠢不知变通的的孝道,哪一种比较严重呢?你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外,难道不也是天子的臣民,社会的一份子吗?那杀了天子的臣民,就像是杀了一般正常人(按:当时有奴隶与贱民制度,曾参并不是低下阶层的人)一样,那罪又该怎么算呢?’


以曾参的才器,又在孔子的门下求学,有了过失却不知道站在理性与道义角度来处理,这也是很困难的吧?


出处二

孔子家语·六本》[4]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晢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译文〗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人物生平

子舆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舆的父亲曾点(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行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气质。其“舞雩咏归”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赞许,也成为后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舆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于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时“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5]


他后来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后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舆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赞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时,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像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像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还编著了《大学[6]、《孝经[1]等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为“宗圣”。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7]

影片

认识儒家“宗圣”曾子


曾子 冯翊纲说人解字 20180315 作者:EBC 冯翊纲说人解字


7上L02补充动画-曾子 作者:翰林国中国文


新二十四孝中国木偶剧 22曾参杖责不走



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