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资本
智慧资本 |
---|
|
目前对于智慧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不过一般学者认为,凡能够提升公司竞争优势,或是能产生出超过公司帐面的价值的无形资产,都可泛称为智慧资本。[1]
目录
定义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智慧资本”的定义皆有所不同。不过,对于智慧资本属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争议的。对公司而言,通常将人力资本、教学资本和个人资本视为智慧资本的组成元素,智慧资本对公司的效益便是为公司产生智慧产权,如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等。
相对于大众常听见的名词,如社会资本或金融资本等,智慧资本比较不为人所熟知。因为智慧资本并非审计类型的资本,很难将其执行成效数据化成为财务报表的一部份。
由于不同产业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智慧资本一词大多数被应用于资讯科技、创新研究、技术移转,和其他与科技、标准和创投资本相关的领域。尤其特别盛行于1995年到2000年间,用来解释网路泡沫化的情形。
发展概况
由于目前对于智慧是否可被定义为资产仍有争议。智慧资本的一词和其本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不会改变,但也可能其意义转变,并跟其他的词汇结合,如品牌资本。
1969年,首位呼吁社会重视智慧资本的学者,是加拿大经济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他在写给同侪Michal Kalecki的文章里表示:“我不晓得你有多了解我们现今的这个社会,是由过去数十年来,你所贡献的智慧资本而形成如今的风貌。”(I wonder if you realize how much those of us the world around have owed to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you have provided over these last decades.)
1990年代,智慧资本一词,在管理学领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名词。当时,智慧资本管理成为知识长(Chief Knowledge Officer)的管辖范围。
1991年,智慧资本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财富 (杂志)编辑Thomas Stewart在杂志里讨论与智慧资本相关的议题,使得Thomas Stewart成为智慧资本的先驱者,而《财富》也扮演著智慧资本的重要推手。从1991年之后,他陆续搜集、整理有关智慧资本的资料,并于1997年发表著作《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在此著作中,Thomas Stewart对智慧资本一词进行解释,提供组织和管理智慧资本的分类架构(taxonomy)。Thomas Stewart定义智慧资本如同智慧物件,包含知识、资讯、智慧财产权、和经验,而且这些元素若能适当地使用,发挥综效,可进而创造财富。
至此,之后的研究,多依循著Thomas Stewart所提供的分类架构,进一步阐述、调整与研究。举例来说,GartnerGroup在2001年到2002年间所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及Nick Bontis的学术论文,其后发表在《Intellectual Capital》。他们参考Thomas Stewart的方法论,而稍作调整:智慧资本包含:“人力资本”—指员工的能力与素质;“结构资本”—Bontis认为结构资本是非人力资讯的结合体(the non-human storehouses of information),而GartnerGroup则扩大该词的意义,将组织知识也纳入结构资本里;“关系资本”—镶嵌在商业网络中的知识。
量测指标
- Leibowitz和Wright认为,知识价值的分类,应该包含四类: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制程资本和创新资本。而衡量的指标应包含财务和非财务两种面向。
- Skandia是全球第一个尝试针对内部的智慧资本进行测量的大企业。推手是L. Edvinsson和MIT的M. Malone。而研究结果,称为斯堪地亚(Skandia)智慧资本导航者(Skandia Navigator)。其研究目的是希望提供一个管理架构,将组织内部的智慧资产可以被分类被测量。研究结果是将智慧资本分成两大类,一为人力资本、二为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其中结构资本包含,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包含创新资本和制程资本。此外,Skandia Navigator还提出五个构面:财务焦点、客户焦点、流程焦点、更新与发展焦点和人力焦点,再加上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的面向,总共产出112个测量指标。斯堪地亚(Skandia)智慧资本导航者(Skandia Navigator)的方法,优点是提供一个分类架构以及测量的标准,并且指出顾客资本的重要性。缺点是其过程太过复杂且耗时。